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模式。方法分析从急诊科转运到相关科室(病房或辅助检查的科室)危重患者492例,其中2012年7月-2013年12月采取传统的转运方式255例,设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7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结果对照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意外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化改良后的转运模式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 标签: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全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把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思政教育结合案例教学、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提高教师德育素质促进反思等教学设计在危重护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急危重症护理学 教学 课程思政
  • 简介:摘要:危重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成为危重护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是网络时代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教育界结合多种信息化技术方法对教育方法及理念展开积极探索的优秀成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危重护理学翻转课堂“知、信、能”教学效果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 标签: 急危重症护理 翻转课堂 “知 能”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危重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中,探究SSP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在2018.01~2020.01本院危重护理专业学生74人,按照教学手段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SSP(观察),常规教学(对照组),然后探究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对比DREEM评分,观察组学习知觉、教师知觉、学术知觉、环境知觉、社交知觉为(35.69±1.15)、(21.58±1.69)、(26.67±2.36)、(33.79±1.32)、(22.83±2.13),对照组为(29.36±1.28)、(16.39±1.15)、(20.37±2.31)、(25.96±2.38)、(15.69±2.25),差异P

  • 标签: SSP 高职急危重症教学学 实训教学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危重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中,探究SSP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在2018.01~2020.01本院危重护理专业学生74人,按照教学手段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SSP(观察),常规教学(对照组),然后探究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对比DREEM评分,观察组学习知觉、教师知觉、学术知觉、环境知觉、社交知觉为(35.69±1.15)、(21.58±1.69)、(26.67±2.36)、(33.79±1.32)、(22.83±2.13),对照组为(29.36±1.28)、(16.39±1.15)、(20.37±2.31)、(25.96±2.38)、(15.69±2.25),差异P

  • 标签: SSP 高职急危重症教学学 实训教学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危重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中,探究SSP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在2018.01~2020.01本院危重护理专业学生74人,按照教学手段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SSP(观察),常规教学(对照组),然后探究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对比DREEM评分,观察组学习知觉、教师知觉、学术知觉、环境知觉、社交知觉为(35.69±1.15)、(21.58±1.69)、(26.67±2.36)、(33.79±1.32)、(22.83±2.13),对照组为(29.36±1.28)、(16.39±1.15)、(20.37±2.31)、(25.96±2.38)、(15.69±2.25),差异P

  • 标签: SSP 高职急危重症教学学 实训教学 运用
  • 简介:摘 要 目的 本文旨在对学生开展危重护理学课程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究。方法 教师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及现代化技术设疑并融入思政元素,学生思考答疑并解决问题。 结论 在危重护理学中适当地运用课程思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标签: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策略课程思政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探讨了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危重患者,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一组划分40例。在护理中观察组采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重在对比两组患者治病效果。结果 对照组所得数据优于观察组,具有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患者所获得的的数据差异比较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比效果,证明了引入护理质量指标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所获得效果更加优异,预后期更好。

  • 标签: 护理质量 指标管理 危急重症
  • 简介:摘要:大专院校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使得大专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课程和思政育人的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将课程思政与危重护理学有效融合,让二者产生协同作用,为高校开展危重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危重护理学是一门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学学科。因此,要想实现该方向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危重护理学教学中,大专教师需树立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将课程思政在危重护理学教学全过程中进行有效渗透,以此来提高护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专业的正确态度,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护理工作。本文以大专院校危重护理学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课程思政应用在危重护理学中的总目标,然后提出课程思政在危重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大专院校危重护理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标签: 课程思政 急危重症护理学 实践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危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掷硬币法将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108例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呼吸疗法,而观察组则运用呼吸阶梯性疗法,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开放气道、复苏体位所占比例高,且气管切开比例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面罩吸氧以及鼻导管吸氧所占比例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和呼吸稳定时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危重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呼吸阶梯性疗法 急危重症患者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造和完善急救护理流程的路径,以及它对于抢救重症患者的有益影响。方法把40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00例)和再造组(200例)。对于常规组的危重患者运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于再造组的重症患者则采用经过完善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经过试验,比较两组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他们对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再造后的急救流程使得再造组的患者比常规组的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护理,存活率和治愈率明显较高,满意度也比常规组高,被抢救的时间也更少,提高了急救的效率。结论再造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抢救效率,对于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急救护理 重症患者 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4年1月~11月到我院进行紧急抢救的急危重患者中选取900例。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重在探讨精细化护理在老年危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次研究将选择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比观察组、实验组的实验数据,其中,观察组将会差异常规性护理,实验组将会采用精细化护理措施。结果 在经过研究后表明,实验组所获得的数据更高于观察组。结论  实验组采用了精细化护理之后危重患者抢救时间更短,并成功的实施了抢救,所获得的的抢救效果更优,在医学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老年急危重症患者 精细化护理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危重护理作为一门关键性的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当前我国高校提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危重护理学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对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护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危重症护理学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相关实验活动,来得出自主合作与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危重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次实验随机选取了某医院68名在重症护理的实习生来参与本次实验研究活动,并将其随机分成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并且每组都有34名实习生。对照组的实习生要采用医院传统的带教方式,而实验组的实习生则需要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最后再来分析两组的护理实习效果。结果实验证明,实验组实习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实习生,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危重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护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法:本次实验中,于危重护理实习生中选取46例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究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将46例护生随机分配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危重护理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对比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隐性职业素质评分。结果:通过实验分析来看,观察组护生的技能成绩、理论成绩分别为(90.23±3.34)分、(93.58±3.54)分,且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质评分分别为(92.11±4.15)分、(93.26±4.26)分、(91.37±4.25)分,较之使用常规危重护理教学的对照组,数据相对更为优秀,存在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护生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对提升其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急危重症护理学 教学改革 护生 隐性职业素质
  • 简介:摘要 危重的含义是指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对生命安全产生了要挟,已经处于非常严峻的状态,这时患者需要被安排在重症监护室里,而且要同时配备麻醉机、呼吸机等应急设备。针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来讲,这是整个医学护理上的重点,必须对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性的培训,而且要对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本文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危重护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积极的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 标签: 任务驱动教学法 急危重症 护理实验 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