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在这部作品中,我拍摄了鸟儿与南非一个充满废弃物、其他动物、脏乱而似幽灵般画作的空间的互动关系。这个空间可能来源于洞穴或葬礼的一部分。不同于我的早期作品,这部作品中人类的身份被抹去,只剩下人的身体,你很难在这部作品中看清楚哪怕一张面孔。

  • 标签: 早期作品 庇护 废弃物 空间
  • 简介:2018年5月14日下午2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匈牙利艺术研究院和今日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灵之所在,魂之系——匈牙利艺术研究院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匈牙利 作品展 美术馆
  • 简介:“拍什么”与“怎么拍”:一起阴差阳错的理念误会“纯粹摄影”这个国人一直懵懂的美学流派,终于被摄影文化学者南无哀的一句阐释点透了:“无论拍什么,在‘形质之美’的基础之上,拍什么都是艺术品。”所谓“纯影派”的核心,就是照相机和化学感光材料结合生成的照片,在基于技术工艺美学特征“形质之美”的视觉造型意味上,构成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审美标识。

  • 标签: 摄影术 摄影艺术 中国摄影 艺术品市场 美学特征 视觉造型
  • 简介:2015年11月30日.《罗杰·拜伦个展-鸟的庇护》(AsylumofTheBirds)在北京798艺术区亦安画廊闭幕。罗杰.拜伦(RoaerBatten)1950年生于纽约,1974年移居南非,长期居住在约翰内斯堡。早年他以纪实手法拍摄南非偏僻村落中白人布尔人的艰苦生活,后来转向装置摄影,发展出一种重视心理与空间关系的摄影风格,表现人类的存在意识.从而跻身于当代优秀艺术家之列。

  • 标签: 拜伦 庇护 画廊 798艺术区 摄影风格 1950年
  • 简介:一、现象与趋势2015年摄影艺术在创作、传播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看点。

  • 标签: 摄影艺术 艺术发展 中国
  • 简介:一、现象与趋势1、“水落石出”2016年摄影艺术平稳发展中“水落石出”的现象更加明显。这里所谓“水”,就是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下,摄影创作、展览、出版等方面良莠杂陈,量大而纷乱;

  • 标签: 摄影艺术 艺术发展 中国 平稳发展 摄影创作 “水”
  • 简介:玛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Zachmann)拍了三十年的中国影像,2016年4月至6月,他在巴黎欧洲摄影之家做了一个主题叫《再见,中国》(SoLong,China)的回顾展,展览的592页厚的画册,同年十月在法国获得了摄影丛书的最高荣誉奖,纳达尔奖(PrixNadar)。在这本XavierBarral出版的摄影集上,扎克曼的白序是这样开始的:“1982年我就想通过电影去了解中国……”

  • 标签: 中国 张国荣 摄影师 帕特里克 三十年 纳达尔
  • 简介:2014年11月.法国太平洋出版社(LesEditionsduPacifique)推出了布鲁诺·巴贝《中国》一书。1973年.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正式访问中国时.布鲁诺·巴贝(BrunoBarbey)第一次发现了正在经历巨变的中国.而当时中国仍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部分人还穿着中山装.墙上也写满了各种标语。几年之后.布鲁诺·巴贝有机会到访南京、苏州、澳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 标签: 《中国》 布鲁诺 出版社 “文化大革命” 太平洋 中山装
  • 简介: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误的话.我给当时创办不久的《中国摄影家》杂志投的第一篇稿子是有关国外彩色摄影历史的编译稿。这篇文章有关摄影的技术发展历史.但我选择这篇翻译,似乎可以印证我对于摄影历史的兴趣。可惜当时国内的相关材料实在太少,即使是编译这样的活儿.也难以为继,因此没有能够继续下去。

  • 标签: 摄影家 中国 发展历史 彩色摄影 编译稿
  • 简介:我自少年时迷上摄影,就渴望自己的足迹能踏遍干山万水。经过多年不懈地奋斗,我终于如愿以偿。每当翻阅自己镜头下记录的瞬间美景,内心总是波澜起伏、激动不已。摄影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热爱摄影、关注摄影已是我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我都会订阅国内外各种摄影杂志、报刊,而最得我青睐的就是《中国摄影家》杂志。

  • 标签: 摄影家 中国 同行 摄影杂志 国内外
  • 简介:文章未曾在其他正式刊物发表。文章中出现的外文专门名词(人名、地名等)除了特别常见的以外,一律附外文原文,用()说明。

  • 标签: 摄影家 外文 文章 注释 原文 人名
  • 简介:由尼康首席赞助的“我的中国符号”摄影大赛去年底在北京前门老舍茶馆落下帷幕.此次大赛历时1-9个月(2008年4月~12月),在深圳、广州、成都、重庆、天津、上海等19个城市进行了海选,并经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著名摄影家于云天、梅生、付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子善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等25位专家评委的共同评审.最终评出了北京总决赛的一、二、三等奖。

  • 标签: 中国摄影家协会 大赛 北京电影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老舍茶馆 副主席
  • 简介:值此《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我衷心向杂志社表示祝贺,作为杂志的编委之一,有些许感言。

  • 标签: 摄影家 中国 创刊20周年 杂志社
  • 简介: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运用高超的数码技术,以今天到处可见的一堆一堆由绿色(偶尔黑色)防尘布遮掩的建筑材料(或垃圾)为素材,添加少许亭台楼阁与小舟,拼凑成一个个看似精心构思的青绿山水画面。细看之下,却会发现还有头戴安全帽的当代民工行走于青山绿水间,骤然显出某种时空上的不和谐。按照想象与文化惯例本应游走于画幅间的士大夫与渔樵被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惊破。原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来自于处处都在大兴土木的当下现实,也在影射这种现实。姚璐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防尘布。经过他的机智运用,我们终于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些建筑工地上用来遮掩丑陋、防止扬灰、防止偷盗的绿色防尘布以及由它所披挂而成的座座土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新符号。

  • 标签: 景观 绿色 建筑材料 防尘 审美对象 现实
  • 简介:中国摄影家的眼睛》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选取了当代中国10位著名纪实摄影家:朱宪民、吴家林、王文澜、贺延光、胡武功、侯登科、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他们的成长历程,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和每人150幅左右的摄影作品,并配有反映摄影家成长历程的生活照、工作照。他们以其各自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纪录着他们自己身后带出的特定历史、人群、社会存在状态,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丛书文字部分,包括摄影家自述、总论、评论、批评、访谈、年谱,由摄影界、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哲学、文学、历史、美术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社会、文化哲学等不同角度分析摄影家关注的社会生活画面,以及体现的人文关怀。这些专家、学者的评论文字不光谈及摄影作品,更多地是体现了对摄影家——人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作品背后涵盖的人性的力量。

  • 标签: 摄影家 摄影者 丛书 摄影史 摄影作品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