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费城德莱克赛尔大学的研究者们观察到一种称为“裂缝”的基体材料的新型结构变形机理--当材料被压缩时,内部原子发生起伏和翘曲。这种证据取代了以前在这些材料中所存在的位错变形理论,该理论表示当层状固体材料的平面被加载和卸载时,它们将恢复到其原始形式--在弹性材料中或者被永久缩进。相比之下,“裂缝”描述了材料在恢复其原始形式时消耗的大量能量。

  • 标签: 层状材料 压力 变形机理 基体材料 变形理论 固体材料
  • 简介:阐明了双金属复合板的发展意义,并按两种金属的不同状态将双金属复合板的制备方法分为3大类(固-固复合法、固-液复合法及液-液复合法)。介绍了层状金属复合板制造方法以及各种制造方法的特点,包括爆炸焊接法、轧制复合法、爆炸+轧制、反向凝固、电磁连铸、钎焊热轧复合法、喷射沉积复合法、扩散焊接、离心铸造等。

  • 标签: 金属 层状复合板 制备技术
  • 简介:近年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张广平研究员及其研究组设计了两种具有不同尺度组元和界面结构搭配的铜系层状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两种层状金属材料在压头载荷作用下的强化机制、稳定塑性变形能力及其尺度与界面效应,并探究了层状金属材料作为脆性材料表面涂层,提高材料抗韧性的潜在能力。

  • 标签: 层状材料 强韧化机理 铜系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塑性变形能力 金属材料
  • 简介: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SiC/Cu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Cu厚度对SiC/Cu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SiC厚度为0.5μm不变,层状复合材料的断裂能和极限拉伸强度随Cu厚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在Cu厚度为8μm时出现峰值,断裂能和极限拉伸强度分别为2080.3MJ/m^3和565MPa。分析认为,在拉伸过程中金属Cu发生塑性变形和Cu拔出是SiC/Cu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

  • 标签: SIC/CU 层状复合材料 磁控溅射 力学性能
  • 简介: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和1100℃的高温后退火处理,在富硅碳化硅薄膜中形成高密度小尺寸的硅量子点,硅量子点的结构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碳化硅薄膜发生了相分离,硅和碳的化学结合态在热力学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Si-Si键和Si-C键,同时,氮原子钝化了分解过程中形成的Si悬挂键,在硅量子点的表面形成SixN/SiyC晶壳。这种晶壳包覆量子点的结构配置非常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超小硅量子点(1-3nm),此结构的量子效应所产生的光吸收了从绿光到紫外光的光谱范围,大幅度提高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 标签: 硅量子点 碳化硅薄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简介:据悉,由南开大学、天津津能公司等共同投资建设的新型光伏电池——晶硅和微晶硅叠电池生产线,目前在天津高新区建成投入生产。并将产品远销海外市场,受到用户欢迎。

  • 标签: 叠层电池 生产线 微晶硅 非晶硅 投产 南开大学
  • 简介: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3类聚合物都可以对层状结构的硅酸盐进行表面修饰,能够获得新型复合材料。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层状硅酸盐表面的活性基团与一些聚合物的活性基团进行缩聚反应,通过共价键结合,将聚合物接枝于层状硅酸盐的表面,能够获得高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对这类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讨论,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物理吸附 共价键接枝 层状硅酸盐 纳米复合材料
  • 简介:在人们找到一种彻底的消费包装垃圾处理方法之前,销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共同协作减少包装垃圾的努力仍然应当被看作是一种进步。位于美国佛蒙特州Waterbury的GreenMoun-tainCoffeeRoasters(GMCR)一步一个脚印,正在逐渐向这一目标靠近。目前,该公司开始使用采用48gaPET/28ga箔/80gaPLA/21/2密耳PE制成的包装袋。尽管这可能不是在环保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但是它却是重要的一步。这新材料省掉了之前所使用的薄膜中的一箔和一1/2密耳的聚乙烯。

  • 标签: 包装袋 环保 供应商 包装垃圾 薄膜 咖啡
  • 简介: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借助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较低的400℃进行热处理时,前驱体中的N、H原子即开始选出,产物中有层状g—csN4的衍射峰出现,但是前驱体分解不完全。在500℃及高于500℃进行热处理时,可制备出纯态的g-C3N4,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逐渐升高,所得产物的氮、碳原予比及其结构与理想层状石墨相g-C3N4差异逐渐减小。

  • 标签: 石墨相氮化碳 制备和表征 热处理温度
  • 简介: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柯院士研究组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 标签: 纳米金属材料 中科院院士 层状结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开发 《SCIENCE》
  • 简介:间隔震是基础隔震的延伸,它的出现扩大了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只是将隔震从基础上移,但是隔震机理已发生变化。本文介绍了间隔震体系的类型和应用范围,探讨了对间隔震进行参数分析时应采用的力学模型,并对影响间隔震建筑减震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 标签: 隔震 层间隔震 阻尼比 频率比
  • 简介: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人员使用原子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原子沿着线性缺陷在薄膜之间的迁移。被称为位错.管扩散的现象早己在理论上被理解,但从未被直接观察到。研究人员在将由5nm厚的氮化铪(金属)和氮化钪(半导体)交替组成的样品加热到950℃时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见证了铪扩散到下层。该团队重复这个循环,每次测量单个原子的运动,并确认测量值与先前使用间接方法和理论模型获得的值相匹配。

  • 标签: 原子分辨 薄膜层 迁移 加利福尼亚大学 电子显微镜观察 捕捉
  • 简介:索尼的HDR-HCE高清摄像机具有HDMI输出.你能用它直接在高清电视上播放拍摄的视频。这款摄像机还能在不中断录像的情况下.拍摄300万像素的照片。这款机器的前任HC1博得了很多好评.而HC3比HC1还要小25%.而且价格也更实惠。

  • 标签: 300万像素 高清电视 HDMI 摄像机 拍摄 索尼
  • 简介:采用低饱和态共沉淀,辅助微波手段快速合成了纳米ZnAl-C6H5SO3LDHs,其粒径为20~100nm,分散性较好、颗粒团聚少。将其应用于聚丙烯(PP)中,详细研究其对PP阻燃性能及抑烟性能的影响。经氧指数(LOI)、扫描电镜(SEM)和锥形量热仪(CONE)等研究表明,改性后的LDHs在PP材料中分散良好,在将PP氧指数有效提高到28的同时降低了材料的热释放速率,有效延缓和抑制了材料的烟释放速率。

  • 标签: 纳米材料 柱撑层状双氢氧化物 微波晶化 阻燃性能 聚丙烯
  • 简介:陶氏在塑料工程师技术年会上推出加工微的吹塑薄膜新技术。同时微层流延薄膜和片材技术也得到发展。微挤出技术正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在吹塑薄膜领域,陶氏化学公司最近研究了正在申请专利技术的100以上薄膜的生产

  • 标签: 吹塑薄膜 新技术 应用 陶氏化学公司 流延薄膜 挤出技术
  • 简介:许昌至亳州高速公路LM-6标为减少路基沉降,中面层铺筑后通车,上面层延期一年铺筑。为避免路表水及路面层间水的扩散,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水害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中面层与上面层之间增设一热沥青预拌碎石封。现将热沥青预拌碎石封施工工艺、方法推广如下。

  • 标签: 热沥青预拌碎石封层 工艺 方法
  • 简介:早期的微薄膜能使装饰性包装产生彩虹效果.现在,有数百、甚至上千的薄膜还具有气体阻透性、UV阻隔性,而且还能够用作展示产品和高强度窗薄膜合材料.随着其应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加工厂商想加入这一生产行列.

  • 标签: 薄膜 技术进展 应用 气体阻透性 层合材料 展示产品
  • 简介:为适应目前手机趋于轻薄短小,以及网路设备、数码相机、TFTLCD、数码摄影机等IT制品对增基板需求量提高,预计5年后其将成为全球市场之主流。韩国大型电路板厂包括三星电机、LG电子、大德电子、KoreaCircuit、Petasys等,相继扩增增

  • 标签: 韩国 PCB厂 增层基板 电子产品 生产设备
  • 简介:将共挤出吹塑成型瓶的层数提高到6以上但保持传统壁厚,是陶氏化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微方法的核心思想。这种新技术能够生产层数在30~100的瓶,是陶氏材料与制品加工研发小组的科学家SamL.Crabtree在最近塑料工程师协会中空成型分会在芝加哥举办的中空成型年会上介绍的。

  • 标签: 中空成型 新技术 应用 挤出吹塑成型 陶氏化学公司 制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