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8月20日,美国第39任总统、91岁高龄的吉米·卡特被报道不幸患上了恶性黑素瘤,进一步的检查表明肿瘤已经扩散到他的大脑。消息一出,不少人都为这位长期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捏了一把汗,毕竟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十分可怕、有着极高死亡率(晚期的五年生存率<10%)的癌症,更何况

  • 标签: 恶性黑素瘤 五年生存率 免疫治疗 中美关系 嵌合抗原 卡特
  • 作者: 龚彩凤 孙永琨 解亦斌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4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免疫治疗有望改善其预后。胃癌分子分型作为胃癌分子诊疗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根据基因、免疫微环境等多个层面对胃癌患者进行精准分类,有助于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本文就胃癌的分子诊断与免疫治疗的相关内容作一评述。

  • 标签: 胃肿瘤 分子分型 免疫治疗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隐匿性强、侵袭性强、易转移、耐受放化疗的特点,故其5年生存率极其低(<8%)。寻找全新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改善胰腺导管腺癌预后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要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免疫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治疗胰腺导管腺癌的临床试验大量开展,令人失望的是尚未取得满意的临床获益。胰腺癌癌巢的特殊微环境使得免疫治疗并不像其他恶性肿瘤发挥预期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胰腺癌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免疫疗法国内外的最新临床研究,并从免疫微环境特点出发分析联合治疗机制与潜力。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对于晚期或不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STS),传统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很好地改善其预后。随着对STS的免疫微环境的不断深入研究,免疫治疗在STS上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疾病可以得到长期控制,甚至完全缓解。本文将简要概括晚期STS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过继性免疫治疗(ACT)和其他免疫治疗(如溶瘤病毒、肿瘤治疗型疫苗等)以及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进行相关展望。

  • 标签: 肉瘤 软组织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过继性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细胞免疫治疗一直是肾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备受关注。过继输注免疫调节性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可降低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副作用。一些免疫调节性细胞的临床前动物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已取得满意结果,但要进一步推广细胞制剂的临床应用还面临诸多困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对调节性细胞进行修饰以提高细胞制剂的疗效,有望实现诱导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造福广大移植患者。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疗法 过继转移 免疫调节性细胞 临床转化
  • 简介:摘要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但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时长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治疗有效的患者是用够一定的时长停止,还是越长越好?病情进展的患者是否要立即停药,还是可以继续应用?同时考虑到免疫治疗独特的不良反应、有限的有效率及较高的治疗费用等临床实际问题,免疫治疗应用的合理时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结合免疫治疗的原理、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应用时长的研究数据等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免疫治疗的起点-应用时机、终点-停药时机以及延长指征的分析,探讨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时长,以期为患者的精准治疗和更多获益提供依据。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治疗时长
  • 简介:摘要大部分垂体腺瘤(PA)是良性的腺瘤,通过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就能治愈。只有0.1%~0.4%的垂体腺瘤,存在着神经系统或全身转移,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被称为垂体腺癌(PC)。在临床中,还有部分为难治PA,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速度较快,对手术、放疗、药物等常规治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近年来关于免疫治疗在难治性PA和PC中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文针对垂体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免疫治疗在难治性PA和PC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垂体肿瘤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腺瘤 垂体腺癌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过敏原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一种皮下规律给药并逐渐达到免疫耐受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作为过敏性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唯一可能根治的治疗途径,世界卫生组织对SIT给予充分的肯定,进一步奠定了SIT在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现就SIT的研究进展做以下阐述。

  • 标签: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 安脱达屋尘螨变应原疫苗 过敏性鼻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期间血栓栓塞(TE)发生率,并探索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80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免疫治疗期间TE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计算TE累积发生率及风险因素分析。结果804例肺癌患者中,男623例,女181例;中位年龄59岁(28~86岁)。有62例共发生65例次TE事件,其中51例静脉血栓栓塞(VTE),14例动脉血栓栓塞。804例患者3、6、12和24个月的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3%、6.1%、10.1%和16.8%,3、6、12和24个月的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4%、4.7%、9.0%和13.3%。既往TE病史(HR=6.345,95%CI:2.917~13.802,P<0.001)、肝转移(HR=2.249,95%CI:1.123~4.502,P=0.022)和中心静脉置管(HR=3.674,95%CI:1.751~7.712,P<0.001)是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期间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期间易发生TE,既往TE病史、肝转移和中心静脉置管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封闭抗体阴性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结局。方法使用丈夫或者健康第三方新鲜淋巴细胞对封闭抗体阴性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封闭抗体转阳率和妊娠≥28周的结局。结果封闭抗体转阳率为93%,治疗成功率为84%。结论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能有效治疗封闭抗体阴性习惯性流产患者。

  • 标签: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习惯性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C细胞联合肿瘤特异性抗原的主动免疫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30例健康者和8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1个月及3个月血清中的IFN-γ、IL-2、IL-4、IL-6及IL-10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癌患者血清中IFN-γ、IL-6及IL-10表达均升高(P<0.05),治疗后仅IFN-γ升高(P<0.05),IL-6及IL-10表达均降低(P<0.05),IL-2、IL-4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主动免疫治疗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监测疾病发展、评价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主动免疫 干扰素-&gamma 白介素 肝细胞性肝癌
  • 简介:摘要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好,生存率较高,但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率不足20%。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没有公认的基于共识的指南,临床迫切需要解决此领域的问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是由基于组织学参数如组织学亚型和分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和分期等风险分层进行,然而,这些特征可能难以评估,甚至在妇科病理学专家间缺乏共识。子宫内膜癌的4个分子亚群: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I)(高突变型)、高拷贝数(浆液性癌样)和低拷贝数组(宫内膜样)组。子宫内膜癌不同分子分型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分子和病理特征,而且在临床结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本文将介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其与免疫治疗的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分子分型 预后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框/WD-40域蛋白7(FBXW7)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25例,男70例,女55例,年龄[M(Q1,Q3)]为64(57,70)岁;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资料,分析FBXW7突变与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2)在cBioPortal数据库检索与免疫治疗相关的NSCLC数据集,共261例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免疫治疗队列,男120例,女141例,年龄66(57,73)岁;其临床数据及基因突变数据均从cBioPortal数据库下载,分析FBXW7突变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免疫治疗预后的关系。(3)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1 030例NSCLC患者转录组和基因突变数据进行后续分析,作为TCGA队列,男633例,女397例,年龄为67(60,73)岁;分析FBXW7突变对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以及其影响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125例NSCLC患者中,FBXW7突变率为5.6%(7/125);7例患者的FBXW7突变类型均为截断突变,在接受免疫治疗后,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 1例,客观缓解率(ORR)为4/7,疾病控制率(DCR)为6/7。FBXW7突变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0个月(95%CI:7.0~22.0个月),优于FBXW7野生型患者的4.0个月(95%CI:2.0~11.5个月)(P=0.046)。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BXW7突变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免疫治疗队列中FBXW7突变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M(Q1,Q3)]为17.8(11.5,29.3)个/Mb,高于FBXW7野生型患者[5.7(3.0,10.4)个/Mb,P=0.001]。TCGA队列中,FBXW7突变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为15.9(4.2,28.1)个/Mb,基因插入或缺失来源的肿瘤新抗原为192.5(70.8,535.0)个,单核苷酸突变来源的肿瘤新抗原为363.0(194.8,534.8)个,均高于FBXW7野生型患者的5.6(3.2,8.9)个/Mb、53.0(12.0,131.0)个、83.5(34.0,178.0)个(P=0.002、0.008、P<0.001),表明FBXW7突变型肿瘤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可能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FBXW7突变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有关,表现为T淋巴细胞受体复合物与信号传导的激活。进一步对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析发现,FBXW7突变型肿瘤的CD8+T淋巴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浸润率分别为10%(8%,14%)、8%(4%,11%),均高于FBXW7野生型肿瘤的7%(4%,12%)、4%(1%,8%)(P=0.049、0.046)。结论FBXW7突变型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FBXW7基因突变具有作为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的可能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基因 突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EGFR、KRAS、ALK等)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M(Q1,Q3)]为57(50,65)岁。其中KRAS突变患者52例、EGFR突变患者42例、ERBB2突变患者16例、MET突变或扩增患者5例、ROS-1融合患者5例、BRAF突变患者2例、ALK及RET突变患者各1例。120例患者的PFS[M(95%CI)]为6.4(5.1~7.8)个月,OS为31.2(22.0~40.3)个月。KRAS突变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生存获益最大,PFS为9.7(4.8~14.6)个月,OS为31.2(19.4~50.6)个月,且免疫治疗多为一线(34.6%,18/52)、二线(38.5%,20/52)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OS分别为3.9(1.8~6.1)个月、18.0(12.1~23.8)个月,一般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后接受免疫治疗,二、三、四线及以上治疗线数患者比例分别为38.1%(16/42)、11.9%(5/42)、47.6%(20/42)。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3.710,95%CI:1.372~10.031,P=0.010;表达水平1%~49%:HR=2.738,95%CI:0.841~8.912,P=0.094)、年龄(每增加1岁,HR=0.957,95%CI:0.933~0.982,P=0.001)、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以KRAS突变为参照,EGFR突变:HR=2.676,95%CI:1.317~5.436,P=0.006;ERBB2突变:HR=3.411,95%CI:1.493~7.792,P=0.004;其他突变:HR=0.727,95%CI:0.322~1.643,P=0.444)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2.305,95%CI:0.748~7.103,P=0.146;表达水平1%~49%:HR=1.286,95%CI:0.337~4.913,P=0.713)、免疫治疗线数(以≥三线为参照,一线:HR=0.322,95%CI:0.114~0.914,P=0.033;二线:HR=0.375,95%CI:0.178~0.789,P=0.010)为OS的影响因素。结论KRAS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前线接受免疫治疗,生存获益最多,EGFR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后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PD-L1表达水平、年龄、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免疫治疗线数为OS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基因 突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辅助免疫治疗对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术前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30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比较新辅助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年龄为(61±8)岁,均为男性。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43%(13例),完全病理缓解(pCR)率为37%(11例),疾病控制率(DCR)97%(29例),客观缓解率(ORR)67%(20例)。治疗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59±0.63)L,FEV1占预计值的比例(FEV1%pred)为85.27%±15.86%,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2.48±0.59)L、81.73%±15.94%](P=0.013、0.022)。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为(3.59±0.77)L,高于治疗前[(3.47±0.76)L,P=0.036],而治疗前后FEV1/FVC和FVC占预计值的比例(FVC% pr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4、0.344)。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比例(DLCO%pred)由治疗前的83.61%±13.10%下降到治疗后的78.69%±13.85%(P=0.023);DLCO%pred下降组与未下降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比0/6;P=0.546)。结论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够增加MPR和pCR率;明显提高FEV1及FEV1%pred,但也导致DLCO%pred下降;新辅助免疫治疗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新辅助免疫治疗 肺功能 系列病例分析
  • 作者: 张聪丽 杨城 施举红 韩扬 潘慧 李剑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本例为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规律化疗期间出现新发双肺多发磨玻璃影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该患者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无武汉等疫区旅游史,无COVID-19患者密切接触史,在规律接受3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胸部CT出现双肺新发多发磨玻璃影,疑诊为COVID-19。患者经2次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定均阴性。综合临床,最终考虑为利妥昔单抗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本例提示我们在当前COVID-19疫情下,对胸部CT异常的患者,诊断时应需充分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单从影像学角度进行诊断需谨慎。此外,利妥昔单抗相关性间质性肺病虽罕见,但需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 标签: 淋巴瘤 免疫治疗 磨玻璃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