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球科学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和深入探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出现了大量的新学科生长点,提出了许多新学科、新概念、新技术。卫星测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随着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它利用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雷达测高仪、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仪器,实时测量卫星到海面的距离、有效波高和后向散射系数,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来研究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方面的问题。

  • 标签: 卫星测高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 后向散射系数 数据处理分析 地球科学 计算机技术
  • 简介:利用沙尘与水云、冰云、下垫面对红外辐射的散射、吸收差异,研究了一种卫星监测沙尘方法。将TBD8.5-11(8.5μm减11μm亮温差)、TBD11-12(11μm减12μm亮温差)、T11(11μm亮温)转换成3基色,经伽玛校正合成彩色图,用于沙尘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表明:此方法对弱沙尘敏感,能详细反映沙尘强弱、位置高低以及沙地和云等多种信息,明显优于常用方法,对于研究沙尘对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方法能够发挥卫星日夜不间断探测的优点,适合连续跟踪监测。

  • 标签: 沙尘暴 多光谱合成 卫星遥感
  • 简介:针对建筑物密集的城区、自然景观的农村和混合景观的城郊3种区域,采用HIS、Brovey、PCA、Gram-Schmidt和小波融合5种融合方法,将ZY-3多光谱和全色影像进行像素级融合,使融合后的图像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尽量保留光谱信息。从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角度对融合结果进行定量评价,辅以定性分析,得到适合不同区域ZY-3影像的图像融合方法。

  • 标签: ZY-3 影像融合 比较评价
  • 简介:借助快速辐射传输模式RTTOVv10(RadiativeTransferforTOVS)及其地表微波发射率模块,针对江淮区域晴天和雨天2类不同天气状况,采用理想试验手段,利用集合平方根滤波(EnSRF)方法同化AMSU-A对地敏感第1通道的模拟亮温资料,探究改善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初始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晴天时,同化对位温、水汽混合比及水平风速u和v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同高度改善程度有所差异,相对而言水平风场的改进程度最大,位温最小;有降水时,4个要素场整体改进程度与晴天时类似,但分析场误差的水平空间分布与晴天时不同。

  • 标签: 卫星资料同化 AMSU-A 集合平方根滤波 地表微波发射率
  • 简介:重点叙述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建设用地智能提取技术研究的背景、现实意义;提出建设用地提取技术研究思路和技术流程;探讨了关于建设用地智能提取系统构建的框架和关键技术,为探索充分合理利用海量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建设用地智能提取提供参考性建议。

  • 标签: 遥感影像 建设用地 信息提取
  • 简介:基于2001~2010年TRMM3B43降水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回归模型+残差的方法,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近10a的TRMM3B43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运算,并结合研究区6个雨量站的观测值,对TRMM3B43降尺度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临夏回族自治州近10a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RMM3B43降尺度降水量数据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比地面台站的观测值偏小;甘肃临夏州年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两者相关系数为0.82;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基本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12月降水量最小。

  • 标签: 降水特征 TRMM 3B43 降尺度 临夏
  • 简介:介绍了2013年度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常规观测、系统改造及科研实验情况。应用多种高效率滤波技术、精确指向模型等手段,在国内同类型测距系统中首次实现了同步轨道卫星白天千赫兹重复率激光测距,测量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高稳定光子探测器及其温度控制等方法,提升了系统时延标定稳定性,测距资料质量得到改善。对使用多年的主副镜重新镀膜,提升了532nm波长激光反射效率,同时兼顾了1064nm工作波长,为开展1064nm波长激光测距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已有基础,国内首次开展了高重复率空间碎片激光测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测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与1.56米天文望远镜建立了网络通信链路,实现了1.56米/60厘米双望远镜激光测距控制与数据传输,开展了多接收望远镜在提升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方面的实验验证,促进了中国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发展与应用。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常规观测 空间碎片测量 双望远镜激光测量 观测报告
  • 简介:1概况2014年4月7—11日,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对流工作组(CWG)研讨会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市举行。这是CWG/EUMETSAT第2次研讨会,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CWG会议,除了美国、EUMET—SAT各成员国和日本以外,韩国、巴西的专家也参加了会议,中国是第1次受邀参会。

  • 标签: 气象卫星 工作组 对流 组织 欧洲 专家学者
  • 简介: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为地震救援提供高效可靠的音视频以及数据传输信道.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在满足业务传输需求的同时需要实现灵活组网.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优先开放最短路由协议)较小的网络开销以及兼具灵活的组网方式,对于带宽资源有限的卫星通信系统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优势的.本文着重研究了OSPF在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地震应急 卫星通信 OSPF
  • 简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建设9月11日正式启动,该项目确定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作为总体研制单位,将在2015年底前建成框架网和部分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并投入运行,提供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2018年底前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更高精度位置服务。

  • 标签: 定位服务 高精度 卫星定位 北斗 系统工程 研制单位
  • 简介:“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为满足地震应急现场通信的需要,为各省地震局配备了卫星通信便携站.青海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卫星通信车是在原有箱式卫星便携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便携站的全套设备安装于改装后的依维柯厢式货车内,天线部分做了车顶安装.经过上述处理后,该车具备了移动通信车的优点,有力提升了地震现场应急的通信保障及指挥协调能力.在简述应急卫星通信车通信系统的功能基础上,详细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将来应急通信车通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地震现场 应急通信系统 青海
  • 简介:设计了基于资源三号卫星融合影像修测1∶5万地形图的方案。根据方案首先对试验区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影像融合等影像处理,然后将软件Mapstore用于资源三号卫星融合影像进行地形图修测,经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人机交互操作、后期编辑等处理,完成了1∶5万矢量地形图修测。试验结果表明,修测设计方案合理,资源三号卫星融合影像修测地图精度能达到国家成图规范要求,可用于1∶5万地形图修测。

  • 标签: 正射融合影像 地形图修测 资源三号卫星
  • 简介:根据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扩频信号结构及其性质,研究和仿真了B1频点I支路导航信号的捕获算法,设计了滑动相关器来实现相关,并使用匹配滤波法剥离导航电文上调制的Neumann-Hoffman码。最后对捕获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该算法对接收信号的载波多普勒频移和初始码相位进行粗估计,为导航数据的解调、用户接收机的定位创造了必要条件。

  • 标签: BDS 捕获 多普勒频移 相关 匹配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