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特殊的CT表现,以指导临床上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方法选择入住我院的患者47名,其临床表现多为消化道症状,结合病史、行相关检查后,均可明确诊断为胃肠间质瘤,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病变部位夹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4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病检结果显示为恶性患者31例,为良性肿瘤患者16例,其中,CT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在胃者32例(68.1%,胃底部19例,胃体部22,胃窦部6例,其中良性12例,恶性20例),发生于十二指肠者8例(17.0%,良性3例,恶性5例),发生于空肠者4例(8.5%,良性1例,恶性3例),发生于食管、横结肠及直肠者各1例(2.1%),均为恶性。肿瘤大小及形态各异,直径最大者39cm,最小者0.7cm。其瘤体由胃肠壁固有肌层向腔内生长及腔内外混合生长者居多,分别为24例(51.1%)、14例(29.8%),向腔外生长者为9例(19.1%)。肿瘤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者14例,此多为良性肿瘤,为不规则形状者26例,为梨形者7例。形态清楚、边缘清晰者14例,边缘模糊者33例。平扫后16例出现密度均匀,密度不均匀者31例,其病变部位伴有组织坏死等,10例病灶内出现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后,31例出现不均匀强化,13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质,静脉期强化程度更为明显。21例患者病变部位内可见到肿瘤血管。本组47例患者手术前后诊断一致者为44例,准确率达93.6%。其中3例分别误诊为直肠癌、胃癌、腹腔内占位性病变。结论CT检查可直接反应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其结果回报对于临床诊断胃肠间质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多见于胃,术前确诊较困难,术后病理CD117阳性率86%,CD34阳性率71%。结论胃肠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手术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样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胃肠肿瘤样异位胰腺26例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年龄在27~69岁,平均年龄39岁。5例手术切除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15例,空肠11例。结论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术前CT检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视病灶位置、累及范围等情况而定。

  • 标签: 异位胰腺 胃肠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胃肠间质瘤中,发生于食道1例,胃1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复发2例。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19例。恶性间质瘤中有坏死者15例,肝转移者7例,累及胰腺者2例,侵及周围组织3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64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GIST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 间质瘤 64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穿孔的放射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胃肠穿孔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扫描和腹部X线检查,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的结果与影像学表现,并计算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果显示,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患者符合43例(67.2%),基本符合12例(18.8%),漏诊9例(14.0%),符合率86.0%;经CT扫描诊断的患者符合56例(87.5%),基本符合6例(9.4%),漏诊2例(3.1%),符合率96.9%。经CT扫描检查的符合率高于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符合率,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X线检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螺旋CT检查 放射线检查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瘤多层螺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6月19例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平扫均匀等密度7例,密度不均匀3例,低密度2例,混杂密度1例,1例肿块边缘强化,中心为大片低密度5例。结论胃肠间质瘤的良恶与肿瘤大小、有无坏死、CT强化性相关,即肿瘤越大,中心有低密度坏死,CT多呈不均匀强化者,多为恶性。多层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良恶鉴别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细胞瘤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胃癌和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肿瘤,其诊断及治疗较成熟,但胃癌合并GIST同时在一个消化器官发生则十分少见,占恶性肿瘤的0.25%。其诊疗目前缺乏规范性,贲门黏膜内癌合并极低危GIST在临床上更为罕见。本文报道一例影像学发现并行手术治疗的该病患者。

  • 标签: 贲门 黏膜内癌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钡餐肠道造影和碘液胃肠造影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肠梗阻患者进行钡餐肠道造影和进行碘液胃肠造影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两种肠道造影检查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各不相同。结论只要将钡餐肠道造影和碘液胃肠造影运用得当,肠梗阻就不难做出诊断。

  • 标签: 钡餐肠道造影 碘液胃肠道造影 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穿孔的放射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胃肠穿孔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扫描和腹部X线检查,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的结果与影像学表现,并计算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果显示,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患者符合43例(67.2%),基本符合12例(18.8%),漏诊9例(14.0%),符合率86.0%;经CT扫描诊断的患者符合56例(87.5%),基本符合6例(9.4%),漏诊2例(3.1%),符合率96.9%。经CT扫描检查的符合率高于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符合率,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X线检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螺旋CT检查 放射线检查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准确认识胃肠间质瘤(GIST),掌握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外科手术标本51例胃肠间叶源性肿瘤,其中确诊41例GIST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切片、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每例均用CD117、CD34、SMA、S-100、desm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41例GIST占同期消化道间叶肿瘤的80.4%,其中发生于胃32例,小肠3例,结肠1例,网膜、肠系膜5例。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31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4例,2种细胞混合型6例。免疫组化显示CD117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2.7%和76.8%、SMA、S-100蛋白灶性弱阳性为13.4%和7.3%,de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CD117、CD34高表达率是GIST确诊的依据,SMA、S-100蛋白,desmin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9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外,还进行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术前护理干预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知干预,情绪干预,行为干预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心理、情绪和焦虑评分的观察来了解护理干预对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焦虑的影响。结果与入院时比较,干预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焦虑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减少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焦虑的情绪,有利于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的依从性。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是内科治疗的一种技术,但往往会引起患者紧张、焦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适,从而导致治疗时间延长,严重的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下去。针对这种现象,我科积极采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两例胃肠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T-LPD)患者,年龄分别为41岁和44岁,均为男性。1例仅表现为轻度腹痛伴腹泻;1例因肛瘘而就诊,无其他症状。两例患者在长达3年和7年的病程内,多次内镜检查均提示回肠末段和结肠黏膜增厚、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和小息肉,而无明显大肿块形成。组织学形态显示肠固有膜内形态相同的小淋巴细胞非破坏性浸润,细胞较成熟,形态单一,胞核圆形至轻度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未见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显示病变细胞CD2、CD3、CD5、CD8和TIA-1弥漫阳性,CD4、CD56、Granzyme B和Perfor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基因重排1例为单克隆性,另1例检测失败。原位杂交EBER阴性。其中1例在第一次活检诊断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后进行了8个周期的CHOP方案化疗,复查病变黏膜未见改善。胃肠惰性T-LPD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肿瘤,呈惰性临床经过。掌握胃肠惰性T-LPD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避免将其误诊为侵袭性淋巴瘤而导致高毒性的治疗。

  • 标签: 胃肠肿瘤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淋巴瘤,T细胞,外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双期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胃肠功能。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本科133名手术患者术后穴位敷贴治疗贴贴敷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穴加艾灸神阙穴。结果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胃肠功能,缩短禁食时间,减少并发症,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 标签: 穴位敷贴加艾灸 胃肠道功能 方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扁平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分析了应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治疗胃肠扁平隆起性病变的方法、效果。结果全部75例患者术后3-6月胃肠镜复查均1次治愈,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扁平隆起性病变具有使用方便、疗效明确、安全自如可靠等优点。

  • 标签: 内窥镜 氩离子凝固术 胃肠道扁平隆起性病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