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本实验将金藻用生物反应器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初步优化了乙醚石油醚法从一种金藻中提取油脂的方法。金藻中富含油脂,实验研究得出,用无水乙醚和石油醚混合溶剂在体积比2:1、温度20℃[1]、提纯时间5h以上的实验条件下萃取海藻中的脂肪质量最高。皂化过程选取甲醇作为溶剂要明显优于以乙醇作为溶剂的结果,实验确定采用KOH一甲醇作为皂化试剂。

  • 标签: 金藻 光合反应器 生物柴油
  • 简介:肌酸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能量增强剂。尽管短期服用肌酸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长期使用肌酸的安全性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本实验以研究肌酸的副面效应为出发点,建立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SSAO活性以及各项生理指标来验证肌酸是否具有毒性伤害。结果表明外源性肌酸的摄入,会引起大鼠体内血清SSAO活性的升高,肌酸与X共同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中SSAO活性。且长期服用肌酸可能会引发肾功能的轻微损伤以及肝脏的炎症。313swiss细胞与不同浓度肌酸共培养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初步证明了长期大量服用肌酸会造成一定的毒性伤害,对口服肌酸的长期毒性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 标签: 肌酸 肌酐 SSAO 细胞毒性
  • 简介:生物芯片包括DNA芯片、尽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由于该技术在有限的空间和实验室条件下获得大量的生物信息,使研究工作效率成千倍或万倍提高,因此受到科技界的重视.目前生物芯片除用于新药开发外,还用于分子生物学、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司法鉴定,环境污染和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领域.

  • 标签: 生物芯片 新药开发 生物技术 DNA芯片 蛋白质芯片 细胞芯片
  • 简介: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极大收益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体之间基因的转换与重组,改变生物体原有的一些性能,实现集多种生物体优势于一身,已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和医药短缺以及环境问题带来了美好前景.

  • 标签: 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 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 健康 转基因植物
  • 简介:铬(Cr)是生物代谢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营养元素,又是一个很毒的重金属元素。海水中溶解态铬主要以Cr(Ⅲ)、Cr(Ⅵ)和有机铬等形态存在;铬元素在海洋生物体内分布广泛,铬对单细胞藻类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不同种类的单细胞藻类对铬元素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海洋细菌可将无机铬转化为有机铬;近年来,含铬的饲料已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海洋环境污染研究中也将铬作为监测指标之一。

  • 标签: 海洋生物 生理活性 单细胞藻类
  • 简介: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十一五”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获得立项批复。农业生物安全是指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高致病性变异的植物病虫害以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的有效预防与控制,是目前国际性前沿、交叉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该项目将投资1.42亿元。

  • 标签: 生物安全 安全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工程建设项目 外来有害生物 “十一五”
  • 简介:帕金森病是一种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人脑黑质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死亡.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虽然至今未明,但氧化应激是主要因素.DA作为脑内主要神经递质,也是一种神经毒素.我们的研究中采用DA作为氧化应激诱导剂,观察了6种神经保护剂的作用效果.MTT分析其存活率、荧光双染色法观察其形态变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DA诱导后细胞存活率随浓度、时间进行式降低,而6种保护剂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效果.

  • 标签: 多巴胺 SH-SY5Y神经元 细胞毒性 神经保护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应用价值并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以及脑脊液检查。分别比较两组脑电图异常率情况以及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情况。此外,根据患者是否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40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70例。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轻度异常率为0.00%(0/110),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组的10.91%(12/110),而脑电图重度异常率与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6.36%(51/110)、56.36%(62/110),均明显高于常规电脑组的25.45%(28/110)、16.36%(18/1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脑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真阳性以及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57.50%、60.00%、59.09%,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的85.00%、84.29%、8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应用于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作为临床治疗预后的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颅内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异常
  • 简介:目的评价XK-3401型微生物鉴定仪的性能。方法用XK-3401型微生物鉴定仪和Biofosun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130株临床新鲜纯培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微生物鉴定仪的菌种鉴定符合率为96.93%,菌属鉴定符合率为99.99%,χ2=2.0252,P>0.05。结果无差异。结论XK-3401型微生物鉴定仪与Biofosun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操作简便、快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生物鉴定仪 性能 准确度
  • 简介: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承担的“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验收组的结题验收。该项目从样品制备、芯片设计到检测仪器、数据分析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填补了国际兴奋剂检测领域的空白。

  • 标签: 兴奋剂检测 国家体育总局 结题 科学技术委员会 成果 专家
  • 简介:自动图像采集和分析的发展已经牢牢确立了高通量筛选(HCS)作为一种药物发现工具的地位。虽然高通量筛选在细胞检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整个生物体(如斑马鱼)的全自动化图像分析,如果没有用户深入介入,目前尚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包括方位的变化,样本的高变异性,每个样本特征的复杂性。因此,目前还没有方法能实现斑马鱼幼虫的无监督检测和特征定量。目前,一种在计算机环境中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的人工智能方法能克服这些障碍。

  • 标签: 人工智能方法 图像分析 生物体 高通量筛选 计算机环境 药物发现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报》消息:从科技部获悉,7月至10月,“十二五”“863”计划“糖工程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开发”、“固体发酵工艺系统优化”、“工业生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生物过程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等四个工业生物技术主题项目启动会陆续在山东济南、四川泸州、山西太原和江苏南京举行。科技部社发司、生物中心正局级调研员贾丰及“十二五”“863”计划工业生物技术主题专家参加了启动会。

  • 标签: “863”计划 工业生物技术 技术项目 产品开发 生物废弃物 工艺系统
  • 简介:日前,美国应用生物(简称AB)发布了全新TaqMan系列低密度阵列基因标签板产品,通过鉴定与关键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该产品将加快药物开发研究的速度。

  • 标签: 芯片产品 生物 应用 美国 微流控 TAQMAN
  • 简介: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聚合物1(chitosan—g—PEI—g—PEG—OH)通过壳聚糖、聚乙烯亚胺以及聚乙二醇的接枝反应合成。采用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接枝聚合物具有双亲性特征,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壳核结构的胶束,经扫描电镜观察该纳米粒子粒径在30—50nm。该聚合物具有非病毒性和可生物降解性,是一种潜在的基因传输载体。

  • 标签: 壳聚糖 聚乙烯亚胺 聚乙二醇
  • 简介:科学发展观提倡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物罔的各种生物,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生物学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生物技术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其引发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值得深思。通过完善技术和法律规范,需要清醒认识到其应用中的风险并做到正确评估,理性对待应用中带来的伦理争论,还须考虑到生物技术影响物种多样性方面的问题。

  • 标签: 生物技术 风险 伦理 物种多样性
  • 简介:植物防御素是植物界中一类阳离子型多肽,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与早先发现的哺乳动物和昆虫防御素类似。植物防御素的分子量在5kDa左右,其中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植物防御素的三维结构呈小球形,包括1个α-螺旋和3个反平行的β-折叠片层结构,8个半胱氨酸可以形成3对或4对二硫键,从而构成了Cys稳定的βαββ结构模序。从植物防御素的结构和体外生物学活性,可以看出植物防御素是一类十分复杂的多肽,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植物免疫,而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植物防御素 抗菌活性 酶抑制剂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