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针对目前红警系统多被动交会测距误差分析过程中,存在几何关系复杂、数学推导繁琐的缺点,提出一种多被动测距的单项误差解析及总体精度判定方法。该方法基于平面投影的几何关系,对测距单项误差逐一进行推导,得到相应的解析表达,几何关系直观、物理意义明确。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单项误差对总体精度的影响,发现方位角误差是测距误差的主要来源,讨论了双及三被动测距相对误差分布的特点与规律。

  • 标签: 红外警戒 被动测距 精度 仿真
  • 简介:2010年11月6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周炳琨院士、王启明院士、王家骐院士、叶声华院士、朱中梁院士、吴培亨院士、沈绪榜院士、林尊琪院士、侯洵院士、龚旗煌教授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李培根,主任叶朝辉,海外主任王中林,副主任姚建铨,常务副主任骆清铭等出席会议。实验室组建单位的代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书记詹明生、中船重工717所副所长鲍晓静、武汉邮科院张继军等也应邀出席会议。

  • 标签: 国家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武汉 光电 中国科学院 副主任
  • 简介:本刊讯移动多媒体业务要求高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传输方式,而目前移动通信系统效率低、费用高,容量受限,难以满足移动多媒体巨量信息的传输需求。相关国际标准均存在高昂的专利许可费。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汉网高技术有限公司,由朱光喜、喻莉、刘文予、邱锦波、吴伟民、冯镔等人完成的“基于IP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新技术”项目提出一种“基于统计复用的全IP包交换方式”,将独占信道变为多用户动态统计复用,并通过QoS机制和资源管理,有效提高传输效率和系统容量,获得2008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 标签: 通信技术 国家实验室 动态统计复用 移动多媒体 优势 3G
  • 简介:为有效评估红外对抗干扰效果,通过分析红外对抗干扰效果评估的一般方法,提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红外对抗干扰效果自动评估方法,给出了可行的图像特征向量组成,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红外对抗干扰效果进行定量和自动的评估,在红外对抗干扰效果评估试验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干扰效果评估 图像处理 图像特征 红外对抗 特征向量
  • 简介:根据双目视差原理,介绍了液晶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当前主要的液晶自动立体显示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实现方式和技术特点。通过对比几种新型液晶自动立体显示器的内外部参数,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液晶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水平,指出了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应用光学 自动立体显示 立体视觉
  • 简介:本刊讯近年来,用光学方法处理微波和毫米波信号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纯粹电学微波电路,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低损耗、宽带宽、抗电磁干扰、可调谐以及重构性比较好等。它可以直接在光域里对微波或者毫米波信号进行处理,能够融合到光纤通讯系统和光学光纤网络中。

  • 标签: 微波光子学 滤波器 国家实验室 高Q值 世界 光电
  • 简介:通过GPIB接口,使用VC进行编程,设计了快速测量光通半导体放大器(SOA)各项性能参数的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使得一台计算机同时控制多台光器件测试仪器,并产生详尽的数据报表.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 标签: 通用总线接口 光器件 半导体光放大器 自动测试
  • 简介:在模糊和含噪声的红外图像配准中,利用角点检测实现特征点的选择,在提高角点提取效率的同时又保证了角点提取的精度。根据互相关的双向匹配实现对应特征点的自动匹配,然后由对应的特征点对估计出仿射变换的参数。实测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于双波段红外图像的配准是有效的,而且有利于后续的图像融合。

  • 标签: 图像配准 角点检测 特征点匹配 仿射变换
  • 简介:设计了一种基于CIS的柔性片材光电自动检测纠偏控制器,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特征标志线的位置,并驱动执行机构带动切割刀片进行实时、准确的位置分切。在差动纠偏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阈值增量法和均值边缘检测方法更精确地检测标志线的位置,并介绍了纠偏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与两对光电元件为检测传感器的纠偏检测控制器相比较,该纠偏控制器具有较高的空间检测分辨率和精度。

  • 标签: 光电检测 特征标志线 纠偏控制 分切
  • 简介:采用新型Epsilon探测器与热不敏红外镜头设计了小型化全自动中波红外光学系统。整体采用开放式框架结构形式,实现体积重量的小型化设计。红外光学系统采用热不敏设计,利用合理的焦距分配与材料搭配,充分消除系统热差,实现了无热化设计。系统采用上电后全自动工作模式,能够自动进行非均匀校正、积分时间调整、灵敏度调整与增益调整,从而能够实现无人操控式工作。光学系统的MTF值在30lp/mm处均在0.4以上,完全能够满足探测器分辨要求,设计像质优良,结构紧凑,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标签: 小型化 全自动 光焦度 热差 无热化
  • 简介:谐振腔的自动准直调整技术是实现高能激光器系统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对正支共焦非稳腔自动准直调整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基于系统性能评价函数无模型最优化的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控制算法实现腔的自动准直调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腔镜的闭环控制准直调整,其调腔共轴精度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传统的人工调腔精度。

  • 标签: 正支共焦非稳腔 腔镜失调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环围功率 自动准直调整
  • 简介:血片镜检可以实现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同时还能提供详细的白细胞形态等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白细胞检测的主要方法是人工镜检,但人工镜检依赖医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因此提出一种基于RGB彩色空间分量差的白细胞细胞核的快速分割方法。通过显微镜分析人体外周血液涂片的显微图像,发现白细胞细胞核区域的B分量和G分量的差值明显比其他区域大,可以通过一个简单8bit的B-G运算,来实现五类白细胞细胞核的快速分割,白细胞细胞核的平均分割时间为0.26ms,体现了较好的鲁棒性和实时性。该方法成功应用到白细胞的实时在线自动扫描镜检中,提高了镜检的效率。

  • 标签: 白细胞核的快速分割 显微图像 彩色空间 分量差 白细胞计数
  • 简介:为了改善自动对焦过程中爬山法的搜索性能和对图像清晰度进行更合理的评价,提出基于动态搜索步长的自动对焦算法和一种自适应图像窗口动态选择的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在用红外变焦镜头采集的多个变焦视频中提取图像,建立仿真模型比较了该方法和几种经典的对焦算法的性能差别,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对焦窗口搜索方法在视场中具有多个目标时,能进行更合理的评价;在进行对焦搜索过程中,本方法在过冲次数、最大过冲步数、行程步数和离焦程度这四个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有效地减少了搜索过程中反复来回越过对焦位置产生的'拉风箱'现象,节约了搜索时间。

  • 标签: 自动对焦 自适应窗口选择 图像清晰度评价 爬山法 对焦算法
  • 简介:随着高性能CCD传感器的发展,其在空间成像探测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为解决传感器的成像质量和恒温控制问题,采用基于帕尔贴效应的热电制冷(Thermo—ElectricCooling,TEC)技术,以FPGA为控制芯片,运用PID控制算法,实现了小型温度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实现恒温控制,可扩展性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电荷耦合器 PID控制 热电制冷 帕尔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