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恶性疾病,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全球胃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前列。而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以及一些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也可发展成胃癌,文章主要从胃癌的家族性遗传因素来进行分析该病,并且比较分析该病的预后状况。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胃癌的风险要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家族性胃癌预后较散发性胃癌差。

  • 标签: 胃癌 家族性遗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HR=4.417, 95%CI:2.483~6.351; P=0.029)、患者年龄≥65岁(HR=2.217, 95%CI:0.522~3.912; P =0.038)、淋巴结转移(HR=2.517, 95%CI:0.516~4.518; P=0.036)、肿瘤低分化(HR=3.626, 95%CI:0.721~6.531; P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HR=2.612, 95%CI: 0.712~4.512; P=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HR=3.821, 95%CI:1.923~5.719; P=0.014)、患者年龄≥65岁(HR=1.168, 95%CI:0.321~2.015; P =0.036)和低PNI(HR=2.435, 95%CI:1.024~3.846; P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P=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P=0.042)。结论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性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性手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对于手术切除的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亚甲蓝标记手术(标记组),另外76例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差异。结果标记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4.9±7.8)和(66.0±8.3)岁(P=0.389),男性分别占61.9%(52例)和55.3%(42例)(P=0.394);标记组手术时间为(218.5±19.6)min,短于对照组的(230.1±17.4)min(P<0.001)。标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平均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记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D1淋巴结总数、清扫D2淋巴结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记组手术并发症率为11.9%(10例),低于对照组的25.0%(19例)(P=0.032);标记组3年累积生存率为61.9%,与对照组的5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65)。结论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性手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腹腔镜 胃肿瘤 胃癌D2根治性术 亚甲蓝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进展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247例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74例,女73例,年龄20~84岁,中位年龄61岁。依据新辅助治疗前后PLR的差值状态定义△PLR,如为负值定义为“降低组”,如为正值或是0定义为“未降低组”。进一步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PLR值及其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47例患者包含降低组138例和未降低组109例;△PLR两组间在肿瘤大小、侵犯神经、脉管癌栓、ypT分期、ypN分期、ypTNM分期和病理反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和有无术后辅助化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PLR降低组和未降低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9.0%和54.0%(P=0.02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8%和58.1%(P=0.035);未降低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ypT3-4分期、ypN3b分期和△PLR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HR=2.731/2.676,95%可信区间(CI):1.026~7.268/1.014~6.985;HR=4.717,95%CI:1.922~11.579;HR=2.854,95%CI:1.117~4.124;均P<0.05)]和总生存率(HR=3.226/2.655,95%CI:1.280~9.227/0.945~7.548;HR=4.550,95%CI:1.842~11.239;HR=2.897,95%CI:1.049-5.251;均P<0. 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PLR能更好地预测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新辅助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KCNC3)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及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系中KCNC3蛋白表达差异;胃癌组织芯片218例胃癌[男165例,女53例,年龄(62.8±11.2)岁]和119例对照无癌胃黏膜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KCNC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胃组织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成正相关。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KCNC3高表达(598例)的患者预后不良,与表达低和无表达组(277例)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69,95%CI:1.39~2.05,P<0.001)。预测通过KCNC4与MAZ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γ氨基丁酸转运和电子运输链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进展。KCNC3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一致,KCNC3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²=9.512,P=0.023),TNM分期(χ²=12.927,P=0.024)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CNC3高表达(HR=1.911,95%CI:1.198~3.050)、TNM分期晚(HR=1.962,95%CI:1.497~2.572)、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高(HR=2.007,95%CI:1.268~3.404)是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胃癌发展中,KCNC3高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为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癌胚抗原(CEA)及糖类相关抗原(CAl9—9、CA72—4)的表达水平与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人员、30例晚期胃癌患者、35例胃炎患者、40例其他癌肿疾病患者的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这些患者以及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3个月的血清标本进行3种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晚期胃癌化疗前患者结果为CEA(4.7±7.3)μg/L,CA72—4(3.2±1.9)μg/ml,CAl9—9(11.3±7.4)μg/ml,和胃炎组、健康体检组、其他癌肿疾病组进行对比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比晚期胃癌组化疗前与化疗后3个月3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化疗后明显降低。结论CEA、CAl9-9和CA72-4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辅助诊断晚期胃癌;观察晚期胃癌患者血清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可促进晚期胃癌的辅助诊断的精准性以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晚期胃癌 CEA 肿瘤标志物 CAl9&mdash 9 CA72.4 预后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面对胃癌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术前为病人提供相关治疗信息,运用交流技巧,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给病人以心理支持,从而提高了手术的耐受性和手术配合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身心恢复。

  • 标签: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胃癌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70岁以上患者252例,随机分为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126例,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1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恢复、并发症及生存情况,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胃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的患者比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出血量少,且手术后的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都短于开腹手术治疗。同时,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辅助老年胃癌的根治安全可行,要不断加强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来提高腹腔镜辅助老年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胃癌根治术 胃切除术 老年人
  • 作者: 马泽忠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析胃癌合并肝硬化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2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营养平衡供给、调节肝功能和凝血机制以及检查体格,并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外科手术治疗,其中4例为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占13.79%;7例为全胃切除术,占24.14%;8例为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占27.59%;10例为远端D2式胃癌根治术,占34.48%。手术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腹水的患者10例,术后腹水量均明显增加。术后,左膈下脓肿2例,6.90%;早期肝昏迷3例,占10.34%;切口感染3例,占10.34%;创面渗血3例,占10.34%,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6.90%,同时,术后1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8.97%(20/29)、44.83%(13/29)。结论:临床上在对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时,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外科手术方案,再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护理,一方面可以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另一方面还能提高生存率,延长患者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胃癌确诊病例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给与64例患者相同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分别在腹腔热灌注化疗前、化疗中和化疗后给与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腹腔化疗后的成功率、管道周围感染率和管道脱落率,同时记录腹腔热化疗失败原因、消化道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腹腔化疗成功率分别为100.00%、96.88%,干预组的管道周围感染率和管道脱落率都为3.13%,低于对照组的12.50%。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腹腔灌注化疗患者的腹腔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腹腔热化疗的效果,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胃癌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就早期胃癌(EGC)的人群筛查、实验室诊断、放射学检测、内镜检查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早期胃癌 诊断 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对脑卒中的防制一直是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影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胃癌是人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手术切除是当前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胃癌手术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很大,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分析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特点,探讨实施相应护理的具体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的目的。

  • 标签: 胃癌 围手术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