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结合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过程,对L波段高空观测系统在观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及处理办法做以汇总,供同行参考。

  • 标签: 高空观测 特殊问题 处理方法
  • 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层物理过程观测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质疑、答辩和验收。该项目按原定计划整理、分析了有关的国内外北极考察资料和成果;参加了北极中国黄河站建设和考察;利用我国最新北极考察资料和其它资料,在对考察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对北极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目标。在下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 标签: 北极考察 物理过程 过程观测 边界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海冰
  • 简介:摘要:降水天气现象仪能够在地面持续监测降水粒子相态,并给出相应的数据信息,人们能够利用它对降雪现象的成因和趋势进行分。应用一次降雪过程分析实例可以证明,它能够提供可靠的降水信息,为人们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 标签: 降水天气现象仪 一次降雪 观测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hPa至500hPa的强冷平流与850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的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当干对流风暴发生并形成沙尘暴天气时,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可能是其间的一个平衡态。对流层中低层冷平流的强度、位置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过程中混合层以下气层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加之沙尘暴顶层短波辐射有增温效果,在混合层顶(约500hPa处)出现逆温盖。强冷空气活动是引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伴随着地面剧烈降温,相对湿度骤降,气压涌升,地面风速直接影响沙尘暴强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能更加精细的反映和描述沙尘暴强度的变化。粒子散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和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沙尘暴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1000Mm-1以上,达到强沙尘暴强度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2000Mm-1以上。

  • 标签: 沙尘暴 PM10 粒子散射系数 观测
  • 简介:针对北京市2016年12月16~21日的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探讨了该次事件预报的目标观测敏感区。使用新一代高分辨率中尺度气象模式(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WRF)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NestedAirQualityPredictionModelSystem,NAQPMS),针对初始气象场的不确定性,通过4套初始场资料识别了影响北京地区细颗粒物(PM2.5)预报水平的目标观测敏感变量及其敏感区。结果表明:当综合考虑初始气象场的风场、温度、比湿不确定性的影响时,发现改善黑龙江区域上述气象要素的初始场精度,对北京地区PM2.5预报不确定的减小最显著;当分别考察风场、温度、比湿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时,发现初始风场精度的改善,尤其是黑龙江区域风场精度的改善,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小北京地区PM2.5的预报误差,对北京东南地区的PM2.5预报误差的减小甚至可达到40%以上。因此,优先对黑龙江区域的气象场,尤其是该区域的风场进行目标观测,并将其同化到预报模式的初始场中,将会有效提高初始气象场的质量,进而大大减小北京地区PM2.5浓度的预报误差,提高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预报技巧。初始风场代表了北京地区该次空气重污染事件预报的目标观测变量,而黑龙江地区则是该目标观测的敏感区域。

  • 标签: 空气污染 数值预报 目标观测 北京
  • 简介:为了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浙江省气象台站陆续开展酸雨项目观测.为了规范台站酸雨观测,2002年11月省局下发了供台站执行.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明确、补充和完善,本文针对台站酸雨观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酸雨观测 技术 气象业务 PH值 K值 温度测量
  • 简介:在气象观测中,象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是有自记仪器的,借助与自记仪器记录的比较,能很快地判断实测要素是否正准无误,这也是老观测员减少错情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在比较中,我们发现有时器差值为正,有时器差值为负,有时器差值大,有时器差值

  • 标签: 时器 仪器记录 气象观测 实测记录 滞后误差 滞后系数
  • 简介:波浪观测是海洋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观测手段众多,主要有人工测波、仪器测波和遥感反演测波等方式。观测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观测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观测资料。从实际应用出发对这些测波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典型设备等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比各自的性能参数,分析优缺点和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需要加紧研制观测仪器和配套设施,完善相关标准,并制定观测设备安全保护机制,以提高国内波浪观测的技术水平。

  • 标签: 人工测波 仪器测波 遥感反演测波 性能参数
  • 简介:结冰的观测和记录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皿中的水)冻结成冰,通常我们观测结冰的有无(因自然条件限制)是看蒸发皿中的水是否冻结,如冻结便记结冰如未冻结则不记。但由于观测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记录结果。如:5号20时观测,蒸发皿中水虽冻结,但当时气温...

  • 标签: 蒸发皿 冻结成冰 观测方法 《规范》 观测记录 水面蒸发
  • 简介:统计整理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国家基准气候站1992~1998年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并结合降水形态和降水时段的风速,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量较现行地面气象定时观测雨量器所测降水量平均偏多13.39%,其中降雨量平均偏多11.98%,降雪量平均偏多36.52%.并且随着降水时段风速的增大,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偏多率也随之增大.

  • 标签: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1992-1998年 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 降水形态 降水时段
  • 简介:霾是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中的天气现象之一,但在本站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并不多。霾与轻雾、烟幕、浮尘等现象的能见度均小于10.0千米,若在实际观测中,不详加以辨别和分析,容易造成错记或漏记。笔者就本站的一次观测为例,粗浅谈点个人的观测体会。

  • 标签: 观测项目 天气现象 地面气象 历史资料 能见度
  • 简介:Observe是用于制订甚大阵(theVeryLargeArray,VLA)观测文件的软件。随着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全面推进,利用VLA进行观测研究的中国天文学家逐渐增多,Lbserve软件的使用也日前广泛,简要介绍了Observe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并结合2000年12月的观测文件(AH721)的制订过程,给出了注意事项,供今后的VLA观测者参考。

  • 标签: VLA 射电望远镜 天文观测 天体观测 射电干涉 Observe软件
  • 简介:在地面气象测报中碎雨云Fn是常见的云。它的定义为:“低而破碎的云,灰色或暗灰色。不断滋生,形状多变、移动快。常出现在降水时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之下。”该定义可理解为:“降水时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下破碎的云记为Fn”,在工作实践中对“降水时或降水后的降水云层下破碎的云记为Fn”易掌握,但“降水前的降水云层下破碎的云记为Fn”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如果记录后的一段时间内无降水则是否观测记录错呢?那么该如何观测记录?

  • 标签: 观测记录 碎雨云 降水云层 地面气象测报 破碎 定义
  • 简介:1992年,中国气象局开始在全国部分台站布设酸雨观测站点。气象观测业务中,酸雨观测的历史比较短,工作中除了认真学习《酸雨观测业务规范》和各项要求外,笔者积累了一些酸雨观测的实际操作经验予以交流。

  • 标签: 酸雨观测 点滴 中国气象局 气象观测 操作经验 测站点
  • 简介:利用通辽国家基本站2011年逐日20时气温、湿度、气压资料,分析了自动观测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及产生差值的可能原因.分析认为:仪器的测量原理、感应原件的不同、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观测的时空差异和人为主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采样和算法的不同是造成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产生差值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人工气象站 差值 对比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