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器、象、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由《易》提出后,经孔子、老子等多位先哲发扬,逐渐成为影响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哲学思想.本研究从辨析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本质、内涵入手,利用中国哲学动态的辩证思维方法,剖析了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吸引力、旅游者出游需要的关系,指出了文化旅游吸引物由“器”向“道”的转变,即是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的过程.

  • 标签: 文化旅游吸引物 三位一体 哲学思辨
  • 简介:征地红线图和实物指标调查是实物调查的基础,也是各类决策的重要依据。实物调查本身就是具有空间属性的,其工作内容和地理信息之阀关系非常密切。在引江济汉工程中,为了对征地红线图和实物指标调查属性进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基于GIS的移民信息系统十分必要,将极大地提高移民拆迁安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GIS 实物调查 信息系统 引江济汉 移民
  • 简介:根据陕西省气象服务热线的特点,开发了陕西省气象用户服务业务系统。该系统具有气象信息查询、服务效果展示、业务监督管理等功能,在全省11个气象用户服务中心应用,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 标签: 服务热线 业务平台 查询统计 业务管理
  • 简介:1.1近百余年东亚夏季风和中国东部夏季温度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夏季风和中国东部温度变化是中国气候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但对于两者联系的认识尚存在不明确之处。IPCC(2007)报告的东亚夏季风指数自1920年代起有持续的减弱趋势,几乎无年代际波动,意味着过去百年对应于中国增暖的是夏季风减弱,但这有悖于大陆温度升高有利于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和季风增强的传统认识。研究过去百年间两者的对应关系发现,与IPCC(2007)报告不同,重新计算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在1960年附近有峰值,在1920年代后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波动,而非单纯的减弱趋势(图1a)。夏季风和东部温度序列在过去百余年里的相关系数并不显著,但11年滑动相关显示出两者在多数时期存在年际正相关,这反映了大陆温度升高加剧海陆热力差异的副热带季风形成机理;同时滑动相关系数存在较大波动,说明两者的联系较为复杂(图1b)。进一步研究发现,过去百年里,东亚夏季风有3段减弱期和2段增强期,东部温度有2段增温期和1段降温期(图1c),两者的年代际趋势并无稳定对应,而是有多种配置,当夏季风和东部温度年代际趋势相同时,两者相关系数总是明显增大或为显著正值,反之则相关系数迅速减小或为负值,这解释了图1b中滑动相关系数的波动,说明年代际尺度上中国东部温度对夏季风的影响要弱于年际尺度,影响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是更大时空尺度的热力变化(图1)。(林祥)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 东亚夏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波动
  • 简介:在分析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建库和数据管理功能的矿产资源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管理的效率,对矿产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矿产资源 GIS 数据库 管理
  • 简介:针对灾情直报2.3系统功能不完善的情况,实现发布“高温蓝色预警”功能。①添加预警图标。进入已安装的灾情上报系统2.3文件包。寻找“.\nmc\灾情直报\img”,在该目录中添加文件名为“p0003004”的高温蓝色预警图标(文件类型为JPEG图像)。②添加预警指南。

  • 标签: 预警 灾情 蓝色 高温 系统 JPEG图像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在公司管理中得到普及,利用IT技术实现客户的管理应运而生。目前,许多企业的客户管理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效率低,可靠性和保密性较差,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CRM系统采用Struts框架,将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化,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功能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公司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管理模块 系统测试 CRM系统 设计与实现
  • 简介:介绍了一种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的实时性和web应用程序的广泛性、便利性开发系统程序,共同提供服务的拼车系统系统以web小服务为基础,实现了拼车数据在web端和手机端的实时共享,使拼车更加便捷,提倡了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活理念

  • 标签: 拼车 WEB服务 WEB应用程序 Android应用程序 智能短信中心
  • 简介:本文针对目前地震知识培训缺乏互动和沟通的问题,以本体化的地震宏观异常信息知识库为基础,将以目标为驱动的体验式认知方法应用于系统设计中,实现了面向公众的地震宏观异常信息认知培训游戏系统.该游戏系统将知识融入到以目标为导向的体验场景和体验任务中,以心流体验激发用户的学习动机,使公众在游戏中自主地解决问题,高效地完成对地震宏观异常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 标签: 地震宏观异常 培训 游戏系统
  • 简介:介绍了陕西省GNSS连续运行参考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布网设计、基准站建设、网络通讯系统设计、数据中心建设等。同时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的建成可以有效地监测陕西省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重力变化,为陕西省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陕西省相关部门提供导航定位与精密授时服务。

  • 标签: 陕西省 GNSS 基准站建设 地震监测 导航定位
  • 简介:针对在GPS定位坐标系统中进行精密计算的复杂性,通过使用MATLAB来处理协议天球坐标系的定义及转换问题.以此来确定GPS卫星星座在天球坐标系中的具体位置。通过使用MATLAB来模拟其原理及计算过程,可大幅度提高GPS定位坐标系统中的计算速度以及精度。

  • 标签: MATLAB GPS 坐标系统转换 协议天球坐标系
  • 简介:本文从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出发,阐述了天津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针对这些情况所进行的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文中详细列举了系统中使用的安全设备与应用情况,以及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中的措施要点,可为行业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地震 信息 网络 安全
  • 简介:在研究河北地貌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GIS的河北省数字地貌信息系统结构及功能,为实现河北省数字地貌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平台,并为其他领域的各种需求提供基础的数字地貌信查询、管理及应用等服务。

  • 标签: 数字地貌 平台 河北 地貌特征
  • 简介:选择温带湿润地区三江平原湿地、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湿地和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域的广州红树林湿地,对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红树林湿地在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方面都要高于泥炭沼泽和苔藓泥炭沼泽。不同气候条件下,湿地的CH4和CO2排放通量有较大差异。在CO2排放通量方面,若尔盖高原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排放通量要高于红树林湿地;在CH4排放通量方面,三江平原湿地的CH4排放通量要大于若尔盖高原湿地和红树林湿地。不同气候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汇。气候因素在大尺度上影响湿地的碳源、碳汇特征,而水文、植被类型和植株密度等亦是影响不同湿地类型碳源、碳汇差异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气候带 固碳 碳排放 高原湿地 沼泽湿地 红树林湿地
  • 简介:浙江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从先进、可靠、稳定、实用的角度进行整体构架设计,基于全省气象部门视频专网,综合应用高清视频、高分辨Pc信号及音频信号的双向传输技术,实现全方位的实时高音质、高画质多媒体会议,满足日常天气预报会商、电视电话会议、学术交流及技术培训、应急指挥等业务需求。软件终端技术的充分应用,实现厂气象会商向乡镇基层防灾减灾部门的有效延伸。

  • 标签: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构架 软终端
  • 简介:北京市岩溶水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在网络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安全性设计等基础上,通过MIS、GIS和数据库的集成,突出了远程控制管理功能及人性化设计理念,构建了充分发挥岩溶水监测信息功能的重要载体与应用平台。

  • 标签: 岩溶水 自动监测 信息系统
  • 简介:逐小时自动站数据对于气象灾害预警、决策服务及预报预测等十分重要。以国家级自动站小时观测气温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小时气温数据的疑误形式,针对各种疑误数据,利用国家级台站建站以来的日最高、日最低以及4时次(北京时02、08、14时和20时)定时观测气温数据,研制形成适用于中国自动站(区域站和国家站)逐小时气温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并将此系统应用到2006--2010年中国27000多自动站小时气温观测数据中。结果表明:区域站的正确率、可疑率、错误率分别为99.43‰、2.24‰和3.45‰,国家站则分别为99.82‰、1.27‰和0.49‰;区域站和国家站数据的可疑率相当,但错误率国家站明显比区域站低一个量级。通过历史数据质量控制分析,证明自动站气温质量控制系统设计合理,可以判断出错误数据和可疑数据.旦有可用性.

  • 标签: 小时气温数据 质量控制 区域自动站 国家级自动站
  • 简介:着重研究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数据组织和管理以及系统专业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基于.NET平台和ArcGIS二次开发而成,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及应用。

  • 标签: 岩溶水资源 信息系统 二次开发
  • 简介:随着嵌入式GIS技术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移动终端的地图服务成为人们出行必备的工具,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定位、导航和周边信息查询的地图服务移动地图服务,不仅在旅游行业、交通运输业广泛应用,在军事作战指挥、辅助部队识图用图完成军事行动和应急处突测绘保障方面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地图服务系统 地理信息 PDF 多尺度 设计 定位技术
  • 简介:在自然灾害防御方面国土、水利、气象、地震、环保、水文、泥石流预警等部门都具备一定的防灾职能,这些机构在自然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侧重点不同,且自成体系,其实质仍属单一灾种垂直管理模式,存在信息不能互通,设备资源浪费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影响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如果继续延续老的体制,将难以承担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为了提升自然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整合资源,陇南市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在国土、水利、气象、地震、环保、水文、泥石流预警等部门紧密配合下,按照暴雨监测站平均站间距5km,山洪泥石流灾害一级重点区站间距5km,二级重点区站间距10km,一般防治区站间距15km的要求进行测站建设。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实时监测、历史资料查询、综合研判与预警发布、系统管理5大模块14个子系统

  • 标签: 自然灾害 应急指挥 监测预警 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