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以来,单位犯罪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但在司法实践中,将成立单位犯罪作为减轻自然人刑罚的理由甚至辩护理由,这就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从英美法系较为成熟的法人犯罪理论来看,法人责任的根据主要有“原生责任说”与“次生责任说”两种模式。我国的单位犯罪理论正是基于“次生责任说”的固有观念,存在许多问题。应当采用“原生责任说”的认定模式,独立考察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因此,对于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无须严格区分,既成立单位犯罪又成立自然人犯罪的,自然人应适用更重的刑罚。单位实施非单位犯罪的,处罚相关自然人。在自然人与单位都可作为某一罪名主体的情形下,在定罪和量刑标准上单位犯罪应当与自然人犯罪一视同仁。

  • 标签: 单位犯罪 原生责任说 次生责任说
  • 简介:宽严相济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刑事政策,其在指导刑事司法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与惩罚犯罪方面作用尤甚。刑事司法实践在行使定罪权、量刑权、行刑权时要正确充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期更好地实现刑法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的基本功能。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定罪 量刑 行刑
  • 简介:刑事政策也要为犯罪而,那就是体现在定罪政策上的非犯罪化、体现在量刑政策上的非刑罚化、体现在行刑政策上的监禁化,即作为三种基本刑事政策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非监禁化

  • 标签: 中的严打 政策视野 视野中的
  • 简介:刑事政策也要为犯罪而,那就是体现在定罪政策上的非犯罪化、体现在量刑政策上的非刑罚化、体现在行刑政策上的监禁化,即作为三种基本刑事政策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非监禁化

  • 标签: 中的严打 政策视野 视野中的
  • 简介:刑事政策与刑法是保障社会安定的两块基石。宏观上,刑事政策对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引作用;微观上,刑事政策的制定与实现又要受刑法基本原则的制约,司法领域必须在坚持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刑事政策。做好刑事政策与刑罚的衔接,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法 法治社会实现
  • 简介:刑事政策也要为犯罪而,那就是体现在定罪政策上的非犯罪化、体现在量刑政策上的非刑罚化、体现在行刑政策上的监禁化,即作为三种基本刑事政策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非监禁化

  • 标签: 中的严打 政策视野 视野中的
  • 简介:刑事政策也要为犯罪而,那就是体现在定罪政策上的非犯罪化、体现在量刑政策上的非刑罚化、体现在行刑政策上的监禁化,即作为三种基本刑事政策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非监禁化

  • 标签: 中的严打 政策视野 视野中的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在刑事司法领域,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遏制快速增长的犯罪率,我国提出了“严打”刑事政策,但未取得明显效果,反而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为此,我国适时提出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严打”刑事政策相比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的重大的时代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 标签: 刑事政策 严打 宽严相济
  • 简介:宽严相济是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但是在贯彻这项刑事政策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制定量刑基准,加强教育,侧重预防,完善非监禁刑执行机制是必要的。

  • 标签: 宽严相济 司法理念 量刑基准 刑罚功能
  • 简介:刑事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是各种方略、策略、措施和办法的总称。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刑事政策的具体内涵会有不同的侧重,从而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刑事政策的侧重点必然与和谐社会相适应,

  • 标签: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不起诉制度 刑事和解 社会秩序 和谐社会 打击犯罪
  • 简介:刑事政策作为指导和调控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观念性产物,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以刑法所不具有的灵活性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诸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变化的快慢以及经济建设环境的好坏,对刑事政策的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刑事政策的目的完结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引导功能的发挥。探讨经济变化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对于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刑事政策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经济变化 刑事政策 引导机制 区域法治
  • 简介:推行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改革中具体体现宽严相济的一项行刑政策,是顺应国际司法潮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新举措。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社区矫正的含义,社区矫正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作用以及完善社区矫正的路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社区矫正 和谐社会
  • 简介:在研究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之价值维度、反思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之完善路径: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与食品安全犯罪的综合治理对策相结合;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与保障食品产业发展相协调。以期对治理我国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有所帮助。

  • 标签: 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 价值维度 单一化 复合化
  • 简介: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目标要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领域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现。我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刑事法律层面的实现,就是要在立法领域设置具体化的罪名、增加危险犯以及完善制裁方法;在司法领域设立联合调查机制、独立的审判部门,同时改进环境犯罪的认定方式;在执行领域明确执行主体以及加强执行监督。

  • 标签: 环境犯罪刑事政策 具体化 恢复性制裁措施 联合调查机制
  • 简介:围绕着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解,德日刑法理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其总体的趋势是告别传统的刑罚阻却说,而将其作为犯罪论考虑的课题。但是无论是"还原说"还是"独立要件说"可能都存在疑问,还原说没有注意到构成要件与客观处罚条件的差异,同时对于"违法"的理解仅仅停留于日常生活层面,并未从规范的角度着眼。作为独立要件说的内在客观处罚条件,可能与构成要件的违法推定机能存在紧张关系,而且也未能处理好与故意理论的衔接。因此,需要将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都归入外在的客观处罚条件,从而形成统一性的客观处罚条件,仍然以应罚性与需罚性为基础,作为刑罚阻却要件,并且需要进一步扩大在分则中的适用。刑事政策需要与刑法教义学保持适当的距离,强调刑法教义学的独立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内在客观处罚条件 外在客观处罚条件 构成要件 刑事政策 刑法教义学
  • 简介:价值观的相对性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适用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刑事政策立基于国家权力,旨在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防卫意图明显。不知法不免责原则的社会防卫属性天然地符合形势政策维护社会统一秩序的功能需要。于是在刑法没有将违法性认识理论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评价因素予以吸纳的情况下,违法性认识成为了刑事政策这张大手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深植于责任主义土壤的违法性认识问题,具有抑制犯罪心理和保障人权重要价值,是刑法价值与功能的缩影,其应当跨过李斯特鸿沟,在刑法中重归其定位,而不应在形势政策的流变中湮灭其本质属性。

  • 标签: 刑事政策 违法性认识 不知法不免责
  • 简介:摘要:所谓渎职就是玩忽职守,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我国法刑法典对渎职罪有明确的说明,并且虽则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更迭,国家工作人员会根据事件事实和法律规范对渎职的概念进行变迁。目前来看,渎职犯罪主体涵义正处在逐步适应的阶段之中,根据刑事政策的变化,渎职犯罪的定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文对渎职犯罪主体刑事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刑事政策的完善方向。

  • 标签: 渎职犯罪 刑事政策 政策完善
  • 简介:我国目前针对性侵幼女犯罪的刑事政策主要是狭义说指导下的刑事政策。面对日趋严重的性侵幼女犯罪现象,研究和调整性侵幼女犯罪的刑事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性侵幼女犯罪的刑事政策与中国基本刑事政策之间属于具体刑事政策与基本刑事政策的关系,对前者的研究离不开对后者的仔细梳理。严厉程度逐渐加大的狭义说指导下性侵幼女犯罪的刑事政策,并没能遏制性侵幼女案件的发展态势,治理性侵幼女犯罪应当动用社会整体力量即采用广义的刑事政策,应当将学校、社区、家庭等纳入到防范和治理性侵幼女犯罪的队伍中来。

  • 标签: 性侵幼女 刑事政策 综合治理
  • 简介:刑事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执政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目的的方略。而民意的内涵稍显复杂,具体可分为伪民意、感性民意、理性民意。民意对刑事政策的作用具有双向性,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刑事政策合理性、可接受性的提高,但也会导致非理性刑事政策的产生或者干预刑事政策的实施。故应采取"源头管控模式"以减少民意对刑事政策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正向作用。源头管控模式概括而言即"源头控制,疏纳结合,执行独立,双层筛选"。

  • 标签: 刑事政策 民意 双向作用 源头管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