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变革的时代,将不确定的关系注入教师的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世界中的教师遭遇到自我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同一性的解构、教师自我归属感的匮乏、教师自我意义感的丧失。建构学校共同体、真正赋权教师以及提升教师生存境界等是让教师走出危机的可能路径选择。

  • 标签: 教师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危机
  • 简介:随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少年大量涌入城市。然而,许多从小浸淫于乡村文化的乡村少年遭遇迥异的城市文化时,既放弃了对乡村文化认同,又不能被城市文化认同和承认,产生了文化认同危机,成了游离于城乡文化之间的文化流浪者。乡村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包括价值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和自我认同危机。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育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系统,应该摆正乡村教育的位序;乡村教师需要引导乡村少年进行文化反思;重视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建构乡村少年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文化认同危机 乡村少年 乡村教育
  • 简介:"伦"是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精神家园,在"伦"的场作用下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场效应,而且有利于道德示范认同。目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示范认同危机,其深层次原因是同一性主体力量的缺场和异化。要实现道德示范认同,就应该在以"伦"为基础、以身教为载体、以仿效为内驱的思想基础上,建构道德目的与道德理想、示范载体与示范主体、伦理场与场效应等相统一的道德示范认同

  • 标签: 道德示范 认同 认同危机
  • 简介:全球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变化,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元格局中,文化认同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民族文化的"他者化"造成了"认同危机"和"表征危机"。民族审美文化的生存、保护和现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风向标和实验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现代大众文化的理念、技术和表达方式引入到传统民歌中,将农业社会的民歌嫁接到当代都市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民歌在现代化和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把大量复杂的文化基因注入传统民歌,使其成为"复调"的审美对象。对于不同文化立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以古老的乡愁为文化特征的民歌,的确也可能出现导致认同的迷茫和文化传统的断裂,但是,也可能激发审美认同模式的改变,从而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在这种文化转型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中,审美抵抗和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在于民族文化意识的深层觉醒与现代艺术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

  • 标签: 民歌 文化仪式 文化认同 审美抵抗
  • 简介:教学论的发展总是与危机相伴,可以说教学论的危机意识特别强烈。近年来,教学论学科认同发生危机

  • 标签: 认同危机 教学论 学科 危机意识
  • 简介:受多元文化和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动摇、政治制度认同弱化等政治认同危机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要有效地化解危机,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各种政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标签: 政治认同危机 大学生 消解路径
  • 简介: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危机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烙印,既不利学生个体的成才与发展,也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因此,应从国家制度安排、职业院校理念转变、构建和谐职业教育文化三个方面重塑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以拯救学生个体并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 标签: 高职生 认同危机 重塑
  • 简介: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认同心理,而客家人的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客家人认同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对文化认同是海内外客家人追求的根本。客家是一个文化群体。文化是客家民系之根。所谓的血缘认同只能是对某一宗族和亲缘关系的认同,并非对整个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客家民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本质是文化而非血缘。

  • 标签: 客家 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身份地位问题,只是我们今天许许多多感到惶惑不解问题当中的一个而已。多年来中国曾出现在很多问题上的争论:中国文化是否阻碍现代化?现代科技方面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传统有没有哲学?孔子思想是不是宗教?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证明中国文学不如西方?等等。这些年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可争论的问题,它的来源其实与使得许多人在整体上对自身文化认同

  • 标签: 文化认同 中西比较 中国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 地位问题 现代科技
  • 简介: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但近年来。“草原歌曲”的文化认同倾向非常明显,“文化自觉”的意识非常强烈。由此显现出的却是潜在的悲剧色彩。却是耐人寻味的。

  • 标签: 草原歌曲 文化品格 文化认同 英雄崇拜 自然崇拜
  • 简介:近年来逆向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蔓延,它是相关国家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遭遇挑战后的非理性反应,也是其国家认同面临严重危机的显著症候。在后西方时代的世界格局上,逆向全球化思潮无法扭转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进程,却会导致相关国家在内部的认同裂变和社会冲突中遭受更大的挫折。

  • 标签: 逆向全球化 国家认同 后西方时代
  • 简介: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新移民。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类型,北京新移民可分为智力型移民、劳力型移民和经营型移民。北京的新移民在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移民们落户北京存在很大的困难,由此难以产生身份认同感;其次,移民们在很多方面无法与北京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进而影响了心理认同感;再次,在价值观认同方面,新移民面临着职业目标不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难以理顺等问题。新移民面临的这些问题最终影响了他们对于北京的文化认同感。针对新移民存在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加强新移民的经济保障、完善制度保障和提供精神保障这三方面来着手解决。

  • 标签: 北京 新移民 文化认同
  • 简介:自媒体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微博时代”交流方式的“虚拟场”溢出到现实域,自媒介似乎是一种隐喻,用强大有力的方式在暗示、表征这个世界的变迁或对社会心理结构的冲击。“微时代”的网络文化认同、道德与秩序改变着心灵的体验方式和生活的维度,“湿性社会”的黏合力构建在社交网络熟悉度弥合中的朋友圈,体现了数字化延伸的人脉。微博的“快表达”呈现交流节奏的提升,“人人是记者的时代”成为一种“身份认证”和舆情导向的可能,提升了话语权与表达权。

  • 标签: 自媒体 微博时代 网络文化认同
  • 简介:前不久到四川一所学校考察,看到一种让我心里感到非常舒服的现象。该校每一个教室的门口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两句由全班师生通过共同讨论凝练而成的班级文化理念,使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外来者都能借此感受到这个班级师生普遍认同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理念,感受到这个班的文化、精神、

  • 标签: 班级文化 文化理念 外来者 师生 感受 学校
  • 简介: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 标签: 族群性 文化认同 人类学 族群建构
  • 简介:思政教育的公信力关系到教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由于部分教师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的下降,学生价值观多元性日益增强,且社会环境复杂性不断提升,导致思政教育的公信力逐渐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强化教师公信形象,并协调生活实践关系,增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重构思政教育公信力。

  • 标签: 价值认同危机 思政教育 公信力
  • 简介:面对转岗这一职业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往往会面临职业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价值认同危机、专业认同危机和社会认同危机。由于教师职业认同对于其专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价值,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重建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完善职业价值观,发现职业价值,确立其价值认同感;通过提供专业培训,保障专业自主,增强其专业认同感;通过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声望,稳定其社会认同感。

  • 标签: 农村转岗幼儿教师 职业认同 认同危机
  • 简介:认同危机与实践消极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障碍,然而在后物欲时代,不论是作为道德教育示范主体的教师亦或作为道德教育接受主体的学生,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精神迷离。通过对"周文斌案"与"自主保洁"问题的表征,辨明高校立德树人现实困境的深层原因是道德示范主体的认同危机和道德教育接受主体的实践消极。

  • 标签: 认同危机 行为消极 立德树人 困境
  • 简介:道德认同作为当今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已普遍引起多学科的关注。文章认为当代道德认同存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危机。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深层的危机,是主我对客我的危机;社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的危机,是主我对他者的危机。文章对当代青少年道德认同的双重危机扭转作了思考,旨在为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 标签: 道德认同 自我认同危机 社会认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