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WalkawayVSP技术是一种井中接收、在地面沿直线变偏的VSP技术。深海观测地面相对于陆地简单,但巴西深海为盐下成像,波场更为复杂。针对近、中、远井源距资料的不同特点,提出用中井源距检波器方位进行统计,从而实现三分量方位校正合成,较好地解决了定位问题,并进一步应用浮动坐标系极化滤波,波场分离效果好。以零偏VSP速度为基准,结合地面地震速度,综合出一个偏移速度场。用稀疏离散τ-p变换解决波动方程VSP共检波点道集成像的边界问题。处理效果表明,本文方法处理的剖面比国外公司处理的剖面分辨率高,与过井三维地面地震剖面对应性好,盐顶底成像更加清楚。

  • 标签: Walkaway 深海 盐下成像 极化滤波
  • 简介:介绍深海海面测量系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海面测量系统和法国科技组研究制造的深海潮汐仪。这里着重介绍海面观测系统的资料处理,即由压力(经有关因素订正)转换为海面高度的数学模型。

  • 标签: 深海潮汐仪 海面 潮汐 大气压 传感压力 海水密度
  • 简介:为实现水声传播损失高效准确计算,以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基于南海某深水海域水声调查数据研究改进拖曳声源深海传播损失算法.首先,对信号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深海多途传播结构显著,可分为直达波、第一二次海底反射波,信号幅度逐渐减小,海面反射波与直达波重叠;目标信号中心频率产生多普勒频移,与声源拖曳速度对应较好;“单频”正弦信号并非单一频点上的声信号,为一窄带功率谱,谱峰对应信号中心频率.进而,从信号识别及多途效应处理两方面对算法进行改进:基于功率谱频带分布,设计Butterworth滤波器带通截止频率,从频域上滤除噪声信号;依据环境噪声电压幅值,制定其判定标准,从时域剔除与目标信号同频带噪声信号.算法改进后可较好适应低信噪比环境下多途拖曳声源信号能量计算,快速高精度得到传损失数据.

  • 标签: 深海水声调查 拖曳声源 传播损失 多途效应 多普勒效应 带通滤波
  • 简介:深海泛指由半深海斜坡(200~2000m水深)至深海(2000~6000m水深)的广阔海域,充填于其中的古代沉积记录由于缺乏原地的实体化石和其它指相标志,使其对沉积环境的恢复和古地理重建产生了困难。古代深海沉积中极丰富的遗迹化石可为阐明古生态环境寻找...

  • 标签: 遗迹化石 沉积体系 古代深海
  • 简介:近些年来陆地和近海现存资源的开发和消亡速度日益增加,人类对潜在资源的渴求推动了国家海洋战略和深海科考技术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勘探活动层出不穷。我国作为参与深海矿产开采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深海法》的出台既是履行国际义务的表现,更有利于对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合理管控。为了有效加强对深海海底区域环境的保护,针对与国际上相关海洋立法可能出现的衔接问题,国内立法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深海勘探与开发 国际海底区域 海洋环境保护
  • 简介: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 标签: 实时传输 卫星 北斗 深海 西太平洋 科学家
  • 简介:据UpstreamOnline报道,英国第二大独立油气生产商Tullow石油公司表示,在加纳深海塔诺(Tano)区块的Hyedua-1井获得了重大的石油发现。据英国Tullow石油公司介绍,Hyedua-1井共钻遇了202米的储油层段,

  • 标签: 英国 深海 加纳 石油公司 公司介绍 生产商
  • 简介:深海脉冲传播多途效应显著,直达波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南海某海域深水试验数据,采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识别目标信号,进而分析近、中、远距离处VLA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并根据射线理论解释多途效应、直达波特征规律.结果表明:近距离目标信号可分为直达波及两次海底反射波;中距离可分为直达波与三次海底反射波;远距离目标信号弱,反射波特征不明显.其中,直达波声强显著低于第一次海底反射波,受夏季海面波导的影响,近表层深度处的直达波强度最大;50~200m深度层在强跃层控制下,声线向下弯曲,直达波信号随深度増加逐渐减弱;随传播距离增加,直达波逐渐减弱消失.

  • 标签: 水声信号处理 多途效应 直达波 拖曳声源 深海水声调查 带通滤波
  • 简介:生物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组成部分,在深海更是如此,钙质软泥约占大洋面积的一半、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深海造碳酸盐生物与浅海不同,主要不是底栖生物而主要是浮游生物,其中以浮游有孔虫、颗石藻、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等主物群最多。当生物碎

  • 标签: 碳酸盐沉积物 环境意义 钙质软泥 方解石补偿深度 翼足类 浮游有孔虫
  • 简介:结合声波射线传播规律提出了双曲面模型水声定位的数据模拟方法。利用该方法模拟一定浮标网形下声源位于某区域约2000m水深处10km×10km范围内的声线双曲面模型定位观测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并将截止角的概念引入水声定位中。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水下DGPS定位系统的外符合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优于5m,垂直方向优于10m;网形中间区域精度较高,三维定位精度为亚米级。引入角度限制后,定位区域内外符合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1m,垂直方向优于4m。

  • 标签: 水声定位 深海定位 定位精度 截止角
  • 简介:与传统的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水深全覆盖无遗漏扫测,测量范围大、速度快,测深精度和分辨率高,记录数字化和实时自动绘图等优点。介绍了EM120型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系统的技术性能,分析了EM120在中沙深海区的测量试验情况及在深海区水深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 标签: 海道测量 多波束测深系统 水深全覆盖测量 试验分析
  • 简介:本文是介绍如何应用智能井系统与完井的结合来控制深海区的油藏流入。在深水海底,远程控制水流入的能力可以免除成本很高的钻井平台维护作业,同时能延长油井的寿命并增加可采储量。在巴西深水海域,具有机械裸眼隔离的裸眼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都已与完全可靠的电子智能井系统结合在一起。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设计、测试和实施。巴西深水海域仍然是迫切需要为提高经济效益而推动新技术应用的地方。1998年在巴西深水海底实施了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到目前为止,已对生产井和注入井成功实施了52次海底水平井的砾石充填。为了进一步提高深水区的经营效益,于1999年开始在坎普斯(Campos)盆地实施5级多分支井。由于裸眼水平井砾石充填的成功不断显示出经济效益,有必要提供一种与砾石充填相结合的有效层位分隔。2001年在坎普斯盆地成功应用了可获得层位分隔的分流阀技术。水平井的层位分隔和长水平距离使油田经营者能够选择性地开采油藏,并使桶油当量的开发成本降至最低。莫索拉(Mossoro)油田,在陆上部署了由31/2-in和51/2-in流入控制设备构成的完全电子化智能井系统。安装这套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在将该技术应用于海底油井之前加以验证。这些阀门是在办公室遥控操纵的。经过数月的成功应用和收集数据,拆除了该系统并准备将其安装到深水海底油井。在陆上油井的试验期间,发现有必要修改数据的存储容量。然后对软件进行了修改,以优化数据的存储速率。为了将智能井系统与防砂完井相结合,必须有一个优化过程以满足建井和作业需要。这一优化过程包括:(1)为达到目标井位进行井眼轨迹设计,同时要控制“狗腿”的严重程度以利于智能井系统设备的下入;(2)为获得流入控制和尽量降低安装过程作业�

  • 标签: 智能井系统 防砂设计 完井 油藏 智能监测
  • 简介: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一种深海相沉积体系的筛选方法,该方法在挪威中部海域的沃灵(Voring)(〉18×10^4km^2)和默勒(More)(〉6.95×10^4mi^2)巨型盆地成功地得到了运用。优选了美国东部特拉华盆地和西班牙艾恩萨盆地的露头作为类比对象,把由这些露头得出的地层结构信息(architecturalinformation)与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和井筒资料综合在一起,描述了研究区深海相沉积体系的三维几何形态。本文通过实例研究了沃灵和默勒盆地深海下扇沉积体系的地震相和沉积层序,说明了其几何形态和沉积规模具有较大的变化性。研究区的主要地层结构单元(architecturalelement)为:(1)以堆积作用为特征的盆地底部沉积,例如席状砂和舌形体;(2)多期充填的沟谷和河道沉积;(3)受地形控制、具有多种充填式地层结构的大陆坡沉积(slopeaccommodationdeposit)。在挪威中部海域,深海沉积体系到物源区的距离达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盆地底部沉积地层的覆盖面积多达数千平方公里。然而,对由露头观察到的和地下资料所反映的不同规模的岩相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一条深水沉积剖面线上,规模大小不同的沉积体系,其沉积作用都是相同的。在未勘探的盆地中,砂体预测的规模都具有区域性,因此,在预测深水盆地的那些地方最有可能发育砂岩及其储集性能方面,文中所介绍的方法都是很有用的筛选法。

  • 标签: 深水盆地 筛选方法 深海相 实例 海域 挪威
  • 简介: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 标签: 孢粉沉积率 3.0~2.0 MaBP ODP1143站 南海南部 气候变化
  • 简介: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 标签: 孢粉沉积率 3.0~2.0MaBP ODP1143站 南海南部
  • 简介:奥地利磨拉石盆地的主要天然气储层为渐新世一中新世Puchkirchen组及其下伏Hall组地层的深海相沉积物。我们根据一个面积为2000km^2的区域性3D地震资料集建立的一种新的地震地层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这个典型的深海前陆盆地沉积过程和储层分布的理解。用近350口并的资料标定的区域性3D地震属性图揭示了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磨拉石盆地前渊一个低弯度大范围(宽3—5km,长〉100km)的河道带内。河道主要被含浊积岩的砾岩和砂岩以及由滑塌沉积物和岩屑流沉积物组成的杂岩所充填;漫潍区则主要由细粒浊积砂岩和泥岩组成;深切谷和阻塞的斜坡扇沿盆地南缘展布。在盆地北部,侧向分流河道与轴向河道带相交。大型天然气藏形成于河道轴向带及斜坡扇砂岩中的地层圈闭和构造圈闭中,少量天然气聚集在漫潍扣分流河道沉积物中。盆地几何形态对河道带的结构及后来的沉积物分布具有重大影响。大型深水河道体系在前陆盆地中极不发育,利用高质量的地震资料和广泛的钻井取心数据库可以为Puchkirchen组地层建立沉积模型。该沉积模型可以为其它狭长的深水盆地,特别是那些缺乏大量的现代资料的盆地提供类比。

  • 标签: 深海相 前陆盆地 沉积模型 河道 地震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