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样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胃肠肿瘤样异位胰腺26例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年龄在27~69岁,平均年龄39岁。5例手术切除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15例,空肠11例。结论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术前CT检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视病灶位置、累及范围等情况而定。

  • 标签: 异位胰腺 胃肠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双侧细胞癌(RCC)约占所有RCC患者的5%,包括同时性RCC(与原肿瘤同时诊断或在原肿瘤发现后3个月内诊断)和异时性RCC(在原肿瘤发现后3个月诊断),由于双侧RCC发病率较低,相对罕见,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关于双侧手术患者的报道也较为缺乏,仅有少数文献研究肿瘤特征、手术方式选择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近年有研究报道了同时性双侧肿瘤患者接受不同双侧肾脏手术后的肾功能结果。与根治性切除术(RN)相比,双侧部分切除术(PN)与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改善相关。与分期PN相比,接受同期PN的非转移性同时性双侧肿瘤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平均eGFR较低。但目前的指南仍然缺乏对最佳手术顺序的建议,也鲜有研究比较接受不同手术治疗顺序的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因此,为了评估双侧RCC患者接受不同顺序PN和RN后的长期肾功能预后,进一步优化双侧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对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医院(SNUH)、首尔的盆唐首尔大学医院(SNUBH)的267例双侧RCC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肿瘤学资料和预后结局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行双侧PN(n=48)、PN后RN(n=8)和RN后PN(n=25)患者的术后eGFR分别为79.4、41.4和61.2 ml/(min·1.73 m2)(P=0.003)。各组间eGFR较基线下降的程度和慢性肾脏病(CKD≥Ⅲ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RN后行PN患者功能结局最差。此外,双侧RCC中双侧PN组的术后CKD发病率明显高于单侧RCC组(13.8%比6.9%,P=0.016)。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P=0.010)和手术顺序(PN后RN,P<0.001)是术后新发CKD的显著预测因素。因此,对双侧肿瘤患者,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PN,但当RN与PN相结合不可避免时,应谨慎决定手术顺序,RN后PN对患者肾功能保护不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第5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和命名进行了更新,重新定义了G3。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G3(NET G3)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C)的鉴别诊断是重点也是难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基于最新版WHO和2020版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提出二者的鉴别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包括肿瘤的形态分化、增殖活性、基因改变及疾病进程。但即使有了以上鉴别诊断方法,在病理诊断工作中还是会存在一些困境与挑战。在此进行简要阐述,共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G3 神经内分泌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引流管护理、饮食、活动指导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提供规范、系统的护理,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腹腔镜 肾肿瘤切除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当今老年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肿瘤对老年人的致死率也在不断升高。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退化,因此在放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来正确应对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肿瘤 放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详细了解110例经皮碎石患者的病情及其手术操作情况,制定出一套术前心理护理、体位训练,术后专科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完整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取石顺利,术后恢复快,康复出院。术后无大出血及尿瘘发生。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合理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促进患者短期快速康复的重要措施。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经皮肾镜碎石术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胃肠道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抽签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名患有胃肠道良性肿瘤疾病的患者,通过随机抽签的办法选出A组(n=40)和B组(n=40)。A组患者应用内镜微创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进行治疗,对比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胃肠道恢复时间差异、住院时间差异以及术中出血量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数据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在胃肠道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帮助患者胃肠道早日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穿孔的放射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胃肠道穿孔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扫描和腹部X线检查,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的结果与影像学表现,并计算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果显示,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患者符合43例(67.2%),基本符合12例(18.8%),漏诊9例(14.0%),符合率86.0%;经CT扫描诊断的患者符合56例(87.5%),基本符合6例(9.4%),漏诊2例(3.1%),符合率96.9%。经CT扫描检查的符合率高于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符合率,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X线检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螺旋CT检查 放射线检查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3月12日当天正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87例COVID-19确诊患者入院时和入院1周后的临床资料及肾脏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5.2±17.1)岁,其中男性占59.8%(52/87),女性占40.2%(35/87),75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比34.5%(30/87),60~74岁占比31.0%(27/87)。入院时患者即存在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升高的比例分别为29.9%(26/87)和12.6%(11/87),入院1周后上述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25.3%(22/87)和4.6%(4/87)。入院时BUN正常,1周后较入院时升高的患者占比28.7%(25/87)。入院时SCr正常,1周后较入院时升高的患者占比16.1%(14/87),升高幅度≥26.5 μmol/L的患者仅2例,均为75岁以上老年人。结论COVID-19患者严重损伤的情况并不多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急性损伤的可能性较小,但应注意COVID-19老年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合并的损伤。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肾损伤 血尿素氮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