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法修辞借助于语言这一媒介增强自身的解释力,并通过说服、论辩而取得客观性与主体间性。修辞的运用可以使刑法学家在建构理论之时,能够在法官、刑法学家和受众之间找到一个大致可以接受的理论方案,使刑法学家说着晦涩的行话、法官自行其是、民众茫然应对的尴尬局面得以自行消解,从而使刑法理论的解释力、司法判断的可接受性、民众对刑法规范的自愿认同成为了一种可能。当然。现代刑法学还应重视修辞在立法语言选择与刑法解释中的具体运用,即不仅重视刑法立法语言的明确性,避免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述,而且还需要把可接受性作为判定刑法解释是否达到目的。从而是否合法的终极性标准。

  • 标签: 刑法修辞学 刑法语言 刑法解释 主体间性 客观性
  • 简介:作为公共修辞的一种形态。以国家为修辞主体,旨在处理国内政务、塑造国家形象、协调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事务。国家修辞是公共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旨在研究国家修辞行为和现象、综括国家修辞手段和策略、揭示国家修辞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文章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重大国内外事务中的修辞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国家修辞、国家传播、国家修辞等新范畴,分析了国家修辞的内涵、类型及其修辞主体和传播价值,阐述了国家修辞的内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研究方法,综括了国家修辞研究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从个体修辞走向公共修辞、从民众修辞走向国家修辞反映了未来修辞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公共修辞 国家修辞 国家传播 国家修辞学
  • 简介:文章回顾了西方修辞研究传统对中国修辞的忽视。作者认为,以陈汝东教授为代表的修辞思想破除了东方无修辞的幻像,为比较修辞研究奠定了基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全球修辞的可能性。

  • 标签: 修辞学 问题修辞 修辞问题
  • 简介:语文教学因一直缺乏自己的学科理论而陷入科学性较差、效率较低的困境。改变这一状况的有较途径,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修辞理论,以指导学生语文能力上的提高。反之,修辞为也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实际应用的场所,检验修辞理论的系统性、应用性和效益性,注入理论发展的动力。

  • 标签: 语文教学 修辞学理论 语言运用 修辞理论 语文能力 言语交际
  • 简介:修辞的当代复兴使法律修辞从说服的技艺发展为实现裁判合理性的方法论,法律修辞以关系本体论的法概念论作为理论前提,以论题为思维方式,在知识属性上体现了分析与诠释在法律论证理论上的融合。法律修辞是作为规范性的法律方法论,适应司法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并使司法中的价值判断活动规范化,但法律修辞在法律论证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必须警惕修辞在司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 标签: 法律修辞学 法律论证 论题学 可接受性
  • 简介:知识经济的到来,势必对社会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那么修辞研究如何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木文作者认为应从修辞研究的应用后面、智能层面、脑功能层面三方面入手去开启人的智能,主动地适应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 标签: 知识经济 智能教育 修辞学研究
  • 简介:修辞起源于古希腊,是一种公共演说的技术。自理性主义勃兴之后,修辞饱受批判,被斥之为骗人的技巧。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修辞之实践"转向"实践之修辞"的话,意见、意见冲突和谬误能通过修辞达到理解和沟通的可能之途。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推理基础上的修辞以"或然性"为基础,承认"从意见或常识开始、逐步有节制地上升到确定性知识"的正当性及合理性。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开题",通过"开题"甄别争议的问题并运用论题进行论证,使某一理由变得可信。

  • 标签: 修辞学 实践知识 辩证推理 开题
  • 简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编撰传统,历史对于中国而言,是人们理解过去的最主要载体、总结经验教训的知识宝库、确立未来目标的重要参考,作为一个大国,中国需要自洽的、合理的宏观历史叙事。而中国近代史这一论述形式(或学科)的出现,更与近代中国人通过探寻、总结、检讨晚近走过的历史道路,来认清中国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复杂情形.进而思考、展望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息息相关在今天,如何形成好的近代史叙述,当务之急或许是认清时下流行的各种“历史修辞”。

  • 标签: 当代历史 修辞学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人 历史编撰 总结经验
  • 简介:佩雷尔曼新修辞恢复了古典论式理论的荣耀。新修辞论式系统是对不确定条件下推理形式的分析,虽然这些推理形式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但笛卡尔时代以来一直被逻辑学家和知识理论家所忽视。论式是新修辞论辩理论的核心。在新修辞的论式系统里,亚里士多德“更可取的”topoi被用作与价值和价值层级相关联的推理前提——论证的出发点,因而与涉及推理形式的其他辩证推理发挥不同功能。新修辞的论式在论辩中既生成说服力,也展现合理性;既与听众及其文化环境相联系,也通过论式的相反形式与论辩攻防相联系。新修辞的论式,尤其是“准逻辑”论式与法律论证关系密切,对法律论证的辨识、结构分析、论证构建和批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佩雷尔曼 新修辞学 TOPOI LOCI 论式 法律论证
  • 简介:第三届陈望道修辞奖日前在上海揭晓,我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谭永祥副研究员所著的《修辞新格》(增订本)荣获二等奖。这是谭先生继1994年获得首届陈望道修辞奖三等奖之后,再次与该奖结缘。

  • 标签: 汉语修辞学 陈望道 安徽师范大学 增订本 文学院 研究员
  • 简介: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发凡》不仅是修辞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我国文学语言研究的重要著作。文学语言的奥秘表现在对其主要特征———审美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上,情感性、形象性、创新性、模糊性是其不可忽略的构成因素

  • 标签: 修辞 文学语言 审美功能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文艺语体
  • 简介:检察官审讯环节属于审查起诉中查清事实真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讯问中往往以“是否认罪”的语词开场,暴露出检察官在审讯前“有罪推定”的倾向.审讯中“认罪”修辞的应用主要以其模糊语义、反问、逻辑三段论的引出功能获取有罪供述,但容易忽视“认罪”的自愿性和可靠性;同时应用该种修辞与审查起诉讯问目的、定罪规律、讯问规则等刑事诉讼基本理论产生冲突.检察官应当放弃功利主义,坚持疑罪从无,认清审讯中法律修辞应用的正确进路.

  • 标签: 审查起诉 审讯 认罪 法律修辞学
  • 简介:韩国学界一直通过詹姆斯·克罗斯怀特(JamesCrosswhite)和米泽斯洛.马讷里(MieczyslawManeli)理解新修辞理论,而他两人都不甚强调奥布莱茨-泰特卡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在韩国对佩雷尔曼的研究仍旧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在主导。韩国新修辞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韩国学生理解佩雷尔曼的关键概念(如“辩证推理”及“论辩”)时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表明某些佩雷尔曼的表述(如定义、思维之间的联系与思路)本身就是论辩的话题。韩国新修辞研究中的其他问题还有英语在其中的影响,在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一泰特卡的研究中也是如此。这种学术殖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这违背了佩雷尔曼主张的多元化、多样的和谐以及平衡理念。

  • 标签: 新修辞学 论辩 佩雷尔曼 正义
  • 简介:在诠释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是一个诠释性的概念,是指正义理念、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的相互对应。刑法解释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两者不可缺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实际上是刑事法治和司法实践的要求,而刑法解释的可能性,则是司法运作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 标签: 诠释学 刑法解释 客观性 主观性 必要性
  • 简介:徐岱在2009年第3期《法学研究》撰文指出,从狭义刑法学的角度理解刑法学与刑法解释的关系,可以将两者等同起来。这门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既是对刑法观念、刑法理念、刑法基础理论的一种确认、凝练和提升,也是刑法适用特别是具体个案适用的法律依据。同理,刑法解释刑法适用的基础,是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此可以看出,刑法学与刑法解释是纠缠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的,但其中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刑法学与刑法解释的关系,二是刑法解释是否具有可以独立于刑法学的品格。

  • 标签: 法解释学 科学定位 刑法学 刑法适用 法学研究 刑法观念
  • 简介:听众在修辞关系中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主动影响修辞效果的能力。在以法官为言谈者的修辞关系中,大众媒体是法官不得不考虑、同时又不受司法程序约束、而且能积极影响司法进程的听众。在修辞意义上分析我国法院与媒体之间关系交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法院媒体法律修辞作为听众的媒体
  • 简介:犯罪解释也要依赖于法律的解释规则,犯罪思考方式对刑法规范的解释方面的重要影响,这就是犯罪的解释方法

  • 标签: 刑法规范 犯罪学解释 规范犯罪学
  • 简介:环境刑法中疫因果关系的价值体现了环境刑法的两大功能,  环境刑法中疫因果关系的公正价值,  环境刑法中疫因果关系的功利价值

  • 标签: 中疫 刑法中 学因果关系
  • 简介:1964年罗兰·巴特发表论文“图像修辞”(次年出版专著《符号原理》)。作者从符号角度对Panzani广告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探讨了图像信息的修辞手段,并与绘画和电影相比较,揭示了作为图像系统的照片所具有的符号特质。“图像修辞”是符号应用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也可以说是广告分析方面的一个范例。

  • 标签: 罗兰·巴特 符号学 修辞 图像
  • 简介:传统刑法学,尤其是规范刑法学,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着挑战和发展瓶颈。这些挑战既有来自学界基于社科法学的意识和兴趣而对法教义学进行的反思,也有规范刑法学在就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回应时的捉襟见肘。而转型期的中国,既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供检验犯罪的理论,也孕育着新的挑战,从而丰富和发展既有的理论框架。作为实证学科的犯罪可能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提供哪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的支持,也将决定正在兴起的中国犯罪未来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刑法学 犯罪学 方法论 中国犯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