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聚氧乙烯双氧基醚的鞣革性能,考察了影响其鞣制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氧基在中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碱性条件可以促进双氧基与胶原侧链胺基发生交联反应而产生鞣性;其鞣制效果受鞣剂分子的链长、用量、pH值、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叔胺类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鞣制效果,加入六亚甲基四胺可以使皮革的收缩温度提高到80℃以上。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聚氧乙烯双氧基醚鞣制可以得到收缩温度接近85℃、柔软洁白的皮革,且其整体的感官性能和戊二醛鞣革相近。

  • 标签: 鞣制 环氧化合物 聚氧乙烯双环氧基醚
  • 简介: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0%;集中解决-批威胁群众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重金属污染问题,进-步遏制“血铅事件”、粮食镉超标等风险;建立企事业单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标签: 行业污染 生态环境 重金属 防控 污染物排放总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
  • 简介:用荧光双标记技术研究了浸水、酶法脱毛、软化和鞣后酸性软化过程蛋白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对其在皮/革内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水和脱毛过程,由于牛皮厚度大、粒面附有表皮和毛、皮胶原纤维未分散,蛋白酶不能渗透整层牛皮,并且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对其在皮内的传质影响很小。软化过程,由于表皮和毛去除彻底、胶原纤维分散良好,蛋白酶较易渗入裸皮,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酶的渗透速率明显更快,故选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酶对均匀软化具有重要意义。鞣后酸性软化过程,尽管削匀蓝湿革薄且胶原纤维分散好,蛋白酶却不能完全渗透蓝湿革,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基本不会影响蛋白酶在革内的传质。这可能是因为酸性蛋白酶的用量少、在浴液(pH3.5,铬含量27mg/L)溶解不完全,且易与蓝湿革表层的铬结合。

  • 标签: 制革 蛋白酶 传质 相对分子质量 荧光双标记技术
  • 简介:探究了两种亲水性可控溶剂二正丙胺(DPA)、N-乙基正丁胺(EBA)应用于猪皮脱脂过程,采用索氏抽提法、组织切片观察评估其脱脂效果及对皮张的特征变化。实验所得最适脱脂工艺为:V(DPA)∶V(水)=1∶5,V(EBA)∶V(水)=1∶3,时间1h,皮内溶剂用0.1%的硫酸水溶液脱除。此条件下,两种有机胺对猪皮的脱脂率达50%~60%,组织切片显示脂腺内脂肪基本脱除完全。有机胺与水配合脱脂对皮张具有一定程度的碱膨胀作用,脱除皮内溶剂后碱膨胀作用减弱。脱脂废液的有机胺脱脂剂通过CO2的切换作用可回收再利用。因此,使用可控溶剂脱脂是一种新的清洁脱脂技术。

  • 标签: 亲水性可控溶剂 制革 猪皮 脱脂 清洁技术
  • 简介:以铬鞣牛皮鞋面革作为研究载体,从屠宰场、制革、制鞋和交通运输等四个阶段,研究皮革供应链的物料输入和产生的污染负荷输出,评价制鞋业皮革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一双皮鞋所需要的皮革,大约消耗63L水,0.2GJ的能量和0.62kg的化料,产生55L废水,4.5kg固废和0.14kg污泥(干态物质),温室气体排放量为4.3kg。四个阶段,屠宰场所消耗的能量最高,产生固废最多,BOD负荷较高。总的来说,皮革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质材料,现代的制革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媒体所描述的如此"糟糕"。

  • 标签: 量化评估 环境 鞋面革
  • 简介:将基于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复合酶制剂DBR应用于獭兔皮的脱脂软化过程,并辅以表面活性剂,形成酶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体系。本文研究了DBR复合酶的同步脱脂软化工艺,通过对脱脂和软化效果的分析,确定了协同作用体系的最佳工艺条件。与传统酸性酶相比,新工艺省去了单独脱脂操作,缩短工艺流程,并节省盐用量,皮张脱脂率达70%,所鞣制后的獭兔皮皮板柔软且延伸性好。

  • 标签: 獭兔皮 DBR复合酶 脱脂 软化
  • 简介:考察了3种阳离子型聚合物纺织固色剂在皮革固色的应用效果,对固色机理进行了探讨,并优化了固色工艺条件。固色剂的加入提高了坯革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汗色牢度,尤其对耐碱性汗液的色牢度的提升效果显著,沾色总色差比对照组低10以上。固色后坯革的等电点提高,表明阳离子型固色剂与坯革发生了结合,并通过静电作用增强了染料等阴离子型材料的结合牢度。优化得到的固色工艺为:在湿态染整末期换浴固色,使用0.5%阳离子型聚合物固色剂2518,在30℃固色0.5h。

  • 标签: 皮革 固色 阳离子型聚合物固色剂 染色 色牢度
  • 简介:基于分散固相萃取(d-SPE)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技术,建立了测定皮革9种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包括:TMP、TEP、TBP、TCEP、TBEP、TCPP、TTP、TPhP和TEHP)的新方法。结果表明,9种磷酸三酯类化合物在0.5~2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S/N=3)为3~10μg/kg,添加水平为10~300μg/kg时,9种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3%~105%,相对标准偏差(n=6)为2.3%~8.6%。本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分析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皮革样品9种磷酸三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 标签: 分散固相萃取 碳纳米管 磷酸三酯 皮革 UPLC-M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