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商洛市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气候条件是其发病轻重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抽穗期气候条件对其影响很大。根据丹凤县最近26a的小麦条锈病观测资料,结合气候条件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其发病的有利气候条件,并建立影响小麦条锈病因子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认为,小麦抽穗期的温度、相对湿度、连阴雨次数、降水、日照和蒸发量是影响其发病轻重的重要气候因子。

  • 标签: 小麦条锈病 气候因子 回归分析
  • 简介:利用1994~2006年天水市条锈病监测资料、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冬小麦生长发育期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征及气象因子与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条锈病的越冬、越夏条件优越,自1994年以来发生面积呈线性增长,发病程度天水市东南部重于西北部。条锈病的爆发流行既受当时气象条件制约,又受周边地区条锈病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根据分析制作的条锈病预测预报模型,为条锈病的积极防治及科学决策生产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天水市 条锈病 气象条件
  • 简介:西安冬小麦干热风及其对策张京红(西安市气象局西安·710016)小麦干热风是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温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农业气象灾害,出现严重的于热风过程可使丰收在望的小麦大幅度减产。西安市干热风主要出现在5月至6月上旬,干热风,一旦出现,就能...

  • 标签: 小麦干热风 冬小麦 西安市 年型 灌浆速度 重过程
  • 简介:1 基本情况  1.1 卫星遥感监测结果  据2000年5月9日监测,全省小麦平均绿度指数普遍低于上年同期。  1.2 农业气象条件

  • 标签: 2000年 小麦 产量预报 精度 农业气象条件
  • 简介:小麦是武功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都在28万亩以上.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为农业服务中,对冬小麦的系列化气象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其主要步骤(按时间先后)及方法简介如下.

  • 标签: 气象服务 播期 干热风预报 播种面积 麦田管理 农业服务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主的产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其中病虫害高发是威胁产量品质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农民群众在长时间病虫害防控过程中一直坚持传统的防治模式,不注重综合防治,化学药物使用不合理,经常使用高毒高残留等药物,使得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强,造成了严重的药物残留,危及到粮食安全。所以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现阶段小麦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农民群众构建综合性的防控体系,确保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 标签: 小麦 病虫害 防治技术
  • 简介:据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全市900多个小麦样本进行实测,大部分地区小麦减产,其中,667m^2穗数有所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重普遍降低;市气象局实测小麦产量也有明显下降,其中,千粒重和穗粒数也有不同程度下降。通过对同期气象资料分析,影响小麦产量下降的气象条件主要是:1.潮塌严重,播种期推迟,根系受制,抗逆性减弱,全生育期缩短;2.幼穗分化期温度偏高,日照过长,缩短了幼穗分化期,减少了穗粒数;3.灌浆期蒸发较弱。光照不足.灌浆速度大幅度降低,减少了灌浆量,造成千粒重降低。

  • 标签: 春小麦 产量 气候条件 河套灌区
  • 简介:青海东部地区春小麦生长发育期内,自然降水亏缺,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是小麦因干旱而减产的首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青海东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影响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春小麦不同发育阶段降水亏缺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春小麦干旱风险模型,对青海东部地区春小麦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区划。

  • 标签: 青海东部 春小麦 干旱风险 评估
  • 简介:选取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区——北方冬麦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在确定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MCI、CWDIa、CI、Pa及Ma干旱指数的适应性,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在分析北方冬麦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时,考虑了冬麦区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河网水系、灌溉条件、降水量及干燥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冬小麦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主要生育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历史产量等。与以往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方法不同,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旱指标与冬小麦减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减产率等级来确定干旱致灾临界阈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综合考虑干旱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地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建立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区划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MCI更能反映北方冬麦区干旱的特征,故以MCI指数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我国北方冬麦区中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应该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南部地区包括苏皖和河南东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小。本文建立的北方冬麦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干旱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实时业务中。

  • 标签: 中国北方 冬小麦区 减产率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麦的种植技术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小麦种植技术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发展。小麦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小麦已成为具有明显特征的区域性食品之一,但是小麦的栽培技术却多种多样。因此,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小麦播种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为推广小麦播种技术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 标签: 小麦 种植技术 推广
  • 简介:摘要:从播种期至苗期落实好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措施,对播种后小麦实现高产,提升小麦后期产量意义显著。从综合性防病措施的落实来看,原则上,应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措施应用”。本文就小麦播种期至苗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具体介绍,以供参考。

  • 标签: 小麦 播种期 苗期 病虫草害 防治
  • 简介:摘要:玉米和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使用价值。近年来,中国的玉米种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病虫害的影响,玉米种植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为了提升玉米的产量和收益,我们必须持续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各类病虫害。

  • 标签: 大麦 玉米 高产栽培 病虫害防治
  • 简介:以冬小麦(皖麦68)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及盆栽的培育方式,按照不同浓度将酸雨分为CK(pH5.6)、T1(pH4.0)、T2(pH2.5)三组,探究酸雨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减小,小麦净光合速率受到抑制加强。整个小麦生长周期中T2处理下小麦净光合速率较CK处理降幅均显著,其中开花期的降幅达到极显著,而T1处理较CK处理净光合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不显著。小麦生长期间,中午时段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此时会有效抑制小麦的净光合速率。

  • 标签: 酸雨 小麦 净光合速率 生育期
  • 简介:根据实际观测资料以及田间试验资料,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量、时段末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实际蒸散量和预测蒸散量五要素,采用时域滚动预报法建立了春小麦农田灌溉期预报模式,确定了各项参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其经验值.经过对土左旗、临河、通辽小麦及玉米农田的试用,各项参数的计算准确度较高;农田灌溉日期的预报结果十分可靠.

  • 标签: 春小麦 春玉米 时域滚动法 预报模式 农田灌溉期 降水量
  • 简介:文章以积分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了旬平均气温、日照、降水量与哲盟小麦产量的关系,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论,并以上述关系为依据,根据所在年小麦生育期间的逐旬气象条件,对小麦生育状况进行定量动态评价,服务效益亦较为明显。因此认为该方法是有实用价值的。

  • 标签: 气候条件 小麦产量 气温 日照时数 降水量
  • 简介:随着烤烟、玉米等春播作物地膜覆盖技术在旬邑的应用和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地膜均是一次性利用。为了提高地膜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作用,1987、1988年度我们在旬邑原区开展了冬前覆盖回茬小麦,后春覆盖烤烟、玉米等作物的一膜两用试验及示范。一、试验、示范概况及气候特征1987-1988年度在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

  • 标签: 地膜覆盖 春播作物 旬邑 唐家村 增产效应 利用效率
  • 简介:为揭示西北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1987—2016年与胡麻1988—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胡麻典型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典型生育期间隔日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出苗期的变化幅度最大,最早和最晚出现日期分别相差36d和30d;春小麦播种—出苗、抽穗—开花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P〈0.05),开花—乳熟期的间隔日数显著延长(P〈0.05),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变化不明显(P〉0.05);春小麦、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与日照的相关性最好(P〈0.01)(除春小麦开花—乳熟期显著相关及胡麻现蕾—开花期相关性不明显);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全生育期持续时间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 标签: 农业物候 线性变化率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 简介: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 标签: 冬小麦 品种更新 气候变化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