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纵观世界法治发展历程,法国民法(《拿破仑法典》)开启了人类法治时代的新篇章。作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民法也是19世纪资本主义早期民法的代表,以其先进的思想和立法成果对近代各国民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出了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思想,并确立了契约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过错责任三大民法根本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正在讨论的民法的制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法国民法典 产生 特征 历史意义
  • 简介:减价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减价之诉"。减价的基础在于公平原则,目的在于维持合同之均衡,从而避免因履行不符约定而遭致破坏。在欧洲民法草案中,减价只适用于合同之债,只有债务人履行不符,而债权人愿意接受不符履行,并及时给予不符通知的,债权人方得主张减价。但债务人给予补救或债权人拒绝接受补救除外。即使债务人得以主张法定免责,亦不影响债权人减价权利。减价与损害赔偿及部分解除并不相同。减价性质上兼有请求权与抗辩权之性质,具体视债权人是否已支付价款而定。欧洲民法草案规定对我国完善减价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欧洲民法典草案 减价 损害赔偿 部分解除
  • 简介:摘要:2021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民法》,《婚姻法》同时被废除。关于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现依据民法进行判决。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子女对父母不赡养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为人父母的权益。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例,阐述生活中因对法律条文模糊而引发的关于赡养问题的争端,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仅在物质方面,更要注重精神赡养。

  • 标签: 民法典 赡养 义务 子女 父母 老人
  • 简介:摘要:居住权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是罗马法中人役权的一种权利形式。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标志着中国进入民法时代。《民法》首次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并用了六个条文规定居住权的基础框架体系,包括居住权的概念、主体与客体、取得与消灭以及转让和继承的限制等等相关准则和规范。但是《民法》规定的法律条文较为粗放简单,无法完全解决司法实务中的居住权问题。本文在研究居住权制度立法历程的基础上,对《民法》中居住权制度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居住权制度适用上存在的困境与不足,最终给出完善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标签: 民法典 居住权 用益物权
  • 简介:本文从考察中国民法编纂的学术争鸣人手,阐述法学界对于制定法典意见的分歧的根本原因乃是民法制定指导思想的不明确,文章着重从六个方面对中国制定民法的指导思想进行论证分析。

  • 标签: 民法典 指导思想 民商合一 人权
  • 简介:并针对婚姻法规定的四种无效婚姻,民法草案婚姻法第二步人本主义亲权制度无效婚姻离婚救济,《婚姻法》(修正案)确立的我国离婚救济制度主要由家务劳动补偿、经济帮助和离婚损害赔偿三个部分组成

  • 标签: 婚姻家庭编 民法典婚姻家庭 编之我见
  • 简介:摘要:所谓居住权,是指以居住为目的,对他人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在我国立法中虽然一直未予以正式确认,但是由于其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罗马时期,该项权利就被创设,用于保障没有继承权又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基本生活,具有浓厚的人役性色彩。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在承继居住权这一制度时,也根据本国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修订,居住权的功能和属性也具有一定的变化。我国为回应现实对这一制度的需求,在此次民法的编纂过程中,将其纳入立法的范畴中。本文将在对司法实践中对涉及居住权的问题进行如何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民法中关于居住权的规定进行分析,以期对其相应的不完善的部分提出建议,使这一制度熠熠生辉。

  • 标签: 居住权 必要性 司法实践 完善建议
  • 简介:并针对婚姻法规定的四种无效婚姻,  离婚救济制度  离婚救济制度是法律为离婚过程中权利受到损害或经济遇到困难的一方提供的权利救济及困难帮助的方式,《婚姻法》(修正案)确立的我国离婚救济制度主要由家务劳动补偿、经济帮助和离婚损害赔偿三个部分组成

  • 标签: 婚姻家庭编 民法典婚姻家庭 编之我见
  • 简介:并针对婚姻法规定的四种无效婚姻,  离婚救济制度  离婚救济制度是法律为离婚过程中权利受到损害或经济遇到困难的一方提供的权利救济及困难帮助的方式,《婚姻法》(修正案)确立的我国离婚救济制度主要由家务劳动补偿、经济帮助和离婚损害赔偿三个部分组成

  • 标签: 婚姻家庭编 民法典婚姻家庭 编之我见
  • 简介: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以下简称民法)于2021年1月1日实施。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习主席强调:“要广泛开展民法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

  • 标签: 民法典 治理体系 制度
  • 简介:摘要:《民法》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因其规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共7编84章1260个条文,其中建设工程合同主要规定在《民法》合同编第十八章,用以专门规范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关系,是指导建设工程领域相关方签约、履约及解决合同争议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民法典》 建设工程 合同管理
  • 简介:摘要:202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设专章对中介合同进行了规定,将“居间合同”改为了更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中介合同”。同时,新增了“禁止跳单”条款、“参照适用”条款以及按照约定请求委托人支付从事中介活动支出的必要费用的规定。本文结合民法中介合同条文的变化及新增,从中介合同的概念、中介人的权利和义务、与委托合同、行纪合同的关系对中介合同进行全面的释义及解读。

  • 标签: 中介合同 概念 权利义务 委托 行纪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俨然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五项与生态保护及动物保护有关。然而,现实中虐杀动物、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亟需通过立法及相应辅助手段对这些现象加以规制。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动物保护的现状,分析我国动物保护的实践困境。同时,借鉴比较法的经验,提出破解我国动物保护困境的路径,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动物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所裨益。

  • 标签: 动物保护 《民法典》 虐杀 立法
  • 简介:摘要:民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法典时代的到来,这为新时代法治政 府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民法蕴含的权利本位观念、新设的公私法规范,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转型要求。为了回应这一转型要求,应当 从观念、规则和模式上把握民法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转型之道,实现新旧法 治政府建设理论的跨越。具体而言,在观念上,应当对消极有限政府有所扬弃, 并明确积极有为政府的行动边界,实现有限有为政府的双重建构;在规则上, 应当克服依行政法行政的局限,给予民法以积极回应,将民法规范纳入至 依法行政的法依据范畴内;在模式上,应当面向具体的行政任务,在非秩序行 政领域赋予政府一定的公私法主体与行为模式的自主选择权。

  • 标签: 民法典  法治政府建设  转型  依法行政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行,我国进入二胎时代,对胎儿的权利保护越来越引起重视。同时,在2018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案也对胎儿权益的保护提起了新的挑战。我国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修订《民法》总则编相较于以往的《民法通则》有很大的进步,与时俱进的将胎儿权利保障写进了民法总则。相比于以往采取的绝对主义,现下民法16条的规定无疑更加的科学合理。但对于胎儿的人格权益的保护以及新出现的侵权方式,法律仍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救济,存在法律留白、规定不够具体等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民法》第16条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可能起到改善作用的措施。

  • 标签: 胎儿权益 《民法典》第16条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第1043条第1款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民法》将提倡性规范的“家风条款”纳入立法,该条规定属于提倡性规范而非强制性规范,本质上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律师代理家事案件,如何将提倡性规范的“家风条款”融入到具体法律实践中,仍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笔者从律师实务的角度,试论民法“家风条款”对律师实务的指引。

  • 标签: 民法典 家风建设 律师实务
  • 简介:我国的民法编纂已从学者探讨过渡到立法审议阶段。民法编纂给民法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民法学教学中。应当大胆地适当增加民法中的重大争议内容,增加民法草案中比较成熟的新规定和新制度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要及时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民法典编纂 民法学教学内容 改革
  • 简介:摘要:民法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编纂过程到1260条庞大的法律条文,我国民法立足于人民立场,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 标签: 民法典 特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