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超细粉随其颗粒粒度减小,自发团聚趋势更加明显。改善粉的分散性是实现超细粉分级的前提,也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关键。论文作者探讨了粉团聚和分散的作用机理,分析、比较了超细粉在空气中和液相中的分散方法及适用范围,认为对于粒径≤2μm的超细粉,因颗粒间的范德华引力比重力大几百倍,因而不会因重力而分离,只宜采用在液相中分散的方法使之分散,其分散途径有:通过改变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性质来调控HAMAKER常数,使其值变小,颗粒间吸引力下降;调节电解质及定位离子的浓度,促使双电层厚度增加,增大颗粒问的捧斥力;选用与分散颗粒和分散介质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聚合物电解质,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协同作用来达到优异的分散效果。

  • 标签: 超细粉体 分散 团聚
  • 简介:选择不同粒径的6061A1粉末和SiC颗粒,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含35%SIC体积分数的SiCo/6061AI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级配比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粉末的粒径级配比可影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当增强颗粒粒径为15μm时,随基体6061粉末与SiC颗粒粒径比降低,SiC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越来越均匀,抗拉强度提高:当基体6061A1粒径为10Bin时,随SiC颗粒粒径减小,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均匀性降低,但抗拉强度提高。并建立了理想的复合粉末颗粒分布模型,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Slipenyuk公式计算结果接近。

  • 标签: SiC/606 1复合材料 颗粒粒径 粒子分布模型 颗粒级配 抗拉强度
  • 简介:在元素粉末反应制备多孔材料中,原料粉末粒度是影响其多孔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元素粉末反应合成的方法制备Cu-Al多孔材料,研究原料粉末的粒径对Cu-Al多孔材料孔径、孔隙度、透气度和体积膨胀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l粉粒径是影响Cu-Al多孔材料最大孔径的主要因素,材料的最大孔径dm与Al粉粒径dp之间严格遵循dm=0.48dp的线性变化规律;Cu粉粒径则对Cu-Al多孔材料最大孔径影响较小。当粉末粒径在48.5μm以上时,粉末粒径的改变对Cu-Al多孔材料的开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影响不大。在实验研究范围内,Cu-Al多孔材料的体积膨胀率随粉末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当粉末粒径很小时,Cu-Al多孔材料存在体积收缩的趋势。

  • 标签: 粉末粒径 CU-AL合金 多孔材料 反应合成
  • 简介:采用高压扭转(highpressuretorsion)法将粒径比分别为1:1,1:7,1:21的SiC颗粒和纯铝粉末的混合物固结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万能试验机和扫描电镜研究不同SiC粒径比对SiCp/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iC粒径比1:1的试样相比,粒径比为1:7和1:21的试样中SiC颗粒分布更加均匀,颗粒间无明显团聚现象;大颗粒加入后对材料硬度的影响较为复杂,1:21试样硬度值最低;材料伸长率分别提高130%和113%,致密度也高于1:1的试样,材料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SiC粒径比为1:7试样的致密度、伸长率高于粒径比为1:21试样,综合性能较好。

  • 标签: SIC颗粒 SICP/AL复合材料 高压扭转 显微组织 粒径比 力学性能
  • 简介:以AgNO3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快速加料的方式制备高分散性超细银粉,用扫描电镜、ζ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等对银粉进行表征,研究硝酸银溶液性质如硝酸银溶液浓度c(AgNO3)、初始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超细银粉形貌与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gNO3)>0.30mol/L时,银粉表面粗糙、形貌变得不规则且分散性变差。银粉粒度随硝酸银溶液pH值增大而减小,但pH增大到7.0时银粉团聚现象较严重。抗坏血酸分子在还原过程中具有自分散作用,在c(AgNO3)为0.2mol/L、初始pH=5.0的条件下,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获得分散性好、表面光滑、形貌规则的球形银粉。在AgNO3溶液中加入分散剂PVP可适当减小银粉粒径,而加入丁二酸、吐温80、PEG、PAA和明胶等分散剂对银粉形貌的改善不大。

  • 标签: 硝酸银浓度 初始PH值 表面活性剂 超细银粉 抗坏血酸
  • 简介:利用赤泥、钢渣和滑石为原料,在没有特殊添加剂的情况下,经过模压成形与烧结制备赤泥/钢渣陶瓷材料。通过高倍电镜、差热分析与x射线衍射对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并测试吸水率与抗弯强度,研究原料的成分与粒径对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钢渣陶瓷材料的主晶相为透辉石和钙长石。原料粉末粒度越小,陶瓷的性能越好;赤泥用量为70%时材料的性能最佳。综合考虑陶瓷砖块的性能与能源消耗,采用烧结温度为1170℃,选用粒径小于74gm的原料粉末,在赤泥、转炉钢渣和滑石的用量分别为60%~70%、20%~30%~H10%条件下制备赤泥/钢渣陶瓷材料,材料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都达到建筑陶瓷的国家标准(GB/T4100.2006)技术要求的0.73%和0.03%,抗弯强度超过88MPa。

  • 标签: 结构与性能 粒径 陶瓷材料 Fe2O3含量
  • 简介:本文阐述了带钢生产中造成堆钢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炉卷轧机在长期运行后机械设备部件结构、尺寸等变化对弹跳曲线的影响;修复、更换磨损严重、尺寸超差的零部件,力求恢复正常的弹跳曲线,排除因弹跳曲线异常造成的堆钢原因,为进一步动态分析造成堆钢现象多方面的原因打下基础。

  • 标签: 炉卷精轧机 弹性曲线 刚度
  • 简介:以气雾化316L不锈钢球形粉末为原料,通过压制、烧结工艺制备多孔过滤材料。在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其他制备工艺参数一定的情况下,着重分析粉末粒径、压制压力对多孔材料孔隙度、最大孔径和透过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其相互关系方程。结果表明:多孔材料孔隙度主要受压制压力的影响,随压制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孔隙度的1.9倍与压制压力的平方根呈指数关系。相比于压制压力,多孔材料的最大孔径主要受粉末粒径的影响,随粉末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多孔材料的相对透气系数受粉末粒径和孔隙度的共同影响。在孔隙度一定的情况下,相对透气系数与粉末粒径的平方呈线性关系。

  • 标签: 多孔材料 结构特征 透过性能 316L
  • 简介:采用湿磨-高能球磨法对高粒径比的6061Al粉末和SiC混合粉末进行预处理,利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SiCp/6061Al复合材料。用XRD、SEM、TEM、拉伸强度等测试方法研究球磨时间对复合粉末形貌及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球磨过程中铝粉和SiC颗粒形成复合聚合体,采用乙醇做控制剂,可有效地抑制冷焊反应发生;随球磨时间延长,复合聚合体逐渐变薄并最终断裂;聚合体中碳化硅的含量先增高后降低;铝粉中晶粒尺寸逐渐降低,位错增多;SiC颗粒发生碎化,在基体中分布更加均匀;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可达到258MPa。

  • 标签: SICP 6061Al复合材料 湿磨-高能球磨法 球磨时间 高粒径比 真空热压法
  • 简介:本文介绍了选烧厂3#烧结机系统3#混合机支撑方式改造,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和理论校核。

  • 标签: 混合机 支撑方式 改造
  • 简介:从常见的钢筋混凝土薄壁池的爆破拆除工程出发,指出了水压爆破和钻眼爆破法的缺陷,提出了更适合于薄壁池的新方法——水土围压爆破;同时对如何确定爆破参数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标签: 水土围压 拆除爆破 薄壁池体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一种通过在坡稳定性分析中引进渐进破坏的慨念,从而较合理地考虑了岩土峰值强度和剩余强度的渐进破坏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初步判断坡稳定状态并估算其破坏变形之极限范围。

  • 标签: 渐进破坏 侧压系数 单次应变 扩展系数 剩余强度 含水量
  • 简介:金川二矿区深部采场面积将达到10×10^4m2,埋深将接近1000m,因此,深部采场围岩及充填的稳定性成为当前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金川矿区为例,针对由充填法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和破坏等问题,分析了大量充填体形成的“人工岩”、“空壳体”与天然地质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借鉴两体力学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了金川矿山深部开采面临的两岩石力学问题。

  • 标签: 金川矿山 充填体 两体力学模型 岩体移动
  • 简介:吸收灰色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运用灰色理论GM(1,1)模型建立岩失稳声发射预测预报模型并实现预测预报,将整个预测预报系统采用VisualC++语言进行计算机可视化开发,实现了可视操作,保证了对现场监测数据快速、准确处理,提高了监测预报效率.

  • 标签: 声发射技术 矿山 监测预报
  • 简介:铬铁成本涨价正推动着铁素不锈钢的交易价格不断走高。MEPS称,北美和亚洲430冷轧卷平均交易价2月一直处于高位。3月世界各地的价格预计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 标签: 铁素体不锈钢 价格 创新 冷轧卷 交易
  • 简介:针对混合机筒开裂的问题,从设计、制作、使用、检修几方面分析原因,并介绍筒开裂的处理方法,详细阐述消除简体开裂的对策措施。

  • 标签: 圆筒混合机 筒体 开裂 烧结
  • 简介:根据其应用来控制纳米粉末的形貌是制备纳米粉十分关键的技术特征,本文讨论了沉淀法制备纳米粉末的特点及其形貌控制的措施,并对形貌控制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沉淀法 制备 纳米粉体 形貌控制 生长基元
  • 简介:2100BL型电铲是美国P&H采矿设备公司研制的大型矿用机械式正铲挖掘机,因工况条件恶劣,负载变化很大,受冲击载荷频率高,其零部件极易受损。从结构上来说,上机架是主要受力机构,也是最易受损的结构件之一,在工作中受力最大,必须同时具有抗压、抗弯、抗扭等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应用焊接和精加工技术来修复电铲上机架的工艺。

  • 标签: 挖掘机 上机架体 修复设计 焊接工艺 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