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13—2016年河北省196个环境观测站资料和气象资料对河北省易出现重污染的天气形势进行天气学分型:辐合型、回流型、均压场型、高压后部型、西北高压型、北高型,其中西北高压型出现频率最高,均压场型次之,回流型出现频率最低。通过对河北省3个代表站2014—2016年秋冬季混合层高度、静稳天气指数及小风日数与污染物浓度的统计,分析得到3种指数与大气污染有很好的相关性,即混合层高度越低、静稳天气指数值越大、小风日数越多,越容易出现空气污染。另外通过对比不同类型重污染天气下混合层高度和静稳指数数值,得出天气型与气象特征量的对应关系:北高型最稳定,西北高压型最容易被破坏。

  • 标签: 重度污染 天气分型 气象条件
  • 简介:受尼泊尔4.25地震的影响,西藏自治区吉隆口岸地区新增了大量的泥石流物源,成为该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美多当泥石流即为发育于该区的一条较为典型的泥石流。对美多当泥石流的沟域平面特征、纵坡降特征进行研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发现该泥石流的发与当地地形地貌、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关系密切。这一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泥石流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 标签: 泥石流 基本特征 形成条件 美多当千
  • 简介:2010年第1期审读报告一.天气气候栏目的开篇之作-《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气候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是一篇有创意的论文.作者利用最新的气候冻土环境演变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演替的观测事实,综合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气象 青海 生态系统演替 天气气候 观测事实
  • 简介:通过最新的全球地磁模型——CALS10K.1b,结合CALS3K.4与IGRF11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0000BC~1990AD期间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非偶极子(ND)磁场Z分量的时空变化。为了深入了解ND场的变化,从场源的角度,对2n(n=2-10)极子ND场及其对应的能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ND场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在10000BC-2500BC期间,ND场以正值为主并持续了近7500a,在2500BC-1500AD期间强度转弱为以负值为主并持续至1500AD,自此快速增强为以正值为主。东亚地区ND场异常基本在截断阶数(n)为3时即形成,且该异常区已在大陆地区内形成了封闭的圆形区域,这意味着前3阶的ND场占据了总ND场强度的大部分。ND场在核幔边界(CMB)处衰减较快,在地表处则趋于稳定。

  • 标签: 地磁场 非偶极子 CALS10K.1b IGRF11
  • 简介:距今4—3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ka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ka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ka事件应早于4.1ka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ka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氧同位素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ka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年的夏季风增强过程。

  • 标签: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4—3 KA 辽宁本溪
  • 简介: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划分对低渗透储层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基于多重形理论与核磁共振实验,对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四段(ES4)复杂低渗透砂岩进行孔隙结构研究。首先,根据岩心物性、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所反映的孔隙结构参数差异,将研究区的岩石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了3大类5小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岩石的核磁共振T2谱进行插值并计算其对数坐标下的一维、三维形维数以及多重形谱,并提取多重形参数奇异性强度α、分布稠密度f(a),结果显示孔隙结构类型不同,盒维数尤其是多重形参数值差异明显,孔隙结构好,其a、f(a)偏向高值,以此划分孔隙结构类型与压汞、薄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核磁共振测井剖面上,应用效果较好,表明多重形是核磁共振T2谱的一种属性,利用核磁测井T2谱多重形特征及参数能够连续较好地评价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类型与预测有效储层。

  • 标签: 核磁共振T2谱 多重分形 插值 孔隙结构 低渗透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