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目前地层分析软件中不能进行井震联合分析的缺陷,自主研发了井震联合地层分析软件系统.该软件具有独立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单井地层分析、井震综合标定和井震联合地层解释等应用模块.通过实际资料测试与应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井震联合地层分析解释工作流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井震联合 层序地层 系统设计 软件研发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的露头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Ⅱ型沉积和2个Ⅰ型沉积,早寒武世的3个Ⅱ型沉积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2个Ⅰ型沉积皆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通过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 标签: 皖南 东至地区 寒武系 层序地层
  • 简介:利用盆地钻孔及矿井资料,分析了铁法盆地含煤岩系地层。根据古构造运动面、大面积超覆界面、煤层和河床滞留沉积将含煤岩系划分为1个超层序和3个。将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总结了地层聚煤规律,指出了有利的找煤远景层位。

  • 标签: 含煤岩系 层序地层 体系域 辽宁铁法盆地
  • 简介:在综合研究岩石地层资料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阜阳地区古生代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作了进一步的的划分.整个古生界的沉积演化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巨型海进海退旋回,由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两个超层序组成.下古生界超层序以频繁的海侵和高水位沉积体系发育为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6套三级,整体为碳酸盐岩台地.上古生界超层序在缓慢抬升的区域构造背景下,表现为一个逐渐海退的沉积序列,缺失下石炭系,可划分为4套三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沉积.在上述三级中,早古生代第一、第五和晚古生代第一为Ⅰ型,其余皆为Ⅱ型.

  • 标签: 古生界 层序 体系域 测井曲线 阜阳地区 沉积相
  • 简介:应用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扬子地台西缘陕西宁强-四川广元地区的志留系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9个三级。三级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通过区内沉积的对比,建立了扬子西缘专留纪地层格架。最后探讨了该区馨留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 标签: 层序地层 志留纪 层序对比 扬子地台西缘
  • 简介:烃源岩中的有机碳总量在地层剖面上呈现周期性的循环模式,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与地层的充填演化密切相关。地层在垂向上周期性的充填演化决定了沉积地层剖面中有机碳的周期性循环模式:在边界处,水体较浅,甚至处于暴露状态,沉积物堆积速度快且氧化作用活跃,剖面上往往出现有机碳总量最小值;在最大湖泛面附近,沉积物供应速度慢,为欠补偿沉积段,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常出现有机碳总量最大值。利用声波曲线与视电阻率曲线交会的方法,可获得全剖面有机碳总量的演化模式,将其用于地层学研究,能够为地层单元的识别与划分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恢复古地理环境。

  • 标签: 有机碳总量 层序地层 烃源岩 演化模式 湖相地层剖面
  • 简介: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露头、盆内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大量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的地层综合分析,可将志留系划分成五个三级,志留系沉积厚度40--155m。界面多为分布范围较广的区域性或局部不整合。叠置样式可用具陆棚坡折的I型地层样式来描述。每个沉积可由完整的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或由其中的一个、两个体系域组成。体系域边界主要依据滨岸上超点位置、岩性组合及准叠置样式变化来确定。低位体系域由向上粒度变细、砂岩厚度向上减薄的准组成;海侵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砂岩厚度减薄的叠置特点;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加积--进积沉积特征。志留纪,研究区接受了滨外陆棚及滨岸、海湾潮坪沉积,发育典型的海相沉积构造,表现出明显的旋回特征。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层序地层 沉积相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界面与盆山转换、级别与盆地规模、格架与盆地类型、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与盆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盆地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的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的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的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的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的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的沉积记录,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的耦合关系:超级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的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充填序列的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层学在陆相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在陆相沉积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对油气生储盖的预测,并对陆相地层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等作了规范性的阐述。

  • 标签: 陆相层序地层学 应用 指南 地层研究 层序特征 陆相沉积
  • 简介:根据高分辨地层学原理,在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识别出了两个长期和4个中期旋回,并对工区内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和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高分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分析了沉积演化过程和生储盖组合规律。

  • 标签: 高分辨层序地层 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 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
  • 简介: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成化漏湖或蒸发台地相厚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古近系 层序地层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层序界面
  • 简介:露头地层研究表明,安徽下杨子地区寒武纪可识别出两个Ⅰ类及三个Ⅱ类,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由于同沉积断裂影响陆架边缘体系域不甚发育;中、晚寒武世的两个Ⅰ类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构成。由沉积体系域演化作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Vail的寒武纪全球海平面变化Ⅱ级旋回,表明了皖南下扬子海盆的海平面升降受扬子板块、华夏板块的影响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

  • 标签: 体系域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寒武纪 皖南
  • 简介:首先对济阳坳陷古近系地层学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从地层界面的划分和地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填充模式及高精度地层等方面叙述了济阳坳陷地层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对济阳坳陷一、二、三级界面特征及体系域划分进行了引述,并记述了以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为控制因素的发育模式及干旱盐湖型、深水断陷湖盆型和浅水断陷湖盆型等三种填充模式。同时,对具有特色的陆相断裂坡折带和低位扇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济阳坳陷地层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济阳坳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半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的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地层学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油气勘探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众多的术语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便是凝缩段.凝缩段的研究始终是地层学中的热点.本文从凝缩段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凝缩段的地震识别、测井响应、以及它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特征.最后,总结了凝缩段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地质意义,指出在分析油气成藏条件时,应充分考虑凝缩段的作用,并进一步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凝缩段 石油地质意义 地震层序
  • 简介:地层学理论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等时界面的建立,可帮助确定边界、最大湖泛面等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界面,并可在建立的等时格架内实现目标岩性体形态的精细雕刻。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边界、准组的边界以及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相带的演化过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项地球物理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在信息,为地层研究所用并最终落实岩性圈闭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标签: 层序地层格架 精细解释 层位标定 储层预测
  • 简介:通过露头与钻井资料的分析,建立区内层界线物质标志——厚砾岩、厚煤层、沉积韵律变异面、化石,将中下侏罗统地层划分成4个三级、十几个准、3个沉积体系。对沉积体系对砂岩铀矿的控矿性进行分析,指出低位辫状河体系是砂岩铀矿的主要赋存层位。矿化位于主河道边缘、底部及主次河道交汇部,且与泥质夹层相关。

  • 标签: 铀矿 成矿模式 地质特点 构造环境 层序地层划分 吐哈盆地
  • 简介:通过地震、钻测井及生物地层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6套、两个构造及沉积相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八道湾期至西山窑期以北部物源为主,下部构造揭示了北部抬升、南部均衡沉降的构造格局,头屯河期至喀拉扎期以南部物源为主,上部构造反映南部抬升、湖盆急剧收缩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次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中侏罗世,本区以暖温带潮湿气候为主,但在三工河早期及头屯河中期有两次气候变干变热过程,晚侏罗世为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侯,晚期的干旱气候还是导致湖盆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构造层序 古气侯
  • 简介:陆相盆地层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的。发育过程实际上是代表在湖水进—退的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的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的形成及储集体的发育有关。三维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的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4个超层序和8个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的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