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族主义思想在历史上早就存在,因为剥削阶级总是把自己对待民族、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的观念解释为整个民族的观念,并以自己的剥削利益掩盖全民族的利益,奉行民族压迫、剥削政策。资产阶级作为历史上最后的剥削阶级,把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极端,民族主义成了资产阶级对待民族关系的特定概念。对民族主义作一历史分析,认清其本质,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十分必要的。(一)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它抹煞阶级斗争,以全民族的代表自居,把本民族的利益其实就是本民族中资产阶级的利益置于其它民族的利益之上,驱

  • 标签: 民族关系 民族问题 特定概念 民族思想 祖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
  • 简介:历史的角度看,没有哪一项法律制度像所有权这样承载着极为厚重的人文价值。人类社会从蒙昧时期、文明时期发展到近现代社会时期,所有权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的财产支配到个人人性乃至社会整体的精神解放、从等级身份制条件下的公然不平等到形式主义的人人平等、从近现代的绝对所有权到现代社会兼顾实质平等的所有权这些重大的法律价值嬗变。所有权制度的有效性,是法律体系的核心目标,而有效的所有权制度,只有从认真对待民众的自然权利的角度入手才能够真正予以理解。在我国,解放民众所有权上的制度和思想桎梏、建立科学的公共财产所有权制度,应当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所有权制度的社会共识。

  • 标签: 所有权 等级身份制 私有财产 公共财产
  • 简介:分配是生产的结果,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生产关系是个历史范畴,分配关系因而也具有历史暂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不能教条化,应依据生产的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分配 生产 按生产要素分配 历史动态分析
  • 简介:<正>巴基斯坦自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即从不结盟(1947—1953年)走向结盟(1954—1961),通过一段时期的调整(1962—1979)最后又回到不结盟(1980年迄今)。巴基斯坦外交政策为什么走了这么一条曲折的道路?本文试论述之。一、不结盟政策(1947—1953)1947年8月,巴基斯坦一独立就面临严竣的国内外形势。外有同印度的尖锐矛盾,内有严重的经济、难民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巴基斯坦政府选择了走中立不结盟的道路。首先在国际上,巴基斯坦面临的形势是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 标签: 巴基斯坦 外交政策 印度教徒 克什米尔问题 不结盟政策 共产主义
  • 简介:西欧社会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步入执政舞台,少数国家的社会党开始短期执政或联合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社会党长期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进入了"黄金时代".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多数社会党长期在野,进入危机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15国中13国社会党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开始"神奇回归".新世纪伊始,社会党的执政地位又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西欧社会党执政地位的起伏有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社会党的理论政策能否与时俱进.

  • 标签: 西欧 社会党 执政
  • 简介:2001年9月11日,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日子,也是恐怖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这一天,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向当今世界的头号霸主美国实施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特大规模恐怖袭击。他们劫持了美国航空公司的两架客机,采取自杀式爆炸的方式,相继撞向纽约世贸中心两座摩天大楼,两次撞击仅隔18分钟,造成两幢大楼整体坍塌。数分钟后,他们劫持的另一架客机又撞向了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五角大楼部分倒塌。据统计,目前在这起大规模恐怖事件中失踪的人数已经达到6450多人,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 标签: 恐怖主义 恐怖分子 恐怖袭击 失踪 人数 恐怖事件
  • 简介:中国对区域多边合作的参与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日益主动的转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参与各种区域多边合作,但由于担心国家的主权权益受侵犯,这一时期中国的参与活动主要是尝试性的。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区域意识不断增强,对区域多边合作的政策开始转向积极参与。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开始成为亚太地区区域多边合作的推动者,倡导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区域多边合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及其和平发展战略日益为亚太各国普遍认同。

  • 标签: 区域多边合作 区域意识 尝试性参与 积极参与 主动创造
  • 简介:较大的市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较大的市立法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较大的市"产生的历史背景,诸如1994年以后国务院未再批准较大的市、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重提较大的市立法等问题,始终缺少理论结合实践的探讨。本文旨在就"较大的市立法"的产生、发展/停滞、重启/扩大的内在原因与现实进程,予以深入分析

  • 标签: 较大的市立法 历史演变 现实动因
  • 简介:以1988年至1993年第七届中央政府时期的能源部改革为案例,运用分析性叙述的方法,深入描述这次改革的背景、方案、运行、结果及影响。在分析能源部改革历史逻辑、总结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观点:(1)大部制并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协调的问题,仅仅提供了协调的机会和可能性;(2)以简政放权为目的的大部制改革难以实现部门协调的目标;(3)在对行政改革进行评价时,必须重视改革文化的培育与维护。

  • 标签: 行政体制改革 能源管理 大部制 分析性叙述
  • 简介:洪宪帝制的出现,并非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阴谋,而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形成。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发现,袁克定对帝制不择手段的激进推动,身边各怀鬼胎者针对袁世凯迷信弱点定制的各种祥瑞,列强围绕自身利益对帝制别有用心的怂恿,杨度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对政治强人的找寻,书呆子古德诺不看国情的纯学理研究,这些客观因素激发并坚定了袁世凯对帝位的欲望,而新修订的《中华民国约法》又将袁世凯置于无人可以制衡的权位。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民国初年洪宪帝制的总结果。

  • 标签: 历史合力论 洪宪帝制 袁克定 袁世凯
  • 简介:本研究的理论预设为:"检察一体"原理中的内容,如"指令权"和"检察官客观义务权",主要反映和刻画了检察制度内部组织的格局和设计。为此,沿着历史脉络对大陆法系检察制度内部组织状况的演变予以追溯和分析,无疑为把握和诠释"检察一体"原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资料。文章逻辑思路如下:第一,基于域内和域外对"检察一体"的阐述,概括"检察一体"的基本内容以及该原理同检察制度之间的联系。第二,立足刑事检控模式与国家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对法国与德国检察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爬梳,探明"检察一体"的内容在检察制度中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第三,立足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对大陆法系检察制度以及"检察一体"原理予以适当的反思。

  • 标签: “检察一体” 法国检察制度 德国检察制度
  • 简介:德国历史法学派当历史开始迈入十九世纪的时候,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已在政治上确立了稳固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开拓广阔的道路。在德国,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它仍然是个落后的,实行半封建的君主专制和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国家。相应的,启蒙思想家鼓吹的一套古典自然法理论,在先进国家变成已经过时的东西;而在德国,则还是有待宣扬

  • 标签: 历史法学 历史进程 古典自然法 萨维尼 梅因 商品货币经济
  • 简介:英国历史经常出现于学者们的视野中,但从人权的角度对其早期历史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之所以选取这一进路是希望通过本文对英国早期人权进程之初步探究,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故不揣浅陋,见笑于方家.本文认为,英国人的人权进程具有早发性、经验性、稳定性、渐进性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与英国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地理环境有关系.从开始,到、,再到,英国人权的早期历史发展状况,正证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普通法 王权 人权 英国 权利传统 法制史
  • 简介:<正>迄今,我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的酝酿和提出阶段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具有三个特征:1.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许多人对股份制企业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疑虑和担忧。2.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成功,许多人幻想着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也能够一“包”就灵,而无须进行其他更多的探讨和尝试。3.期间我国进行过多次物价改革和价格调整,虽然经常有降价的辅助补充,

  • 标签: 股份制改革 历史回顾 时代背景 三个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简介:“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建国前夕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外交战略决择。时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研究对此有过如实的反映。但近些年来,某些论著或教材,在介绍《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关于外交方针时,只讲平等、互利原则,而不提一边倒政策。其实,毛泽东当时明确强调的正是一边倒问题。本文拟就这一政策的提出、实施及演变作一粗略的历史

  • 标签: 毛泽东 “一边倒”政策 历史分析 五项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
  • 简介:"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 标签: 评价历史 历史遗产 割断历史 三国演义 《资治通鉴》 本朝
  • 简介:马克思在《不列颊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中通过分析英国在印度殖民的统治这一现实问题对历史现象和未来历史发展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文章中详细的解释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今后印度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文化的独立等是为必然的历史发展。其唯物史观在这两篇文章中有集中的体现。对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其历史和逻辑的研究方法也同样对我们学-'7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历史发展 必然性 资本主义私有制 封建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