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以F127和CTMABr为模板剂,采用一步法经水热合成了巯基(~SH)修饰的新型介孔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水溶液中Ag+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初始pH值、振荡时间、Ag+初始浓度和金属离子竞争对介孔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5~6的范围内该吸附刺Ag+吸附量最大(Q=2.998mmol/g),其吸附机理是巯基(-SH)与Ag+的离子交换和配位化学吸附反应。在Cu2+、Ni2+Co2+和Pb2+等竞争性金属阳离子存在的情况下,Ag+去除率仍然高达90%以上。该介孔吸附剂对Ag+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其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

  • 标签: 介孔 吸附 重金属 银离子 吸附量
  • 简介:以纳米ZnO为载体,制备了银离子掺杂的复合粉体,研究纳米ZnO对Ag+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nO对银离子的吸附随分散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当分散剂含量为0.5%时吸附效果最好;pH值提高时,对银离子的吸附也增强,当pH值为12时,吸附最强。

  • 标签: 吸附 纳米ZNO 银离子
  • 简介:美国界面科学公司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地开发出一种回收泄漏石油的专利技术。由于最近发生的卡特里娜飓风,不仅导致了美国石油的短缺,而且有报告说,还造成了石油泄漏事件,因此,界面科学公司比原计划提前6个月宣布了他们的这一创新成果。

  • 标签: 石油泄漏 材料回收 自重 吸附 纳米 界面科学
  • 简介: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Mg/Al物质的量比为2:1的水滑石(LDH),773K煅烧得到其煅烧产物(CLDH),研究了CLDH对钒酸根的吸附性能,分别考察了吸附剂用量、钒酸根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钒酸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CLDH对钒酸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293~313K温度范围内,CLDH的最大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79.8~92.9mg/g),吸附等温线很好地符合Langmuir方程(Rs〉0.999),吸附自由能(△G0)为-2.47~-3.81kJ/mol,是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CLDH吸附钒酸根为熵增过程,熵变为67.23J/(mol.K)。

  • 标签: 水滑石 钒酸根 吸附 热力学
  • 简介:研究了NaCl—MnO2改性沸石填料柱对水中Zn^2+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填料厚度、Zn^2+的初始质量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MnO2改性沸石能有效去除水中的zn^2+,填料层增厚,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向右移动,穿透时间延长;而流速、Zn^2+的初始浓度增大,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向左移动,穿透时间缩短;用Thomas模型描述Zn^2+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滤速为4mL/min时改性沸石对Zn^2+的吸附动力学,相关系数为0.9994,平衡吸附容量为12.04mg/g。

  • 标签: NaCl-MnO_2改性沸石 ZN^2+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 简介:采用氯化钠浸渍法改性5A分子筛,并吸附净化泥磷制取次磷酸钠产生的含PH。气体,选择吸附效率和吸附容量进行吸附吸附效果的判定。主要考察了氯化钠浸渍液的浓度、吸附剂的干燥温度、焙烧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的吸附剂制备条件:在浸渍液浓度0.3mol/L、干燥温度110~C、焙烧温度为300℃的条件下,吸附容量为20mg/g,穿透时间可达6h。

  • 标签: 5A分子筛 氯化钠 吸附净化 PH3
  • 简介:用新型固体工业废渣——大洋多金属结核浸出渣作为吸附剂,通过改变废水溶液pH值、吸附时间、溶液体积等条件,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浸出渣对重金属离子Cr^6+吸附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浸出渣作为吸附剂处理Cr^6+重金属废水的最佳吸附条件。

  • 标签: 大洋多金属结核浸出渣 Cr~6+重金属废水 吸附
  • 简介: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了表面含酯基的磁性聚合物微球,利用醇解反应赋予微球表面丰富的羟基,进一步在微球表面偶联氨基硫脲,制备了螯合磁性聚合物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球粒径比较均匀,在常温下具有超顺磁性。此外,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容量顺序为Hg^2+〉Zn^2+〉Pb^2+〉Cd^2+,而且微球对各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

  • 标签: 螯合 磁性 聚合物微球 重金属离子 吸附性能
  • 简介:美国科学家在极高压下测量纳米材料的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解决了为金纳米晶体结构成像的高能X射线束严重扭曲问题,有望引导科学家们在高压下制造出新的纳米材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内部发生的一切。最新技术发表在4月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标签: 纳米材料 成像技术 高压 纳米晶体结构 美国科学家 X射线束
  • 简介:制备了SO3H/SiO2自组装单层纳米膜材料,并用其在水中的质子化效应进行表征。用SO3H/SiO2作为吸附剂处理低浓度五氯酚(PCP)有机废水取得了良好的吸附效果。通过调节/不调节pH值对比吸附实验,推测PCP在SO3H/SiO2自组装单层表面的吸附机理为氢键吸附

  • 标签: 自组装单层 纳米膜 水处理 五氯酚 吸附
  • 简介: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研究组李微雪研究员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先进光源和理论计算,从谱学上证明了在原位反应条件下Pt(l10)表面上催化氧化一氧化碳的活性相。研究结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原位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相和微观反应机理是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挑战课题之一,代表性的一个课题就是汽车尾气Pt催化剂催化氧化的一氧化碳的活性相和反应机理。早在2004年,李微雪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结合高压隧道扫描电镜,研究了氧化气氛下Pt(110)表面的氧化行为,构造了

  • 标签: 催化氧化反应 原位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合作 高压 美国化学会
  • 简介:在高温高压下的氮化锂-六方氮化硼(Li3N-hBN)体系中合成立方氮化硼(cBN)单晶,通过表征实验样品发现,生长界面处的相结构是由hBN、cBN微颗粒和硼氮化锂(Li3BN2)组成的,大颗粒cBN单晶通过吞并生长界面周围的cBN微颗粒进行生长,生长界面中的硼和氮原子的电子结构从sp2逐渐转变为sp3,根据结果推断,高温高压状态下,在立方氮化硼合成过程中,cBN更有可能是在Li3BN2的催化下由hBN直接转变而来.

  • 标签: 立方氮化硼 生长界面 静态高温高压法 HRTEM XPS 生长机理
  • 简介:根据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分别计算了静压法和爆炸法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石墨和金刚石的价电子结构,获得了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和金刚石12组不同组合晶面间的价电子密度,结果表明,采用静压法合成金刚石.石墨/金刚石晶面的电子密度差均大于10%,说明其晶面的价电子结构差异太大,不能诱发石墨向金刚石的直接转变。而采用爆炸法合成金刚石,石墨结构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差是0.1073nm,明显大于稳定的价电子结构键距差的最大值(0.005nm),因此,爆炸法条件下,石墨的价电子结构不稳定,主要因为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先分解出亚稳相后再转变成金刚石结构。

  • 标签: 石墨 晶格常数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 简介:使用第一原理计算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在合成温度和压力(1200-2100K,4.0-8.0GPa)下的晶格常数.计算所得的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的晶格常数a与已有的实验值相吻合,相对误差分别为2.50%和1.53%.同时,六方氮化硼晶格常数c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53%,其误差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晶格常数缓慢升高;而随着压力升高,晶格常数线性降低.

  • 标签: 六方氮化硼 立方氮化硼 晶格常数 高温高压 VASP 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