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中石油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10^8吨的大油田,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能源资源瓶颈、战略石油储备拉开序幕,以及环渤海区域经济趋热的背景下,冀东南堡油田开发一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 标签: 中石油 大油田 价值 解读 战略石油储备 区域经济
  • 简介:果洛气象给了我难忘的、最美的画卷,我奉献给了它诚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前辈的谆谆教诲和无私无畏,战友的亲如兄弟与同甘共苦,新一代的开拓进取和激情飞越,这些美丽而亲切的形象,永远刻录在我的记忆中。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里,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现将书之,以为纪念和颂扬。

  • 标签: 南希牧 果洛草原 草原南希
  • 简介:摘要:针对文油田结垢严重的问题,本文依据资料探索了油水井成垢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化学检测手段确定了垢的主要成份为碳酸盐垢和硫化亚铁垢。依据前期现有除垢技术在文油田除垢应用中存在的缺陷,研究了除垢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形成了文油田除垢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防垢方案,为有效解决文油田油井结垢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支持。

  • 标签: 文南油田 结垢 除垢
  • 简介:吉木萨尔油页岩矿床属近海型。通过对该油页岩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分析,可知吉木萨尔油页有机碳含量为8.65%~16.52%,氯仿沥青"A"含量为0.07%~0.25%,生烃潜量(S1+S2)在20mg/g以上,达到好—最好标准生油岩,但有机碳含量偏低,有机质划为Ⅱ1型-腐植腐泥型。油页岩的形成经历3个阶段:一是生物的繁盛和有机质的沉积;二是有机质的成岩转化;三是油页岩形成后的自然演化。

  • 标签: 吉木萨尔 油页岩 成因
  • 简介:台风路径预报是做好台风预报服务的关键.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分析此次台风活动期间,中高纬度波动南下,对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做好台风路径预报的服务.同时结合实况资料,分析总结台风移动过程中的特点.

  • 标签: 路径分析 MICAPS系统 台风路径预报 副热带高压 预报服务 移动路径
  • 简介:气田处于高寒地带(最高海拔1647.2m),天然气从井筒采出后需在地面进行节流降压后才能进入地面集输管网。在此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极易形成水合物堵塞地面集输管网,因此必须采取防冻措施防止水合物生成。目前建气田的防冻措施主要为水套炉加热和注甲醇化学防冻,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能耗高(年消耗天然气近150×10^4m^3)、劳动强度高等问题及一些安全隐患。通过在建15井进行井下节流试验,分析建气田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取代水套炉防冻工艺的可行性,从而达到节省投资和减小现场值班人员劳动强度的目的,为解决建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水合物防治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图1表1参3

  • 标签: 建南气田 井下节流 防冻工艺
  • 简介:为了预测黄海盆地油气远景,利用卫星遥感对东海陆架盆地进行海面温度测量。东海陆架盆地已知油气远景区与卫星热红外温度异常区具有原地重复性,与水气界面CH4含量曲线及海底化探异常吻合程度很好。黄海盆地卫星遥感海面温度异常区沿南北向(123°30′呈带状分布,与航磁解释出的南北向分布的东部鼻状隆起吻合较好。由于温度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黄海盆地东部鼻状隆起的南北端,故推测东部鼻状隆起的南北端具有较好油气远景。

  • 标签: 温度异常 卫星遥感 油气远景 南黄海
  • 简介:黄变质核杂岩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西侧,地表呈不规则穹形构造,核部出露上元古界张八岭群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群西冷组环绕,两者间发育有缓倾斜韧性断层。黄变质核杂岩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变质杂岩核为上太古界黄片麻岩套,中间韧性流变层由中元古界大理岩段及上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震旦系沉积盖层零星出露于东,指向构造反映由北北西往南东的剪切滑动。同构造期闪长玢岩K-Ar法年龄147±4.4Ma,表明黄变质核杂岩是燕山运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产物,属陆内造山型变质核杂岩。

  • 标签: 扬子地块 变质核杂岩 中间韧性流变层 伸展作用
  • 简介:针对堡油田勘探开发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应于滩海试油工艺的地层测试技术,实现了海上试油的安全环保要求,最大限度的缩短施工周期,压缩平台及相关设备占用时间,达到了保护油气层,提高试油测试质量的目的。

  • 标签: 南堡油田 试油 射孔联作 完井 封井 监测
  • 简介:赣江断裂带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NE20°±,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的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深大断裂带;岩石学上,它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带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具有大规模左旋走滑变形北强弱、走滑时代北早晚的穿时特点和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带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纪(J1)。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左旋走滑(K1)、滑脱伸展(K2-E)和右旋挤压(N—Q),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通过分析赣江断裂带深部地球物理、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和成因演化,并在对比郯庐断裂带地质特征后,认为郯庐断裂带已越过长江,赣江断裂带很可能是郯庐断裂带的延。从晚中生代以来,赣江断裂带可能就与郯庐断裂带连成一体,构成了中国东部一个统一的巨型平移断裂带。

  • 标签: 地质特征 地球动力学演化 南延 郯庐断裂带
  • 简介:为了预测黄海盆地油气远景,利用卫星遥感对东海陆架盆地进行海面温度测量。东海陆架盆地已知油气远景区与卫星热红外温度异常区具有原地重复性,与水气界面CH4含量曲线及海底化探异常吻合程度很好。黄海盆地卫星遥感海面温度异常区沿南北向(123o30′)呈带状分布,与航磁解释出的南北向分布的东部鼻状隆起吻合较好。由于温度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黄海盆地东部鼻状隆起的南北端,故推测东部鼻状隆起的南北端具有较好油气远景。更多还原

  • 标签: 温度异常 卫星遥感 油气远景 南黄海
  • 简介:根据宋站地区天然气与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型气及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煤型气的组分、甲烷碳同位素类比证明:宋站地区存在煤型气、油型气和无机非烃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研究区的天然气类型的平面和垂向分布明显受气源岩的分布和断裂控制。宋站地区断裂发育且腹地有较好的煤型气源岩分布,其煤型气更有勘探前景。图5表3参8

  • 标签: 宋站南地区 天然气成因 煤型气 油型气 类比
  • 简介:分析了鲁东-黄海地块区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以及应变能积累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分析认为,鲁东-黄海地震区自1839年以来,显示3个中强以上地震密集时段——地震“幕”,当前幕可能还会持续10年左右;根据应变能积累释放图像分析,认为今后3年内本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从空间上认为下一次5.5级地震发生在北部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鲁东-南黄海 地块 地震趋势
  • 简介:新的研究显示,大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海洋存储的热量都要多。这项由塔斯马尼亚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心进行的研究发现: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大洋的二氧化碳水平会对某些贝类动物产生

  • 标签: 南大洋 科学家 变暖 塔斯马尼亚 生态系统 贝类动物
  • 简介:从川地区温泉出露特征及地热开发现状入手,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热水资源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对该区地热资源远景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开发地热资源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 标签: 地下热水 热储 深循环 川南
  • 简介:依据歧口凹陷唐构造中浅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对岩石物性纵向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地震属性参数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并明确了该区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属性参数的地质含义,为有选择性地进行储层厚度、物性及含油性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预测精度得到明显提高.依据其研究成果部署的2口预探井、4口开发井均获得显著钻探效果.

  • 标签: 岩石物理 横波速度 波松比 地震地质解释 滩海区 储层厚度
  • 简介:通过对藏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地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雏形。

  • 标签: 藏南地区 晚白垩世 岩相古地理 被动大陆边缘海盆 周缘前陆盆地
  • 简介:本文对准地区生烃条件、储层分布、圈闭条件、盖层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油气运聚条件、异常高压成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对油气藏破坏与保存诸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准西部地区发育多套烃源岩;基底以上沉积盖层一套从冲积扇相、河流相至滨渚湖相粗碎屑的储集层;发育J1s、K1tg、E2-3a和N1t等四磁主要的区域盖层。指出准西部地区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可提供多个勘

  • 标签: 烃源岩 圈闭 异常高压 成藏条件 储集层 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