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成人额叶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以“头晕、乏力2个月,加重伴呕吐10 d,意识淡漠、大小便失禁5 d”就诊,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示,左侧额叶巨大占位性病变边界较清,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混杂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序列呈混杂高信号,DWI高b值部分弥散受限呈稍高信号,ADC图上呈稍低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诊断为恶性混合生殖细胞瘤。

  • 标签: 额叶 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患者男,48岁,主因"皮肤、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15 d"入院治疗。完善检查,考虑胆管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理提示:胆管混合腺-神经内分泌,病理分期:T2N0M0。术后恢复良好,行辅助化疗及生物治疗,术后12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显示无复发。

  • 标签: 癌,神经内分泌 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胆管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混合认知损害的概念是在混合痴呆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内涵较后者更广泛,强调认知功能损害还未发展到痴呆的临床早期阶段。近年来,痴呆的研究重心前移至“痴呆前阶段”,且更加关注血管因素在认知损害中的作用。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可干预,因此,重视对混合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早期识别,加强对血管因素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研究与干预,对于痴呆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混合性认知损害 血管危险因素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 简介:目前语法学界及教学语法系统中,将主谓句划分为四大句型.但是,四分法无法概括语言实际中的所有主谓句,存在分类不足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第五大句型--混合谓语句,分析了它所包括的'动/形'武、'形/动'式、'动/主谓'式、'兼语'式(动·兼语·形、动·兼语·名、动·兼语·主谓)几种句式的特点,对句型划分作了新的补正.

  • 标签: 句型划分 混合性谓语句 语言事实 句式特点 语法研究 语法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左侧颌下腺腺细胞的超声表现。腺细胞是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通过超声表现可辅助该病诊断,但目前缺少对该病常规超声表现的积累。

  • 标签: 颌下腺肿瘤 癌,腺样囊性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雄激素替代对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月龄雄性青紫蓝兔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造模组及对照组各10只。治疗组及造模组利用电凝笔烧灼封闭2/3睑板腺开口,并切除双侧睾丸。造模28 d起治疗组在两侧眶周皮肤涂抹1%睾酮凝胶1 g/d,造模组及对照组涂抹凡士林,共治疗28 d。监测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染色及血清游离睾酮。实验终点取眼球及眼睑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测量结膜miRNA-744-5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量并检测睑脂脂肪酸成分。结果造模28 d后兔出现典型干眼体征及雄激素缺乏。雄激素替代治疗28 d后,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泪液分泌[(14.7±5.2)比(10.3±3.6) mm,P=0.001]、TBUT[(15.0±4.2)比(10.2±3.6) s,P=0.003]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0(0,1)比2(1,4)分,P<0.001]均改善,穹窿杯状细胞数量增加[(27.2±7.6)比(10.7±4.8)个,P<0.001]。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结膜miRNA-744-5p(1.67±0.24比2.63±0.58,P<0.001)及IL-6[2.38(1.84,4.61)比4.82(3.99,6.36),P=0.022]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睑脂16∶1,Δ9脂肪酸[(10.31±1.00)%比(3.87±0.45)%,P<0.001]及iso-18∶0脂肪酸[(7.09±0.93)%比(2.44±0.70)%,P<0.001]相对含量增加,iso-26∶0[(5.72±1.07)%比(8.02±0.65)%,P<0.001]相对含量降低。结论雄激素替代能够改善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治疗效果。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睑板腺 雄激素类 激素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合并三叉神经病变(TN)的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临床特征、免疫学改变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MCTD并发TN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MCTD合并TN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男1例,女11例,年龄(40±13)岁。1例以TN首发,10例以MCTD首发,1例两者同时发病。以雷诺现象(12例)、肺部受累(11例)、关节炎(10例)、手指肿胀(9例)及肌炎(6例)为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抗核抗体(ANA)及抗U1-RNP抗体均阳性,且抗U1-RNP抗体高滴度,7例血红细胞沉降率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肌酶升高。9例行瞬目反射试验,其中6例阳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原发病为主,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缓慢,但无进展。结论MCTD病情活动时出现TN,伴有TN的MCTD中ANA和抗U1-RNP抗体阳性率高,瞬目反射试验对明确诊断MCTD合并TN十分重要,治疗原发病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 标签: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三叉神经病变 雷诺现象 瞬目反射
  • 简介:摘要: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混合教学法是一种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针对住院医师规培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分析混合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培教育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混合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培教育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本文建议在住院医师规培教育中,积极探索混合教学法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素质水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标签: 混合性教学法 住院医师规培 教育应用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抑制细胞(MDSC)的免疫功能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次/h的OSAS患者20例(OSAS组)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单核CD14+低表达或者缺乏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low)MDSC占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流式细胞仪分选两组外周血CD14+ HLA-DR-/low MDSC,磁珠阴性选择法分选人外周血中的T细胞;T细胞增殖试验中,将经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人T细胞与自体MDSC共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细胞的CFSE荧光强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两组MDSC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和程序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阳性率及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相对表达量。结果OSAS组外周血CD14+HLA-DR-/low MDSC占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5±1.5)%比(3.5±0.4)%,P<0.05];OSAS组MD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强于健康对照组MDSC[(23.2±1.1)%比(53.7±3.2)%,P<0.05];OSAS组MDSC中IL-6、TNF-α、IL-10、TGF-β1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 316±163)比(642±72)ng/L、(316±35)比(167±18)ng/L、(385±42)比(108±26)ng/L、(44 276±4 589)比(9 557±1 124)ng/L](均P<0.05);OSAS组MDSC的膜分子PD-L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5.6±7.9)%比(30.6±2.5)%,P<0.05];OSAS组MDSC中Arg1、iNOS、HIF-1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的(4.6±0.5)、(2.8±0.3)、(4.3±0.4)倍(均P<0.05)。结论OSAS患者可能通过活化HIF-1α信号等诱导MDSC数量增加、免疫抑制相关分子表达升高,进而增强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抑制细胞,骨髓源性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游离皮片和皮瓣整形技术在会阴湿疹术后创面覆盖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的6例会阴部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切除病灶之后,分别采用游离皮片或者推进皮瓣覆盖创面,记录手术时间、皮片或者皮瓣的存活情况、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总共6例会阴部湿疹癌肿瘤患者,Ray分期:A1期1例,A2期5例;年龄(68±9)岁,住院时间(14.8±8.1)d,体质指数(25.6±3.7)kg/m2,手术时间(132.0±80.7)min,出血量(18.3±11.7)ml;其中病理证实湿疹5例,皮肤腺癌伴湿疹1例。所有患者切除肿瘤后,其中4例患者接受阴囊局部推进皮瓣转移术,2例患者接受游离皮片移植术。术后随访(15.3±8.1)个月,皮片和皮瓣存活良好,且局部无肿瘤复发,4例患者术后出现包皮水肿,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余无其他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男性会阴部湿疹切除后创面的覆盖可根据创面大小、位置选择游离皮片或者皮瓣移植技术,其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会阴 湿疹样癌,乳房外 整形 外科皮瓣
  • 简介:以海洋单细胞微藻亚心型扁藻为材料,对海水水样中活体单细胞微藻的亚显微结构观察样品的制备技术进行了探索。选用2.5%的戊二醛固定液和1%的锇酸固定液对样品进行双固定的技术;先酒精后丙酮按浓度梯度顺次进行脱水;再用Epon812环氧树脂作为包埋剂进行包埋;最后经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后将切片用透射电镜进行亚显微结构的形态观察。采用本方法进行水样中活体样品的电镜制片,拍得清晰度较高的电镜照片,并通过照片对水样中运动细胞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透射电镜 样品制备 扁藻 海洋微藻 亚显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cHCC-CC)的病理形态特征及病理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30例cHCC-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Goodman标准及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分别对组织形态学进行分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其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50.4(31~72)岁。Goodman分型:Ⅰ型(即碰撞型肿瘤)9例,HCC与CC相邻而生,随生长碰撞融合;Ⅱ型(移行型肿瘤)21例,HCC与CC混杂生长于同一瘤体内,两者间见移行过渡。依据2019年第5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cHCC-CC 25例,cHCC-CC-中间细胞5例。30例患者21例伴肝硬化,1例伴肝吸虫,2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9例免疫组化巢蛋白(Nestin)阳性,66.7%死亡(6/9),33.3(3/9)仅存活6个月。1年复发肝切除术率3.9%,原位肝移植术50%。复发后肝叶切除术比肝移植术总体生存期长(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为8.3%和66.6%,5年生存率33.3%(3/9)。复发率虽较低,但大多数患者(8/12)在移植术后半年到2年内,因肿瘤转移等脏器并发症而死亡。结论c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Nestin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肝切除术为更佳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肝肿瘤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 诊断 巢蛋白 预后 肝切除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的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在肝癌的治疗中,基于NLR构建的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的预后效能。由于肝癌的异质,在不同的研究中NLR的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了解NLR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Coma)的疗效与安全。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确诊为肝PEComa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腔镜组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40.0±10.4)岁;开腹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44.5±12.6)岁;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156)min和(348±103.0)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4)d和(13.7±4.9)d,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肿瘤良恶性、肿瘤部位、肿瘤直径、Ki67指数、术后并发症(如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2~103个月,其中失访1例,腔镜组死亡2例,开腹组死亡1例。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0.8%与83.0%,开腹组则均为9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肝PEComa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5年OS及DFS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受体(KIR)与其配体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C(HLA-C)的基因多态与Graves病(GD)的相关。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118例无血缘关系的GD患者(GD组)以及同期10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PCR-SSP)对其KIR基因型及其配体HLA-C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KIR/HLA-C基因组合在GD患者及对照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GD发生的关联。结果GD组中,男29例,女89例,年龄(38±14)岁;健康对照组中,男28名,女80名,年龄(37±13)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D组的HLA-Cw01出现的频率较高[36.4%(43/118)比18.5%(20/108),P=0.003],HLA-Cw03和HLA-Cw06出现的频率较低[11.9%(14/118)比39.8%(43/108),P<0.001;9.3%(11/118)比18.5%(20/108),P=0.045]。KIR2DL1/HLA-C2基因组合在GD组中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7.8%(21/118)比34.3%(37/108),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R2DL1/HLA-C2基因组合是GD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08,95%CI:0.126~0.752,P=0.010)。结论KIR/HLA-C基因多态与GD有关,KIR2DL1/HLA-C2在GD患者中低表达,可能是GD发生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格雷夫斯病 自然杀伤细胞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C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门静脉栓(PVTT)发病率高、预后差,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国际上对于肝癌合并PVTT的诊治标准仍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推出了《肝细胞合并门静脉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并于2018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国内外在肝癌合并PVTT的诊治方面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启动了指南的更新,旨在为我国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最新的指导建议。

  • 标签: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多学科诊治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CCPRCC)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肾细胞患者,按照CCPRCC、透明细胞细胞(ccRCC)、乳头状肾细胞(pRCC)进行分组,回顾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CCPRCC患者18例,占该时间段内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患者的0.44%(18/4 110),年龄(49.5±17.1)岁,男11例,女7例;所有的CCPRCC患者均无肾肿瘤家族史,其中只有1例CCPRCC患者具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为间断的腰腹部胀痛,而另外17例均是体检发现,无相关症状。与ccRCC及pRCC组相比,CCPRCC组患者在终末期肾病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cRCC=0.291,χ2pRCC=1.161,均P>0.05)。CCPRCC组肿瘤最大径小于pRCC组(χ2=-2.280,P =0.027),但与ccR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 =0.565);CCPRCC组患者基本上都处于pT1a期,病理分期明显早于另外两组,且其总生存也较ccRCC组和pRCC组更好(P<0.05)。结论CCPRCC是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的一类肾细胞,患者较ccRCC和pRCC分期更早、预后更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超声造影表现,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快进、慢退,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不均匀高增强。其造影表现与常见的乳头状肾细胞和肾嫌色细胞典型声像图表现明显不同,但与肾透明细胞鉴别缺乏特异性,二者潜在差异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

  • 标签: 肾肿瘤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超声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