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搭配是语义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讨论了搭配这一概念三个层次的不同内容以及它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首先,搭配可以理解为语义层次上词项的习惯搭配;其次,它又可以理解为词项同现,是语篇的重要衔接手段;另外,它还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搭配,即句群、篇章平面上的搭配.

  • 标签: 习惯搭配 词项 广义搭配 搭配关系 英语 词汇教学
  • 简介:现有的研究认为“即使……也……”的意义是袁让步关系,这没有完全揭示出其真正的语义内容。从逻辑意义出发,分析推理结构进而得出此格式的整体意义,这体现为三种意义:评估某事实或结论之必然;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故“表极端情况”不是单纯分类,“极端情况”可并入前述三种意义之内。最后对该结构式的语义做出形式刻画,解释其语义的生成机理。

  • 标签: 逻辑意义 整体意义 “即使……也……”
  • 简介: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语言就有它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了英汉颜色词的本义和转义,并对英汉颜色词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作了比较,阐述了他们的不同文化信息,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标签: 颜色 联想意义 引申意义 文化差异
  • 简介:探析现今我国"司法机关"概念的内涵,有必要追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下有关"司法机关"立法概念使用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苏维埃政权时期,基于审检合一的机关设置模式,法院系统曾经使用"司法机关"概念。自《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五四宪法"后,在我国宪法体制架构中,"司法机关"概念被弃用。1978年之后,"司法机关"概念在立法实践中重新出现,但实践运用中却呈现出概念指向模糊等问题。"审判机关"概念使用的选择经过了我国立宪者严肃的讨论与考量,反映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我国审判基础理念——人民审判理念。

  • 标签: 司法机关 审判机关 概念史
  • 简介:<正>目次一、抗辩的历史沿革二、抗辩的语义分析三、抗辩在民法上的定位四、小结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因为"法律中所运用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含有各种专门性质的概念的规则与原则为基础的"。因此,界定和厘清有歧义的概念,是进

  • 标签: 抗辩事由 抗辩权 专门概念 博登海默 合同债务 程序规则
  • 简介:  (一)  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一定的使用环境.这种语言的使用环境通常被人们称作为"语境".薛玲在(1987)中认为:"语境指一个词被运用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关系,交际者与语义所指对象的关系,认知背景,社会背景等等."也就是说,语言在使用时是有一个非语言环境存在着的.有的学者认为:"作为一句话语的语境,包括下述因素:(1)当前情况.(2)上下文.(3)涉及的事态和事物.(4)说话者的情况.(5)听话者的情况."(陈宗明,1997)除了说明了语言使用的"非语言因素"外,还强调了"上下文"、"涉及的事态和事物"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就实际情况来看,语境应该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这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对语义有制约作用,或者说都能影响语言所传递的意义.  例如,王某的一位朋友到他的租住屋去找他,只见房门锁着,门上贴了一张字条:"我一个小时后回来,钥匙在老地方.--17时30分".这位朋友认得这张纸条上的字是王某写的,而且这房子是王某住的,所以他断定这个语言片断里的"我"就是"王某";字条贴在房门上,表明"回来"是回到这房子里来;字条上写的时间是17时30分,"一个小时后"就说明18时30分应该是王某回到租住屋来的时刻;钥匙所在的"老地方"应该是王某过去曾告诉过这位朋友的一个地方.这张字条只有当王某的朋友站在王某的租住屋门口看到时才能准确表达出王某所要表达的意思.此时此地的环境就是这一语言片断所具有的语境.这语境中的各种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客观因素中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在直接因素中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 标签: 影响因素 语义影响 语境语义
  • 简介:法律国俗语义是法律词汇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法律文化特色。通过对英汉法律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主要形式的研究,说明法律国俗语义研究与英汉法律翻译有着重要关系,希望引起广大法律翻译工作者对法律国俗语义的重视。

  • 标签: 语义 差异 国俗语义
  • 简介:在我国刑事法律规范中,刑事追缴的对象范围及其与返还和没收之间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反映出刑事追缴性质的模糊性.刑事追缴的性质应当被界定为具有集合特征的程序性措施,指代查封、扣押、查询与冻结等措施.

  • 标签: 刑事追缴 涉案财物 刑法 刑事诉讼法
  • 简介: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红色”的物理感知相同。壮语的“nding/hoengz”和英语的“red”作为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红色”意义的承载词,在壮英两种文化中都有喜庆、羞涩、愤怒、暴力的联想,但由于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审美观念等文化心理的制约,壮语中的“红色”偏向于褒义联想,而英语中的“红色”偏向于贬义联想,其语义联想存在不对应性。

  • 标签: 红色 语义联想 壮语 英语
  • 简介:法律拟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技术,具有虚构性和决断性两大特征,可以避免立法上不必要的绕路和适用上论证的困难。在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拟制只能是立法拟制,不包括司法拟制。现代立法中通常采用"视为""以……论""依照……定罪处罚"等具有扩张性的表述方式规定法律拟制,但仅仅通过形式判断,还不能揭示其规范内涵。为了区分法律拟制、其他拟制以及类型化的立法,应当从规范意义上理解法律拟制,并通过规范目的划定能够等同评价的构成要件的存在范围。

  • 标签: 法律拟制 司法拟制 类型化 规范构造
  • 简介:语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学科,中西方对语义学的研究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中国训诂学与西方语义学研究发展存在着异同,其研究历史都经过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训诂学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而语义学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

  • 标签: 中西语义学 训诂学 研究发展
  • 简介:"检察"与"监督"两个词语在表述上能够互换对等使用的状况,显现了在当今中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现代检察制度的权力属性和基本权能的一种认知与理解。依照不同语境的考证,在中文方面,"检察"与"监督"两词所指的语义确实相近。在外文方面,prōcūrōtor、prōsequor所产生的相关词语,其语义主要为"代理"和"控诉",在其沿革过程中,从未含有"监督"的内容。基于对中外"检察"相关词语表述方式的分析与比较,表明域外有关"检察"的相应用语中包含着历史性、制度性的内容、依据与背景,并且其有着从"公诉"职能的维度来把握和理解检察制度的习惯、传统与趋势。为此,应在开放性的前提下,对国内有关域外"检察"词语和现代检察制度的相应知识内容与认知方式,进行必要的反思。

  • 标签: 检察 监督 语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国政治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与文化自觉,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我批判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从总体上看,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反思并没有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新规律、未能解决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耦合,以及超越展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图景的三大缺憾。这就说明,"群众化"仍然是当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而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创新手段方法则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实践之维。

  • 标签: 群众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维度
  • 简介:金钱与世界、价值、人生的关系徐玲,刘建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价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正确的世界、人生、价值的宣传教育”。三教育的内容很多,当前一...

  • 标签: 金钱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拜金主义
  • 简介:佛教至南朝梁武帝时达到鼎盛,时风所及,梁代皇侃《论语义疏》深受影响,解经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大量选择佛语词解经,二是仿照译经文法自造个人特色的语句。这两个特点在中国经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 标签: 佛教 佛语词 《论语义疏》
  • 简介:法律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尽管法律人竭力为法律概念设定边界,但是大部分法律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依然是模糊的.在法律的创制过程中,合理使用模糊语言不但不会损害法律的明确性,相反倒可能有助于在不确定中寻求到确定性.

  • 标签: 立法语言 模糊性 法律概念 语义分析
  • 简介:粤方言否定副词“咪”(mei13)来源于古汉语词“莫”,经由分音“莫个”,在“莫”以保留“m”声母为主要特征以及入声韵尾“个”逐渐脱落的语用条件下,“咪”(mei13)以其历时文献的高频使用地位,在多项韵母变式中被选用并定型;当代粤方言否定副词“咪”随着否定语义的虚化,呈现出语素化、连词化的语法化特征.

  • 标签: 粤方言 否定副词 语义虚化 语法化
  • 简介:<正>现场勘查笔录(以下简称笔录)是赋有特色的公安司法文书,每一篇写作规范的笔录都应是短小精悍的语篇.笔录的语篇也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构成语篇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必须合乎语法;二是必须语义连贯;三是应有一个逻辑结构,使得句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语篇中的话段或句子都是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上结合成为语言整体的.

  • 标签: 现场勘查笔录 衔接与连贯 语篇 逻辑联系语 语法手段 语义关联
  • 简介: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义与反义现象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是同义关系。我们一贯的做法只是从意义上进行辨析,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词汇的语义。本文将采用分解语义学的概念,从义素着手来分析同义和反义说象。这种方法可以使很多同义现象一目了然,也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解度了解反义现象的基本概念。

  • 标签: 同义现象 反义现象 分解语义学 意义构成 意义表征
  • 简介:我国宪法的有效实施依靠其庞大的监督体系。“监督”被译为“supervise”(及其名词),通过语义学分析可将它的语境规律归纳为行政性、管理性、义务性三点,但若再与我国宪法中的五种监督之语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差异巨大.因而语义并不能够等同。其实“监督”译为“supervise”起初并无不当.正是因为监督本身的无效化和人民化的语境使其语义发生了巨大流变,而差异的弥补最终也只能依赖语境的再转变。

  • 标签: 宪法 语义学 监督 super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