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尔库赛认为,乌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切实际的空想,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可能性”对它进行分类和修正。他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乌托邦”理论,即“现代乌托邦革命”的理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构建的新“乌托邦”,由于和客观现实相剥离,过分强调“意识革命”,因而其整个理论路径也难逃空想的命运。

  • 标签: 马尔库赛 乌托邦 批判
  • 简介:本文使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再生缘》与《女吉诃德》两部十八世纪中英小说的女性鸟托邦之旅。两部不同主题、情节和文化背景的小说,却在角色的设置,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及对男女平等的向往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营造出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鸟托邦世界,均寄托理想、讽喻现实。小说作者对两性关系的关怀对今天的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遗憾的是它们都没能为两性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处提供成功的范式。

  • 标签: 女性乌托邦 再生缘 女吉诃德 平行研究
  • 简介:历史理论的乌托邦是赫勒提出的基于现存社会的历史理论,这种乌托邦建立在自由价值基础上,力求符合理性的激进需求,最终指向了伦理的诉求。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乌托邦的核心是不断追求个体自由的实现。历史理论的乌托邦立足于“现在”,相信进步的观念。赫勒希望激进哲学所代表的乌托邦能够带动实践和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 标签: 历史理论 乌托邦 需要
  • 简介:本文旨在评估希望范畴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保存并重塑社会批判理论中乌托邦思想的痕迹。希望在社会批判理论诸范畴中从未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其间或得到相当的关注。我将证明,当前对社会希望的哲学的和日常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在表达一种因当代的苦难和被蔑视的经历而寻求社会转型图景时的无能为力。这些体验的背景是诸种结构化变迁,这与全球化的不公正、资本主义想象的动员以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相关。通过联结规范性原则与时间取向,希望范畴有助于维系批判理论的乌托邦主义。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的诸多悖论进一步解构了进步的观念。由于希望范畴的神性背景构成了一种主要的限制,批判的乌托邦取向在与社会希望转向的二律背反以及哈贝马斯话语理论之潜能的关联中得以阐明。虽然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希望范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当前社会分析中希望范畴的使用与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念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希望 批判理论 乌托邦 全球化 资本主义 哈贝马斯
  • 简介: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一部高扬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莫尔在书中除尖锐批判英国社会现实之外,还系统地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乌托邦岛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外交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乌托邦》一书不仅是声讨圈地运动的檄文,更是擘画理想社会的长歌。

  • 标签: 乌托邦 《乌托邦》 乌托邦社会主义 托马斯· 莫尔 社会主义
  • 简介:1519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一部有关理想社会的游记体小说《乌托邦》,尽管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心血来潮的遐想,但是乌托邦作为文学创作传统在西方得到了延续。至于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张隆溪认为:“在陶渊明之后。传统中国文学写桃源的诗文虽然很多,却少有人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发挥其寓意……由此看来,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的文学传统。”如果从理想社会的细致描写上来看。的确如此,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部分作家对精神原乡的构想无疑丰富了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思考。沈从文的《边城》即是一个典型文本。

  • 标签: 《乌托邦》 《边城》 乌托邦文学 诗学 想象 理想社会
  • 简介:在苏东剧变后,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本世纪最大的空想”。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是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但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乌托邦论”显然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失误”,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历史将对“乌托邦论”给以科学回答。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乌托邦
  • 简介:曾经听过岳亮的一个演讲,关于什么是情怀。他说:"情怀是一种温柔对待世界的方式,是诗意的栖居。"于是,曾经缭绕我心头,让我纠结很久的一种思绪有了答案,原来我在寻找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我不是安分的人,曾经四处漂荡。用漂荡而不用闯荡,是因为我不是有雄心的人,随遇而安,随波逐流,随处去发现生活,是一种生活状态,

  • 标签: 怀哲 飘飘洒洒 建筑设计师 诗意栖居 互联网营销 山楂树
  • 简介:共产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弱者与穷人对当权者最为痛快淋漓的一次大复仇,暴力革命是弱者与穷人的极度反应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质是弱者与穷人对邪恶强权的反抗,发现其实这不过是弱者希望尽一切努力制止社会地位与权力的分化的善良愿望

  • 标签: 乌托邦逝去 平等主义乌托邦
  • 简介:英国《政治研究评论》(PoliticalStudiesReview)杂志于2012第1期以“民主与乌托邦恐惧症”为主题,刊发了一组文章,探讨民主权威在协商民主理论中的重要性。本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大卫·史蒂文斯(DavidStevens)为该栏目撰写的导读。在这篇导读中,

  • 标签: 协商民主理论 恐惧症 乌托邦 英国诺丁汉大学 政治研究 民主权威
  • 简介:网络虚拟形成的虚拟世界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其个人乌托邦想象,在这个世界里,现实的个体抛弃了现实世界和传统乌托邦的理想、价值和信仰,个人主义的膨胀、态度暧昧的围观、传统价值的断裂,成为一个伦理空场的存在。因此,要弘扬网络主体意志,消弭虚拟与真实的鸿沟,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网络乌托邦的伦理自洽,使虚拟世界成为伦理精神、体现人的价值的所在。

  • 标签: 网络 乌托邦 伦理
  • 简介:近日,关于养老保险问题,有两则互相矛盾的报道。一则称,养老金并轨方案已完成或年内出台;另一则却表示,养老金并轨方案仍处保密阶段,“谈结果尚早”。上述报道,披露了一些与“并轨”相关的技术性细节,但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其实解决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 标签: 养老金 “乌托邦” 诉求 养老保险 技术性
  • 简介:我不想浪费纸张。我觉得做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就是不要为了赚钱而制造垃圾。我希望把这个社会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传递出去,这是我判断很多事情的标准。采访这天,是周六,北京在下雨。在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四楼,我坐在一排长长的书架前,等着采访的主人公。一会儿,听到噔噔的上楼声,接着传来刘瑞琳的声音:请到我的办公室来吧。于是,我从一排长书架前,又移到了对面的另一排长书架前。

  • 标签: 刘瑞琳理想国 理想国乌托邦
  • 简介:批判理论家们最近提出的各种互不相容的'现实的乌托邦'的政治主张,标志着批判理论的实践转向。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想象可能性的客观界限是什么,也不清楚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权威来源实际上是什么,因此,他们的主张不适当地限制了政治社团自决的合法空间。而且,他们自称认知权威,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偏好。罗尔斯的'人民法'也存在这一缺陷。'现实的乌托邦'不应该寻求达到某种具体的政治目的,他们的见解和建议可以由政治行动家自己来验证。'现实的乌托邦'提出的建议必须是可行的,普遍的和不妥协的。他们应该尽可能提出可行的、短期的建议,以改进目前的制度安排,使公民对全球政治空间的理想划分达成一致意见。

  • 标签: 批判理论 想象力 现实的乌托邦 罗尔斯 康德
  • 简介:在中国,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得以实践的必须条件是开明的统治者在位,这在古代体现为明君、贤臣在位。但是这个条件是很难具备的。这决定了民本思想的乌托邦性格。今天,对宣扬民本者应保持批判和警觉的态度,因为他们忽略了中国封建传统民本思想与专制天然具有的孪生关系,忽略了民本具有无法操作的非制度化特征,忽略了统治者是否做到了以民为本根本无法验证的基本事实,忽略了民本之治不是必然之治的历史教训。

  • 标签: 民本思想 乌托邦 批判
  • 简介: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鸟托邦具有突出的道德性特征。“人类均力”的无政府理想社会、机器化的大同理想社会、无政府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等具有代表性的鸟托邦蓝图,显示出近代政治思想变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无政府主义鸟托邦的道德性与批判性是高度统一的。近代无政府主义的鸟托邦蕴含着专制与极权主义的底色或暗影,但同时,它在政治现实背景下又映衬出了强烈的道德性和合理性。

  • 标签: 中国 近代 无政府主义 鸟托邦 道德性
  • 简介: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出版)及其后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974年出版)彻底改变了政治分析哲学的蓝图。对于前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来说,在偏重于强调对经验主义的审视的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之下,道德哲学领地大多为多元伦理学所占据(道德阐释语义学)对道德规范理论则缺少关注。而且,就规范性理论被关注的程度而言,关注的焦点乃是功利主义。

  • 标签: 诺齐克 罗伯特 乌托邦 政府 逻辑实证主义 道德规范
  • 简介:对证明标准制度功能的不同期待,构成了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关键差别。基于职业法官专司审判的司法组织方式,德国法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定位于法官个人的内心确信;二元制司法组织方式以及陪审团集体裁决的决策机制,则让英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最终落脚于盖然性优势。同样因为制度背景的差异,证明标准的制约功能仅仅在英美法系获得了较多发展;在大陆法系,人们转而依靠法官的事实说理来对事实认定加以控制。认识到证明标准的功能限度,对于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未来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证明标准 诉讼证明 民事证据 民事诉讼
  • 简介:CreativeCommons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也可以指一种有弹性的版权授权方式。CC组织通过为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教育者提供的免费的不同版本的"CC协议",从而扩大对智力成果的共享、再创作、再使用。CC主张"部分权利保留"而不是"所有权利保留",其呼声汇聚到了声势浩大的整个世界范围的开源运动的一部分。因为CC协议的文本是基于美国的著作权法体系而写成的,那么向其他国家移植的本土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因为某些规定不一致而使协议难以执行的问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CC也面临着在中国本土化的问题。CC在中国的本土化到底是如乌托邦一般遥不可及的幻景,还是一朵努力伸手便能摘到的彼岸之花?本文回顾了从CC许可协议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CC3.0在准据法上的选择,著作人身权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等制度上的协调措施,同时也讨论了CC引入中国后在中国著作权制度中的地位及其与现行中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关系并预见了CC3.0引入中国后可能的制度设计。

  • 标签: 共享智慧 开源运动 著作权集体管理 合理使用
  • 简介:理性与乌托邦既相矛盾,又辩证地统一于现代化实践中。工具理性是乌托邦理想形成的根据,鸟托邦理想体现了理性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在理性与鸟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标签: 理性 乌托邦 人文关怀 社会主义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