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文献调查、专家组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从决策部署和组织指挥、自救互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紧急安置等方面对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活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抢险救灾 综述
  • 简介:从灾情收集、地震现场、震情监测、趋势研判、区域联动、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灾害评估等方面对青海省地震系统在玉树地震中的应急工作进行了概述。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地震应急 青海省
  • 简介:计算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潮汐力位变化,并以潮汐力位变化为时间指示,处理美国NOAA提供的大气温度(AT)、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时正处于震中所受引潮力较大的极值附近;在震中附近,大气温度和地面长波辐射遥感影像,都呈现出震前增温、震后衰减的清晰过程。

  • 标签: 玉树地震 潮汐力位 大气温度 长波辐射
  • 简介: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波速比 高值回返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的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 标签: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
  • 简介: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地震玉树地震不仅造成大量房屋破坏与人员伤亡,同时,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和山体裂缝,并且形成了大量的诸如泥石流、堵河溃坝等链生灾害隐患。通过现场调查与数据的统计、分析,震区崩滑流地质灾害地震响应显著,地质灾害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增加明显,空间分布上由震前的零星散点状分布转为震后的集中分布,地质灾害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危害程度也显著增高,主导诱发因素由震前的斜坡卸荷、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转为地震振动为主导诱发因素;震后地质灾害活动发展趋势将随地震对斜坡稳定性的长期影响、玉树灾区重建工作以及地质环境容量问题而将持续加剧,持续时间评估在10年左右。

  • 标签: 玉树地震 地质灾害 地震响应 地质环境容量
  • 简介:介绍了玉树7.1级地震震情跟踪过程中,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应用情况,发现数字地震资料的运用可以为震后趋势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玉树地震序列 震情 地震预报
  • 简介:“现场搜索、营救、医疗卫生”是震后抗震救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3个方面,医疗卫生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疫情的发生与否以及严重程度如何,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抗震救灾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基于1013份玉树地震救灾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吸取了汶川地震等以往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对震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疗救援、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环境卫生、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卫生防疫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为提升我国应对灾害的医疗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医疗救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伤员医治和心理疏导效果显著;玉树地震医疗服务工作得到59%的群众认可,但是灾民安置点的医疗点配备稍显滞后,震后3天才有56%的安置点具备医疗条件: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基本令人满意,但环境卫生问题突出,近21%灾民感到不太满意。

  • 标签: 地震 应急救援 医疗卫生 卫生防疫 健康教育
  • 简介:分析认为玉树地震台井水温2015年3月出现的异常很可能与尼泊尔8.1级地震有关。进一步分析玉树井水温自2007年以来的观测数据,发现这口井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2009年11月12日德令哈Ms5.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前均出现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分析这口井对应不同地震的异常曲线形态,得出这口井在尼泊尔地震前的异常形态与汶川、德令哈和玉树地震前的异常形态不同的结论。

  • 标签: 玉树水温 尼泊尔8.1级地震 前兆异常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除组织现场快速震害评估和地表破裂带调查外,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是迅速给出初步震害评估和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置和展布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的对比,解译出了12km长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其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线性阴影和色彩变化。地表破裂带位置和先存的断层、老破裂带位置一致,说明青海玉树地震属于原地复发型地震。同时,解译结果也得到了来自野外实地调查结果的验证,证明了遥感解译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但解译破裂长度远小于实际破裂长度,也说明了基于2.5m分辨率的SPOT卫星影像的遥感解译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 标签: 玉树地震 遥感解译 地表破裂
  • 简介:新形势下,地方地震局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和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论述玉树7.1级地震后,海东市地震局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防震减灾 对策
  • 简介: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大陆西部的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值此玉树地震5周年之际,对该区域地震的预测研究进行回顾,从地震前兆资料、地震大形势、构造相互作用、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周边大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和讨论。分析认为地震中长期预测仍将是地震预报和地震短临预报的突破口,从大的背景判定危险区域,投入监测力度,进而进行小区域研究分析,在震前找到一定的前兆信息或者资料积累等仍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 简介: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7个台站记录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方法测定相继时间间隔内较清楚地球自由振荡频谱峰的能量,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确定了相应振型的Q值。结果表明不同振型的Q值明显不同,同一振型在不同台站计算得到的Q值也有略微差异。分析认为,前者可能源于地球自由振荡振型频率和探测深度不同所致,而后者可能与地壳的横向不均匀特性有关。

  • 标签: 玉树地震 功率谱 球型自由振荡 Q值
  • 简介:2006年7月18、19日在青海玉树发生了5.0、5.6、5.4级地震地震造成了玉树县上拉秀乡、杂多县萨呼腾镇的房屋破坏,震后青海省地震局会同玉树地震局、玉树地震台对玉树地震的灾害损失进行了现场评估,并对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玉树地震 灾害损失 震害特点
  • 简介: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基础资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的有关法律规定,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认为:第一,《防震减灾法》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了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各级政府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遵循依法行政原则,依据《防震减灾法》全面履行了职责。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玉树7.1级地震 恢复重建
  • 简介:1引言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主体的东南部,平均海拔约4000米以上,是我省主要牧业区之一。雪灾是这个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它不但严重地危害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都会造成严重威胁。自从1976年以来,玉树州气象工作者对雪灾的研究曾做过大量的工作,也找出了一些好的预报方法。本次为了建立《玉树州雪灾预报系统》,在研究新预报方法的同时,对1976年和1984年两次雪灾研究成果的预报方法和预报因

  • 标签: 冬季雪灾 预报方法 玉树州 预报系统 雪灾预报 灾害性天气
  • 简介:2015年玉树州平均气温以偏高为主,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三季均偏高且秋季大部气温特高;年降水量大部偏少,尤其夏秋季降水量偏少明显,冬春季偏多;年日照时数偏多,四季日照时数基本持平或略偏多。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都有较大影响,2015年玉树州各地牧草产量长势普遍偏差,牧草年景综合评价为“欠年”。玉树州总体温度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气候干燥,气象条件对牧草的生长及产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 标签: 玉树州 气候条件 牧草
  • 简介:本文对福建数字地震台网98年7至9月和模拟地震台网98年7至8月测定的地震参数作初步比较。

  • 标签: 数字台网 模拟台网 比较
  • 简介:新的形势,新的阶段,要求各方面都必须创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在西部开发的大好形势推动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信息化、和谐化加速,必将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 标签: 西部开发 地震设防 地震监测 经济社会发展 防震减灾事业 “十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