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正>《汉语称谓词典》(王火、王学元编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省称《词典》)收集了人的称谓1875条,分亲属、年龄性别、社会关系、代称四大部分,其下又细别为96项。释解比较准确,多数附有例证,各层次的读者使用颇感方便。应该说,这部小型专科词典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词典之林的空白,对阅读古

  • 标签: 汉语称谓 专科词典 献疑 释义 省称 代称
  • 简介:谓词性成分在充当宾语时会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文献中常提到的是有些谓宾可以用“什么”来提问,而有些谓宾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一般都认为可以用“什么”提问的谓宾已经“事物化”了,而用“怎样”提问的则保留了谓词的地位。事实上“什么”和“怎样”的对立与词类地位无关,而是同提问对象的句法地位相关。能够用“怎样”提问的谓宾实际上是宾语小句的谓语,本身并不具有宾语的地位,而真正的谓词性宾语只能用“什么”提问。根据带宾语动词的句法特性,可以将谓词性宾语进一步分为名词化了的和名物化了的两种。

  • 标签: 谓词性宾语 “什么”和“怎样” 名词化 名物化
  • 简介:谓词性成分作主语和宾语在语义层面存在着不对称性。语言事实表明,谓词性主语的事物性、指称性、使因性一般都高于谓词性宾语,指称性与陈述性的强度是主宾语位置上不同谓词之间在意义上最重要的区别,指称性抑或陈述性的确立不仅与词性相关,也与句法成分密不可分。从指称内涵来看,谓词性主语以转指方式为主,倾向于指代由某一动作引发的行为事件或事物的静态属性,注重其整体性与外延性;谓词性宾语以自指方式为主,倾向于指代动作的过程与内容(即动作行为本身)或事物的动态属性,注重其时间性与内涵性。

  • 标签: 谓词性主语 谓词性宾语 语义特征 不对称性
  • 简介:西夏语句子的主要动词后面有时可以附加一个表示人称的后缀,其中单数第一、第二人称后缀的语音形式与相应的人称代词相同。文章根据最新公布的西夏文献指出,这种后缀既可以加在动词后面,也可以加在充当谓语的形容词后面,所以应该改称“谓词人称后缀”。西夏谓词的复数第一和第二人称后缀形式ni^2来自代词和名词后缀“等”nji^2。西夏语没有谓词第三人称后缀,则是因为在西夏语乃至整个羌语支的早期都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 标签: 西夏语 谓词 动词后缀 人称后缀 羌语支
  • 简介:目前所著录的唐代墓志大约有七千方,其中佛徒墓志大约有三百方.佛徒墓志数量不多,语料价值却比较高.佛徒墓志的语言接近当时口语.关于佛徒的称谓词,非常丰富,反映了唐代词汇的特征.

  • 标签: 唐代墓志 佛徒 称谓词
  • 简介:谓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地一部分,存在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白”字头和构词理据两个方面对汉语“白”字头称谓词进行考察,试探究该部分称谓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 标签: 称谓词 文化
  • 简介:在现代汉语中,谓词性并列短语的否定表达常采用NegANegB(“AB”表示由并列项A、B组成的谓词性并列短语)模式。当Neg重读或添加其他成分,或者当“AB”接近典型的自然并列短语时,才能采用NegAB模式,从而保证Neg能够对谓词性并列短语AB进行整体否定。

  • 标签: 并列短语 否定表达 类型学
  • 简介:从语义上看,现代汉语中带从句宾语的“我想”实际上是一个表示说话人的不很肯定的主观看法的弱断言谓词。其断言性和弱断言性可以分别从与叙实谓词和强断言谓词的比较中看出来。这个例子说明,现代汉语谓词在语义和句法上也具有“断言”与“叙实”的差异.

  • 标签: 断言谓词 叙实谓词 弱断言谓词 强断言谓词 认知插入语
  • 简介:并列连词"和""与""并"都可以连接动词性成分,"和""与""而"都可以连接形容词性成分,但它们在句法位置的分布上显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表述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与"连接的并列结构是指称性的,"并""而"连接的并列结构是陈述性的.

  • 标签: 表述功能 并列结构
  • 简介:由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山西移民垦田的影响,明末河北晋语邯新片普遍存在"呼父曰哥"与"呼母曰姐"的现象,这一现象随着明代自上而下的"去蒙古化"政策的推行,逐渐退出基本词汇,目前仅发现永年方言"老姐"(干娘)一词中残存"呼母曰姐"的现象。此外,由于民间风俗的影响,这一地区一直存在"呼父曰伯"的现象,但目前也已经退出基本词汇范畴,仅发现永年方言"老伯"(干爹)一词残存"呼父曰伯"现象。

  • 标签: 河北晋语邯新片 父母 称谓
  •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 标签: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
  • 简介:Боятъся和“怕”是俄汉心理动词中占特殊地位的情感状态谓词。二者的语义成分一致,但它们的语义配价在表层句法结构的体现不尽相同,所支配的客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它们及其个别意义之间的对立。利用支配模式表格,对比分析客体配价在表层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揭示боятъся和“怕”在词汇语义单位上的对应关系。

  • 标签: 预设 陈说 支配模式 客体
  • 简介:古汉语的句子中心动词与其宾语之后,仍有一个句法位置,可以容纳另外一个谓词性成分,这包括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介词短语、时间词、数量词,“如”字修饰语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句法位置慢慢地消失了,用于其中的谓词性成分发生了重要的语序变化,由此而给汉语的句法结构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这种变化对促使量词语法化的作用。

  • 标签: 中心动词 谓词性成分 语法化 介词短语 数量结构 宾语位置
  • 简介:事件句"是汉语陈述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完整形式是"时间词语一处所词语-不及物动词+了-名词语",语法结构是"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谓语—主语",句式意义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个事件"。它是通过将主谓句的谓语提到主语前的方式形成的。对事件句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句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

  • 标签: 事件句 存现句 隐现句
  • 简介:摘要巍巍唐朝,300余年历史,谱写出一段段史诗。南唐不仅冒认唐朝后人,在名号上沿用“唐”的国号,其在典章制度上也是唐朝的追随者,并潜移默化影响到宋朝制度。南唐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当亦不可小觑。本文在分析南唐先主李昪称帝过程的同时,对认祖事件进行考释,并通过受禅与认祖分析其政权合法性问题。

  • 标签: 李昪 南唐 认祖 受禅 政权合法性
  • 简介:进入21世纪,危机事件频发。"人祸""天灾"以空前的频度、复杂性、规模、破坏力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然生态、世界经济政治甚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制约着人类前进的步伐。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牵连性等特征,危机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

  • 标签: 危机事件 新闻写作 人类文明 21世纪 财产安全 自然生态
  • 简介:文章分析了德国在海湾事件不同阶段所持的立场,一开始采取了“超脱”态度.然后是在坚持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态度有所积极.最后采取了自相矛盾的复杂立场。文章还分析了德国采取上述立场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外交上的影响.

  • 标签: 德国 事件 海湾 文章分析 态度
  • 简介:在今天这个人们为了钱似乎可以接受任何条件的转型期,发生小说里写的一幕也不是不可能。现在在火车汽车上占座卖钱,也竟成了一种职业了。作者设计了一个用金钱煎熬、置换良心的特殊环境。“座位”,只是用来显影人们病态良心的试剂。

  • 标签: 构思 座位 作者 符号 转型期 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