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泌乳素又称催乳素,主要由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合成并分泌。高泌乳素血症(HPRL)是指外周血泌乳素水平升高,测定血清巨泌乳素水平对HPRL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帮助。引起泌乳素升高的原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及其他特发性因素。现从必乳素的生理功能、HPRL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简要概述近年来有关HPRL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泌乳素血症 发病机理 治疗对策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甲状腺腺瘤的声像图特征与手术病理对照病例,得出甲状腺腺瘤声像图特征,以利于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族性息肉病合并十二指肠腺瘤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癌变情况、随访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4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中合并十二指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病理结果、随访及治疗方法。结果15例(33%)患者合并十二指肠腺瘤,年龄(46.8±12.8)岁,较不合并十二指肠腺瘤者平均年长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在性别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内镜随访时间(35.5±22.1)个月,有3例在内镜随访过程中Spigelman分期升级。有5例腺瘤直径>20 mm,其中有4例累及十二指肠乳头。2例诊断为壶腹癌,1例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接受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他需治疗的病例接受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论十二指肠腺瘤在家族性息肉性腺瘤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对于确诊为家族性息肉性腺瘤病的患者,应该常规行严密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合Spigelman评分,腺瘤的部位及大小是癌变的高危因素。手术切除和内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腺瘤息肉病,结肠 十二指肠腺瘤 十二指肠腺癌 随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4岁女性胃体幽门腺腺瘤(PGA)患者,系罕见散发病例,且该患者无自身免疫性胃炎、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未感染幽门螺杆菌及无萎缩性胃炎。PGA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肿瘤。腺体呈现胃幽门腺分化,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胞质嗜酸性至嗜两性,无黏蛋白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具有胃幽门腺分化的标志物,包括黏蛋白5Ac(MUC5Ac)和MUC6。患者于2018年1月19日在静脉麻醉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最终病理诊断:胃PGA;肉眼分型:0~Ⅱa;病变范围:1.0 cm×0.5 cm;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净。PGA可以进行保守治疗,也可行ESD完全切除。

  • 标签: 胃肿瘤 胃体幽门腺腺瘤 黏蛋白5Ac 黏蛋白6
  • 简介:腺瘤样瘤是一种较罕见的生殖道良性肿瘤,我院在10年间收治了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61岁,农民,已婚。3个月来自觉左侧睾丸下坠胀痛,有时牵拉左小腹外侧疼痛。随之右侧睾丸也出现和左侧相同的类似症状。既往有颈部淋巴腺结核病史。两侧附睾可分别触到:左侧为1.5×2.0×1.4cm~3大小,右侧为0.6×0.5×0.4cm~3大小,质弹性硬、表面光滑、无触痛、境界清之硬结。诊断:双附睾结核。经半个月抗结核治疗后,于1982年6月10

  • 标签: 右侧睾丸 左侧睾丸 附睾结核 结核病史 小囊性 附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幽门螺杆菌(Hp)富集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结合医院内镜中心1 622例胃肠镜检查者的资料。比较结直肠腺瘤组(743例)和检查阴性对照组(879例)的一般资料、胃黏膜Hp感染情况、结直肠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腺瘤Hp甲基蓝特殊染色、腺瘤H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腺瘤人Toll样受体5(TLR5)蛋白免疫荧光结果。结果结直肠腺瘤组共743例,年龄(54.5±12.3)岁,男性占56.0%(416/743)。对照组共879例,年龄(55.6±12.1)岁,男性占58.4%(513/879)。结直肠腺瘤组胃Hp阳性361例(48.6%),对照组胃Hp阳性331例(3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黏膜Hp感染与腺瘤组织Hp富集存在明显相关性(OR=28.590;95%CI:18.554~44.055,P<0.001)。同时发现结直肠腺瘤Hp富集与腺瘤数目、直径、腺瘤病理类型、腺瘤恶性度等存在相关性(RR=0.804、3.163、3.089、2.463,均P<0.001),且发现Hp富集的腺瘤组织TLR5蛋白表达增高。结论胃Hp感染与结直肠腺瘤Hp富集事件相关,而腺瘤组织Hp富集与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促瘤作用可能与Hp上调黏膜TLR5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腺瘤 幽门螺杆菌 腺瘤病理类型 Toll样受体5
  • 简介:摘要分析了27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病理学特点,发现后肾腺瘤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难以与肾恶性肿瘤鉴别,病理可明确诊断,部分可合并恶性成分。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手术方式,预后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

  • 标签: 后肾腺瘤 诊断 影像 预后
  • 简介:病历资料:患者女,26岁,已婚,农民。已经生育小孩。因左侧乳房无痛性包块5余年于2003年底来我院求治。患者在无意中发现包块并感觉到逐渐缓慢长大,不伴疼痛,与月经变化无明显关系,乳头无溢液和溢血。病史中无结核接触史和患病史。体检发现左侧外上象限约5cm×3.5cm×3.5cm大小包块一个,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韧,活动度较大,与皮肤和深层组织均无粘连,无压痛。乳腺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酒窝征。乳头位置方向无改变。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在局部麻醉下,行包块摘除术。术中发现:左侧外上象限乳腺组织内约5cm×3.5cm×3.5cm包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地较韧,有囊性感。

  • 标签: 乳腺纤维腺瘤 灰白肿块 腺上皮 发病机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且具有内分泌症状,部分呈侵袭性生长,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分类系统对垂体腺瘤临床行为预测能力有限,肿瘤亚类有待发现。表观遗传学是对不改变DNA序列的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为垂体腺瘤的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信息,并可能对预测和治疗产生影响。本文就垂体腺瘤在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表观遗传学 垂体腺瘤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甲状腺腺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切除甲状腺腺瘤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手术之后,所有患者清醒后都发音正常,无饮水呛咳,无胸闷、呼吸困难等现象发生,在手术后2d拔负压引流管,在手术之后观察3d没有发现皮肤坏死感染等情况发生。住院时间5~10d,恢复效果良好。结论内镜下切除甲状腺腺性肿瘤具有美容效果好、伤口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 标签: 内镜切除 甲状腺腺瘤 效果
  • 简介:     摘要:通过对收集的60例脑垂体腺瘤患者分别做CT和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果对病情判断的影响,评定两组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和MRI对脑垂体腺瘤进行诊断结果的对比发现MRI的检出率都要高于CT(P<0.05)。结论:在脑垂体腺瘤的病变检出率方面上,MRI比CT更好。可以在临床治疗前的诊断方面优先考虑。

  • 标签: 核磁共振 CT 脑垂体腺瘤 诊断                      
  • 简介:摘要患者男,33岁,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意外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并行手术切除。随后再次意外发现左侧肾上腺2个占位,手术切除较大占位。随访过程中发现左肾上腺未切除占位增长快速。仔细追问病史,患者生长速度加快时间早,14岁后身高无增加,终身高偏矮(165 cm),提示存在性早熟可能性大,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可能。患者病程中血压不高,完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孕酮、17α羟孕酮、中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基因检测等检查最终明确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的诊断。在肾上腺意外瘤患者中,需警惕不典型CAH的可能。对于CAH相关肾上腺占位,无需手术,予糖皮质激素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控制肿瘤生长。此外,男性CAH患者易合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需评估患者性腺轴功能及阴囊B超,以便及时干预。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 简介:摘要多巴胺与受体结合进而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其靶向治疗垂体腺瘤的分子基础。垂体泌乳素(PRL)腺瘤细胞高表达多巴胺受体2亚型(D2R),其他类型垂体腺瘤在不同程度上均表达D2R。基于共表达受体策略,相应配体药物(如长效D2R激动剂卡麦角林)是垂体PRL腺瘤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对部分肢端肥大症、库欣病、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及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也具有一定疗效。本文总结了卡麦角林治疗垂体腺瘤的相关机制及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上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治疗垂体腺瘤提供指导。

  • 标签: 多巴胺受体 卡麦角林 垂体腺瘤 内分泌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进展性腺瘤(AA)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结直肠AA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首次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临床资料,将整个队列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7∶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AA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运用验证集进行模型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共有1 93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 356例患者纳入训练集(男840例、女516例),580例患者纳入验证集(男379例、女201例),年龄分别为(57.4±9.8)和(57.6±9.7)岁;其中无AA患者1 502例(77.6%)、有AA患者434例[22.4%,其中1~9 mm 73例(16.8%)、>9~<20 mm 271例(62.5%)、≥20 mm 90例(20.7%)]。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8,95%可置信区间(CI):1.003~1.033]、脂肪肝(OR=1.870,95%CI:1.274~2.744)、低密度脂蛋白(LDL)(OR=1.378,95%CI:1.159~1.637)、粪便隐血试验(FOBT)(OR=2.597,95%CI:1.857~3.631)、息肉部位[近端(OR=2.869,95%CI:1.727~4.764)、远端(OR=2.791,95%CI:1.721~4.527)]与结直肠AA发生有关。该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664(95%CI:0.630~0.698)、0.640(95%CI:0.587~0.693),Calibration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和实际风险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H-L)检验P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830、0.150,DCA表明该列线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年龄、脂肪肝、LDL、FOBT、息肉部位这5个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AA的风险,从而实现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精准分层筛查策略。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进展性腺瘤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