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8年化工部有450吨含环丁砜的重整油和6000吨含环丁砜的抽提料,储存于化工部储运罐区,由于环丁砜导致重整油硫含量超标,需要进行脱硫处理,基于此,1#芳烃装置采用精馏方式脱除物料中的微量环丁砜。首先明确了研究目标,然后制定了生产方案,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相关装置参考。

  • 标签: 精馏塔 抽提料脱硫 微量环丁砜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TW-2026WS型微水仪通过注入纯水,对仪器进行标定之后注入油样得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出测试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微量水分分析结果的影响。并总结实际工作当中应注意的事项,以便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 标签:
  • 简介:用过滤集尘法过滤的空气取样滤膜采用冷浸消化处理,在硝酸介质中U022+与高效抗干扰的荧光增强剂络合成具有高荧光效率的单一络合物,该络合物受波长为在337.1nm的紫外激光脉冲辐射产生明亮的绿色荧光,可直接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其铀的含量。研究了pH对其测定条件的影响,实验表明pH最佳值为4.5,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小于5%,回收率为94.5%-100%。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分析结果稳定可靠。

  • 标签: 含量 空气 荧光法
  • 简介: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冯新斌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煤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不仅能提供成煤环境的信息,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因为燃煤过程已成为生态环境中潜在毒害元素(如As、Be、Cd、Co、...

  • 标签: 微量元素 环境地球化学
  • 简介: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作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工作,以快速查明表层土壤及其背景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为目的。本文以安徽江淮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安徽江淮地区耕地土壤及其母质中主要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1)大多数地区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深层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2)各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主要受成土母质类型控制,说明其成因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等因素有关;(3)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受施肥、灌溉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 标签: 江淮流域 土壤 成土母质 元素分布 成因特征
  • 简介: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烃源岩和原油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测定认为,烃源岩中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原油中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V/Ni及B元素含量对古沉积环境、古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Q型聚类分析进行油源对比。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油源对比
  • 简介:试验了410#哌啶树脂对微量金的吸附性能,在ψ为5%-10%的王水介质中,Au与Cl^-可形成[AuCl^-]络阴离子,并可被410#哌啶树脂吸附.吸附物采用30g/L硫脲溶液解吸后,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经金管理样测定试验,结果与推荐值相符。

  • 标签: 哌啶树脂 分离富集 光谱测定
  • 简介:稻米中微量元素及有机组分分布特征的研究@武正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微量元素,有机组分,分布特征,稻米稻米中微量元素及有机组分分布特征的研究武正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微量元素有机组分分布特征稻米稻米的形成具有分层特征。这...

  • 标签: 微量元素 有机组分 分布特征 稻米
  • 简介:将碱熔后的样品酸化,在磷酸介质中,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锗的含量。该法的检出限为0.1μg/g,,测定的六个国家一级土样与推荐值相符,并且各自测定12次的RSD均小于10%。

  • 标签: 碱熔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锗
  • 简介:为探讨乐安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来源和成岩构造环境,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乐安岩体由乐安单元、太平单元和王元单元构成岩石序列,其岩石具片麻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塑性变形明显,常见微粒交生体、镁铁质包体和同深成岩墙;其SiO2含量变化大,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稀土元素含量高,稀土配分曲线右陡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中等负异常,富集Rb、Th、U、Ce、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P、Sr、Ba,属低Sr、高Y、高Ba花岗岩类。研究认为,乐安岩体属壳源或S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砂屑质源区,但有明显的幔源岩浆混入,其形成于后碰撞局部挤压构造环境,经历了黑云母脱水熔融作用。

  • 标签: 乐安岩体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岩石学 加里东 花岗岩
  • 简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识别对于古地理的恢复及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川东北普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进行密集取样,利用对沉积环境变化较敏感的地化指标和环境参数Mn/Ti、Mn/Fe、Rb/Sr,研究其在纵向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来指示它们与海平面变化及其与沉积相的演化的对应关系。认为从长兴组到飞仙关组,微量元素呈有规律的变化,其Mn/Ti、Mn/Fe值逐渐降低,反映了长兴组末期到飞仙关组沉积期海平面降低,代表此期总体上处于海退期。飞仙关组一段、二段,沉积鲕粒白云岩为特征,Rb/Sr值最大,反映海平面较低,其气候湿润,地层出露遭到淋滤,属于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在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以泥微晶白云岩为特征,Rb/Sr值较小,海平面较低,气候干旱,处于局限台地潮坪相沉积。图5表1参15

  • 标签: 川东北 普光地区 长兴组-飞仙关组 微量元素 海平面
  • 简介:黑色岩系成因复杂,且与多金属元素成矿密切相关。对安徽石台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富集Ag、V、U、Mo、As、Sb等多种金属元素。且在这套黑色岩系地层剖面中,其中部碳质页岩的金属元素富集程度比其它岩性的富集程度明显偏高。微量元素组成及相关元素比值显示这套黑色岩系形成于海相热水沉积作用,代表了一种非正常海水沉积。沉积环境由早期缺氧的还原环境逐渐向后期的半还原-氧化环境演化,反映早寒武世安徽下扬子海由海侵向海退的逐渐过渡。

  • 标签: 黑色岩系 下寒武统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古沉积环境 安徽石台
  • 简介:摘要:通过了解国内石油焦产品质量及产品结构变化,并与铝用预焙阳极行业的原料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石油焦微量元素对铝用预焙阳极的影响。由于加工原油劣质化等因素 的影响,国内石油焦产品质量逐年下降;硫含量、挥发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对阳极产品质量、损耗均有较大影响。为提高国内石油焦在预焙阳极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对预焙阳极中微量元素的来源、危害及控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微量元素控制方面的一些生产实践。

  • 标签: 石油焦 微量元素 来源 影响 控制
  • 简介:为探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在深水区域的沉积环境及其伴生的Ni-Mo多金属富集层的金属元素来源,对湘西寒武纪初期盆地相区龙鼻嘴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了样品中干酪根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全岩V、U、Mo与TOC含量并就微量元素比值与TOC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干酪根中的Th/U、V/Sc和V/Cr值在剖面上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V、U和Mo与TOC的相关性可知剖面沉积过程中存在硫化环境,Ni-Co-Zn三角图解中多数样品分布于热水沉积区域。初步推断剖面下部的NiMo多金属富集层,其具有微量元素明显富集和碳同位素较大负值的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寒武纪初始阶段深水区域可能处于短暂的硫化环境,伴随着沉积环境的充氧之后变为广泛的厌氧环境;黑色岩系沉积过程中有热液活动参与,Ni-Mo多金属富集层中部分元素的极度富集可能是还原的海水和海底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寒武纪初期 微量元素 有机质 黑色岩系 湖南
  • 简介:摘要: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中微量阻聚剂对苯二酚,采用HP-5(30mx0.32mmx0.25μm)5%的苯基-95%的甲基聚硅氧烷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为分离柱、FID检测器、外标法定量。对苯二酚的回收率为97.3%~102.9%,变异系数为2.37%,最低检出限为10 mg/kg,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微量阻聚剂  对苯二酚    含量
  • 简介: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主要包括钾长石花岗岩、角闪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它们有着相似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性.Ⅰsr(300Ma)=0.7040~0.7045.而εNd(T)=+6.6-+8.4.模式年龄(TDM)大约分布在0.37-0.62Ga时间上和早古生代岛弧建造和洋壳的形成时间大致吻合.庙尔沟地区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反应其源区是来自亏损地幔.可能是早古生代期间形成的洋壳和岛弧建造.西准噶尔地区的基底是年轻的地壳,古老地壳即使有也非常有限.

  • 标签: 微量元素 后造山花岗岩 同位素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一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