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蛛网出血(SAH)可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自发性)两大类.自发性蛛网出血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约占卒中的10%~15%[1].而再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达60%~100%[2].过早活动、便秘、尿潴留、用力咳嗽、情绪激动等是再出血的主要诱因.针对诱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
  • 简介:摘 要:蛛网出血是由于大脑中毛细血管的破裂而引起大量血流进入蛛网的一类疾病,年龄分布广泛,除典型的“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以及血性脑积液”三联征征象外,直接诊断依据为腰穿脑脊液,但患者对创伤性检查接受度较差,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始探索无创性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的可替代性,本文收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探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以期提供可替代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蛛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本文就是通过探讨和比较CT和MRI对诊断蛛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 差异化选择最合理的检查方法,利于临床医生对其进行及时且合理的治疗。

  • 标签: CT MRI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总结老年人蛛网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蛛网出血的认识,减少误诊率,以便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治疗。方法对20例在我院诊断为蛛网出血的老年患者的症状、体征、检查资料以及诊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经积极治疗,本组患者17例临床治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蛛网出血临床表现大部分比较典型,但老年人发病常因症状不太典型容易被漏诊,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确诊主要通过CT平扫,首先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条件允许及早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进行病因学诊断。并予以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可降低再出血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老年人 临床分析
  • 简介: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并发症。在SAH病人中30%-70%可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损害,是增加病人死亡和致残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SAH导致CVS的机制研究有了一些较新的认识,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瘤性蛛网出血(aSAH)后患者凝血状态发生改变,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形成和交联导致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高凝状态及微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的可能机制。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模拟人体内环境凝血-纤溶整个过程,通过物理方法将血块弹性强度转换成图形,直观判断凝血情况并分析成因。应用TEG监测aSAH后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变化,以及探索这些变化与临床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措施提供干预依据,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栓弹力图 动脉瘤 凝血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该院神经外科住院的动脉瘤性蛛网出血并伴有头痛的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按照神经外科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特殊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环境干预、心理干预、疾病认知干预、排便干预、分散注意力干预、行为干预等干预措施。对不同组别的患者在护理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以分析和评判不同护理干预对缓解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患者头痛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患者头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头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地缓解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患者头痛,促进疾病转归。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痛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调查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对动脉瘤性蛛网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认知和决策现况。设计《动脉瘤性蛛网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数据采集。2021年7至10月,共收集有效问卷82份,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3份。受访者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年收治动脉瘤性蛛网出血100例以上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仅有9.3%(4/43)的受访者不认同预防用药,86.04%(37/43)的受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预防性用药,丙戊酸钠(94.59%,35/37)是最常用的预防药物。各中心预防性用药的时长从<3 d至>14 d不等,具有很大差异。脑电图的应用率、我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观察到的痫性发作比例均较低。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动脉瘤性蛛网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临床实践尚不够规范,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够全面。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将有利于明确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并对规范用药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作 化学预防 临床决策 调查和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A在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7例怀疑为动脉瘤所致蛛网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寻找动脉瘤。结果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前动脉瘤7例,大脑后动脉瘤9例,多发动脉瘤2例。结论CTA微创、安全,可三维成像,空间分辨率高,是动脉瘤性SAH重要有效的检查手段。

  • 标签: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再出血 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蛛网出血(SAH)行脑脊液置换术及鞘内注药疗法的疗效。方法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快,疗效好且其治愈率及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入激素(地塞米松)的方法治疗SAH,具有意识恢复快、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效果显著、清除积血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无不良反应,治疗方法简便、经济,适用于基层医院。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 注药疗法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周冬娜 裴大庆 周大春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19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6(现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麻醉科)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麻醉科,嘉兴 314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蛛网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在全身麻醉或者蛛网阻滞下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261例,根据手术采取的麻醉方式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G组,n=179)和蛛网阻滞组(S组,n=82)。采用卡钳法进行倾向值匹配后,76例患者的资料匹配成功,每组38例。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重要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是否入住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非计划再次插管、院内死亡等信息。结果倾向值匹配后,G组和S组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24±7)和(2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1,P>0.05);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发生率分别为26.3%和7.9%,与G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率较低(χ2=4.547,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蛛网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预后无明显影响,蛛网阻滞可能减少患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发生率。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脊椎 置换,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