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讨论搅拌速度、絮凝时间、矿浆pH值和油酸钠浓度等对鞍山微细赤铁矿的油酸钠诱导剪切疏水絮凝和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搅拌速度、絮凝时间、矿浆pH和油酸钠浓度对该系统疏水性絮凝均有显著影响;最佳疏水絮凝条件为:剪切搅拌速度1400r/min、剪切搅拌时间20min、矿浆pH=9和油酸钠浓度3.94×10-4mol/L;絮凝浮选回收率比未絮凝浮选的有明显提高。根据扩展DLVO理论,计算出油酸钠诱导疏水微细赤铁矿颗粒的总相互作用势能,证实该系统的疏水絮凝状态主要受颗粒间双电层排斥能和疏水作用势能支配,双电层排斥能使颗粒间的作用存在能垒,机械搅拌使颗粒获得动能克服能垒,随着颗粒的进一步靠近,颗粒间疏水作用势能显著增大,引起颗粒团聚。

  • 标签: 油酸钠 微细赤铁矿 剪切疏水絮凝 扩展DLVO理论
  • 简介:浮选过程中矿浆的黏稠度是由矿浆温度、矿粒浓度、矿粒细度等决定,它对浮选效率的影响一直受到工业界的极大重视。在实际生产中,一些自然因素和操作参数的变化,如季节性温度的浮动,矿石硬度、矿石性质的变化等产生的矿浆黏稠度的浮动,导致气泡尺寸和分布规律产生浮动,进而使选矿回收率等经济指标下滑。即便如此,在科研中矿浆黏稠度的相关研究并未受到重视。本研究的重点是黏稠度和气泡尺寸在浮选过程中的关系。试验采用半工业化美卓700L机械浮选机和McGill大学独有的气泡观测仓,通过调整液体温度来改变黏稠度,在充分屏蔽其他浮选操作条件的情况下形成了气泡-黏稠度的关系图。结果显示了气泡尺寸D32和黏稠度(μ/μ20)之间呈现0.776的指数关系,有较强的关联性。本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中通过控制黏稠度来优化气泡尺寸,乃至浮选经济指标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浮选 气泡尺寸 黏度 表面张力 起泡剂
  • 简介:为了研究细粒锡石电解浮选中颗粒气泡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不同粒级锡石的浮选回收率和锡石颗粒与氢气泡的碰撞机理。浮选实验在一个单泡电解浮选装置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0μm,10~20μm,20~38μm和38~74μm粒级的锡石分别与50~150μm,约250μm,约74μm和约74μm尺寸的气泡相匹配,可以获得较好的浮选回收率。因此,颗粒和气泡的大小直接影响锡石的浮选回收率。利用碰撞、粘附和捕集模型进行碰撞、粘附、分离和捕集几率的计算。理论计算结果发现碰撞几率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以及气泡尺寸(〈150μm)的增大而显著降低。有效的碰撞有利于粘附几率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浮选回收率。

  • 标签: 锡石 颗粒气泡相互作用 细粒浮选 电解浮选 碰撞?粘附几率
  • 简介:采用石油磺酸钠作捕收剂研究红柱石和石英的可浮性,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矿石的浮选分离,通过动电位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解释药剂对矿物的捕收性能。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性pH条件下红柱石有良好的可浮性,而石英在整个pH范围内可浮性均较差。当pH=3时,Fe3+的存在明显活化了石英,从而导致两种矿物可浮性相似,木质素磺酸钙对石英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实际矿石分离试验结果显示,最终获得Al2O3品位为53.46%的红柱石精矿和SiO2品位为92.74%的普通石英砂精矿。动电位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磺酸钠在红柱石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

  • 标签: 浮选分离 红柱石 石英 石油磺酸钠
  • 简介:将合成的假乙内酰硫脲酸(PGA)用作铜-钼分离抑制剂。该药剂闭路实验结果表明:假乙内酰硫脲酸在较小的用量下对黄铜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可获得Mo品位大于26%、回收率大于89%的浮选指标,而用Na2S做抑制剂时钼的回收率下降了2%。药剂吸附量测试结果表明,PGA与丁基黄药在矿物表面发生竞争吸附,PGA在黄铜矿表面上的吸附量远大于在辉钼矿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GA在黄铜矿表面是化学吸附,而在辉钼矿表面属于物理吸附。前线轨道计算结果表明,在PAG分子中,硫原子是反应活性的中心。利用矿物、丁黄药及PGA的费米能级能量大小可以从电化学作用角来度解释PGA的抑制机理。

  • 标签: 假乙内酰硫脲酸 黄铜矿 辉钼矿 抑制剂 铜钼分离 竞争吸附
  • 简介:0概述铝及铝合金产品在五金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满足外观装饰要求,铝制品在阳极氧化前常常需要进行化学抛光。而化学抛光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硝酸,易产生'黄龙',污染大气。目前,很多厂家采用1%Na2S和0.5%NaOH混合液或者采用氨-硫化-氢氧化钠联合治理'黄龙'。硫化稀液治理铝氧化化抛黄龙时应考虑到:(1)硫化氢气体比空气重,气体下沉会倒灌。(2)风机排风量要足夠大(设计决定),因外排力不夠时会发生硫化氢气体倒灌现象。同时应设置自动报警装置(不能根据臭味来判断危险场所硫化

  • 标签: 严防硫化氢 推崇源头 治理黄龙
  • 简介:文中叙述氯化钠NaCl粉压叶蜡石合成金刚石的效果。讨论了NaCl组合粉压叶蜡石对合成金刚石效果的影响及其在合成过程中的特性与显著的作用。

  • 标签: 氯化钠 粉压 叶蜡石 金刚石
  • 简介:针对湿硫化氢对压力容器造成的损伤,从多方面分析论证产生氢鼓包缺陷的主要成因,提出检验要点及预防措施。

  • 标签: 湿硫化氢 氢鼓包 预防措施
  • 简介:为了研究由剧烈塑性滚柱滚压在纯铜表层诱导出的梯度纳米/微米结构特征及其晶粒细化机制,采用SEM、TEM、XRD、OM等方法观察样品距表面不同深度的组织特点和材料特性。结果表明,滚压所引入的纳米/微米结构层厚度超过100μm。近表层的硬度有显著的提高,这归因于晶粒尺寸的减小,所生成的等轴纳米晶为随机晶粒取向且绝大多数晶界为小角度晶界。粗晶通过位错运动细化至几微米;变形孪生是形成亚微米晶的主要机理;纳米结构的形成由位错运动主导并伴随局部区域的晶粒旋转。

  • 标签: 滚压 纯铜 梯度纳米 微米结构 表面纳米化
  • 简介:GB/T11060.1-1998《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碘量法》是分析气样中硫化氢含量的权威化学分析方法,其方法准确可靠,测量范围广。但是,在实验室和现场的硫化氢含量分析中,特别是在做现场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测定的比对分析时,有时其测定结果得不到良好的重复性、再现性。本文着重从溶液配制、取样、滴定操作三方面的细节上入手,对气样中硫化氢含量分析进行相应阐述。

  • 标签: 天然气 硫化氢 化学分析
  • 简介:以CaSO4制备得到的CaS为还原剂,研究氧化锰矿的还原-酸浸过程,考察硫化钙与矿石的质量比、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液固比、搅拌速率、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H2SO4浓度对氧化锰矿中锰及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还原工艺条件为硫化钙与矿石质量比1:6.7、液固比5:1、搅拌速率300r/min、还原温度95°C、还原时间2.0h;酸浸工艺条件为搅拌速率200r/min、H2SO4浓度1.5mol/L、浸出温度80°C、浸出时间5min。在此优化条件下,锰的浸出率达到96.47%,而铁的浸出率仅为19.24%。该工艺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氧化锰矿中锰的提取,且锰的浸出率均高于95%。

  • 标签: 氧化锰矿 硫化钙 还原 浸出
  • 简介:利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用液晶为模板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钛(OMPT),探讨影响亚甲基蓝(MB)氧化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MB的初始浓度、pH值和催化剂浓度。结果表明,所获得的OMPT具有二维六方介孔结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现出高的热稳定性,这些都导致其比催化剂P25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钛颗粒(NPT)有更高的降解效率。在MB浓度5mg/L、pH6和OMPT浓度1.5g/L的条件下,MB的降解率最快。总有机碳(TOC)分析表明,OMPT在240min内实现了对MB的完全矿化,其速率常数高于P25和NPT的。

  • 标签: 二氧化钛 有序介孔 液晶模板 亚甲基蓝 降解
  • 简介:通过微弧氧化法在新型医用近β钛合金Ti-3Zr-2Sn-3Mo-25Nb表面制备一层含Ca、P多孔薄膜,再将其在胺基化溶液中活化处理以在薄膜表面引入NH-2。借助XRD、SEM和EDS研究该多孔复合薄膜的组成和表面形貌,并通过模拟体液浸泡实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和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经上述表面改性处理后的Ti-3Zr-2Sn-3Mo-25Nb合金的骨诱导活性。结果表明:该薄膜主要由金红石型TiO2和锐钛矿型TiO2组成,是一种含有Ca、P的陶瓷混合物;薄膜在模拟体液中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成骨细胞能够很好地在薄膜上分化、生长;表面覆膜处理的Ti-3Zr-2Sn-3Mo-25Nb合金的体内骨诱导活性优于未处理的Ti-3Zr-2Sn-3Mo-25Nb合金的。

  • 标签: Β钛合金 Ti-3Zr-2Sn-3Mo-25Nb合金 骨诱导性 微弧氧化 表面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