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使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自1987至2009年所拍摄的CCD资料,测定了22年来该台站天亮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由于昆明市的快速发展,V波段的天亮度从约21mag/(″)2变到亮于17.6mag/(″)2,变亮超过30倍。

  • 标签: 夜天亮度 CCD 天文观测
  • 简介:【摘要】这个假期细细品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完后的最大感受就是,这实是一场净化人生的美学之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的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书中的语句深入浅出,语言质朴简练,深度剖析了何为美感,解释了美感的误区,进而谈起欣赏与创造美,最终坦明了“人生的艺术化”,使我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 标签: 美感 美的误区 欣赏与创造美 人生与艺术
  • 简介:使用1994—2007年在1.56m反射望远镜CCD照相机拍摄的资料,测定了上海天文台余山工作站天亮度的变化。由于上海城市的发展,佘山工作站的天亮度在V波段从每平方角秒约19mag变到15.8mag,也就是说,天亮度自1994年以来变亮了约20倍。国际上优良台站的天亮度在V波段等于或暗于21.5mag。上述天亮度是优良台站的200多倍。现在在佘山工作站使用1.56m反射望远镜对暗于V=14mag的星做精确测光已经很困难了。

  • 标签: 夜天亮度 佘山工作站 CCD照相机
  • 简介:2004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首批28处世界地质公园,我国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南嵩山等八家地质公园名列其中。其中黄山成为全球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同三顶桂冠的世界名山。举世闻名的风景名山黄山是地质作用造化而形成的奇山,是独特的地质遗迹,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建立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使人们在游览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了解黄山的形成和演化,增长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淡化地质现象的神

  • 标签: 地质公园 黄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也质作用
  • 简介: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世界186个著名大油田(发现于1981年以前且储量大于5亿桶)的总可采石油储量(油田规模)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油田的规模一般都随时间而增大。油田规模的这种分析采取了整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其分组分为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国家两个组。

  • 标签: 储量增长 大油田 世界 石油储量 欧佩克 加拿大
  • 简介:在这份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中,阐述了发展的三个特征:密度、距离和分割。报告认为,为应对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必须重新塑造经济地理的特征,而他们恰恰代表了那些特征。

  • 标签: 世界银行 经济地理 距离和 密度 分割 特征
  • 简介:【摘要】这个假期,我阅读了李允鉌先生所著的《华夏意匠》,作为一名景观建筑的学生,阅读这种和自身专业相契合的书籍,的确获益良多。中国古建筑的种种精妙之处以及其独特性在书中都有着详细的介绍,现代以及西方对中国古建筑存在的诸多误解,这本书也做了详尽的辨析。身为华夏儿女,只有领略到古建筑之美方能做到古为今用,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与西方 独特性 古为今用
  • 简介:上海天文台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江南天池建立了观测站(地理经度=119°.5978,纬度=30°.4694,高度=958.409m)。为了定量估计该站的天亮度,使用安装在25cm口径反射望远镜的CCD照相机,于2008年12月2日的晴,做了V波段的测定。该的大部分时间里,V波段的大气消光系数约为0.29,天顶附近无星天区的天亮度约为20.8/(″)2。但是12月3日晨3h30m以后,天气变得更好,天空透明度增加,天亮度降低,在疏散星团M67的外围区域,测得的天亮度约为(21.05+1.06*Kv)/(″)2。晴的Kv一般在0.15~0.30之间,所以当时的天亮度应当≥21.2,在江浙一带,找到天亮度这样暗的观测站已经很不错了。

  • 标签: 夜天亮度 观测站 CCD照相机
  • 简介: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天然气工业成为世界各国改善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的1/2石油的2/3,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石油和煤炭。煤气热值为3000多大卡,而天然气热值高达8500大卡,可见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 标签: 天然气工业 发展前景 市场规模 能源结构
  • 简介:自2010年7月28日在青海省同德县发现大片野生占柽柳林以来.已有包括“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网站和《科学时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我国植物学界的重大发现。更有全国植物学界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发邮件或电话询问.并表示震惊和强烈支持保护.

  • 标签: 保护 柳林 野生 世界 植物标本馆 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