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概述了基碳泡沫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基碳泡沫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分析了RVC碳泡沫、中间相沥青基碳泡沫和基碳泡沫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并且展望了基碳泡沫的潜在应用和研究方向。

  • 标签: 碳泡沫 制备方法 结构 性能 应用
  • 简介:集团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整合铝电产业资源,着力构建-电-铝和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品加工两条产业链,近日成立了阳集团控股的大型子公司-山西兆丰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 标签: 电解铝 产业链 整合 有限责任公司 氧化铝
  • 简介:以3种沥青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平均分子量、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及红外光谱分别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使用改进Brown-Ladner法对沥青的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并构建出各沥青的平均分子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沥青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稠环芳烃连接烷基侧链并含杂原子,结构单元之间形成缔合体,缔合数为5~9。3种沥青的烷基侧链都很短,且均不包含环烷烃。构建的分子模型为沥青提供了形象的化学结构,有助于从分子水平加深对其认识和研究。

  • 标签: 煤沥青 微观结构 改进Brown-Ladner法 结构参数分子模型
  • 简介:5月31日,神华包头制烯烃项目石化装置联合中交暨项目建成庆典仪式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建成世界首个制烯烃项目。该项目不仅对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奠定了中国在基烯烃工业化生产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 标签: 烯烃 煤基 世界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能源安全
  • 简介: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以1号生物航为燃料的商业客机4月24日在上海首次试飞成功。该生物航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地沟油”从此变废为宝。

  • 标签: 变废为宝 地沟油 航煤 生物 中国 首飞
  • 简介: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对2种组分不同的沥青升温至550℃的中间相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种沥青中间相的形成过程存在差别,原生喹啉不溶物(PQI)对中间相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PQI控制着中间相小球的成核,而且控制着中间相小球的融并。高PQI沥青中间相的形成有成核、长大、融并的过程,到550℃左右时复球解体形成域型结构和镶嵌型结构并存的沥青炭。低PQI沥青在升温初期没有发现中间相小球,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熔融沥青边缘处迅速出现沟槽状结构,并迅速扩展至整个平面,形成流线型沥青炭结构。

  • 标签: 中间相 热台 偏光显微镜 煤沥青 喹啉不溶物
  • 简介:简述了沥青的组成、组分以及其组分α、β、γ树脂对浸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沥青的主要性能对其浸渍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近年来高残炭率、低粘度浸渍剂沥青的研究进展。指出浸渍剂沥青的开发要兼顾残炭率与其粘度、流动性等因素,以减少浸渍/炭化次数,降低炭/炭复合材料的成本。

  • 标签: 炭/炭复合材料 浸渍剂沥青 QI残炭率 粘度
  • 简介:为考查具有特定纳米结构燃烧催化剂在电厂粉炉中使用的效果,在火电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助燃剂适用于粉炉,有增加的发热量以及节能降耗的效果,催化作用时效持续24小时以上;但仍有添加量偏大等问题,有待后续试验完善。

  • 标签: 纳米结构 节煤 降耗 催化剂 煤粉炉
  • 简介:实现锡铁矿的资源化利用,采用高硫硫化磁化复合焙烧法对其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脱除锡铁矿中锡为目标,对锡铁矿硫化磁化复合焙烧脱锡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nS的挥发性能最好,且SnO的硫化趋势相对较大。同步实现锡的挥发脱除和铁的磁化富集,应控制焙烧条件为CO浓度介于0.014%~8.06%、焙烧温度高于793K。高硫中含硫物相硫铁矿硫、有机硫等的高温加氢裂解产物为S2、H2S、S02和FeS,其均可将SnO硫化成SnS实现锡的挥发脱除,且以硫铁矿硫分解产物S2的硫化作用居主要地位。该工艺为高硫的短流程清洁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锡铁矿 硫化磁化复合焙烧 高硫煤 脱锡
  • 简介: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范良士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成功开发出清洁燃烧的新方法。清洁利用是目前全球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该研究小组利用煤直接化学循环技术开发的研究装置,成功使释放热量的同时,捕获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99%的二氧化碳。

  • 标签: 二氧化碳 燃煤 清洁煤 技术开发 中国工程院 俄亥俄州
  • 简介:路牌涂上纳米涂料,就能在夜里发光几十小时,催化剂使用纳米技术,就能用煤替代石油生产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据报道,福建省首个纳米材料工程实验室部分成果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应用。今后,穿上

  • 标签: 乙二醇 生产线 纳米技术 石油生产 金属催化剂 世界
  • 简介:研究了高纯沥青作为粘结剂应用于高纯石墨制备过程中的混捏、辊压工艺,对高纯沥青各组分及结焦值进行了测定,考察了配料比、混捏温度、混捏时间、辊压温度、辊压次数等因素对混捏、辊压过程中物料的均匀程度、塑性及成型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混捏配料比为1:0.8、混捏温度为140℃、混捏时间为lh、辊压温度为140℃、辊压次数2~3次。结果表明,采用高纯沥青作为粘结剂应用于高纯石墨制备过程中的混捏、辊压工序,其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国内外沥青粘结剂指标的要求,不仅具有较强的粘结性能,且杂质含量极低,能够满足高纯石墨制备对原料纯度的要求。混捏及辊压工序直接关系到后续高纯石墨产品的成品率。在此条件下,所得物料混合均匀、塑性好、糊料成型效果好且产品表面光洁致密度高,为下一步等静压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 标签: 高纯煤沥青 粘结剂 混捏 辊压 高纯石墨
  • 简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帕克主校区的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用于生产以前不相容的材料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也可以降低许多类型制造的能量成本。称为冷烧结工艺(csP)的低温方法比传统方法使用明显更少的能量,并且可以在15min内将一些材料致密化超过95%的理论密度。

  • 标签: 复合材料 烧结工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传统方法 理论密度 化合物
  • 简介:以正硅酸乙酯和葡萄糖分别作Si源和C源,草酸和硼酸分别作催化剂,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SiC前驱体,并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纳米SiC。采用XRD、SEM对样品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草酸作催化剂制备的前驱体在1550℃制备的SiC是颗粒与晶须的混合体,颗粒粒径为30~50nm,晶须长度为1~3μm,晶须直径为60~100nm;用硼酸作催化剂制备的前驱体其碳热还原温度显著降低,在1400℃就能制备出SiC颗粒与晶须的混合体,颗粒粒径为20~30nm,由于B加入后的抑制作用,SiC晶须的含量明显减少。

  • 标签: 碳化硅 草酸 硼酸 晶须
  • 简介:探讨了以无机物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锑氧化锡(ATO)粉体材料时,沉淀后处理对粉体性能的影响。研究采用3种方式对沉淀进行洗涤:(a)沉淀在饼状下直接水洗;(b)沉淀在分散状态下水洗;(c)沉淀在(b)洗涤后再醇洗等。粉体的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采用(c)洗涤的分散性最好。在沉淀中添加了几种表面活性剂以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粉体。TEM结果表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得的粉体为单分散性状态,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油酸钠不能使粉体良好分散。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粉体的晶粒尺寸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应高于310℃,Sb取代Sn的掺杂才可能进行。

  • 标签: 氧化锡 洗涤 煅烧 表面活性剂
  • 简介:以XBiFeO3为基体,掺入不同含量的LaG素,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1-xLaxFeO3纳米颗粒,用失重分析初步确定了粉体适宜的烧结温度范围,用XRD测试手段分析了含La量不同的样品在烧结过程中的相变化以及结构变化,用SEM和TEM观察了粉体的形貌特征和尺寸特征,用SQUID对粉体进行了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500℃、烧结时间2h、La掺杂量为0.10-0.20时,可得到纯相产物且结晶性好;当La量为0.20时,纳米粉的磁性较好。

  • 标签: 铁酸铋 纳米颗粒 磁性能
  • 简介:研究了白水泥和碳酸钾作为激发剂对加有机硅的磷石膏制品的强度、吸水率、软化系数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量1.0%,2h时磷石膏吸水率为0.75%,48h时其吸水率达到13.84%;当0.15%的白水泥、0.15%的碳酸钾与1.0%的有机硅油复合时,磷石膏72h吸水率明显降低为11.11%,软化系数提高到0.6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发现,激发剂和有机硅复的磷石膏水化产物较单有机硅的结晶程度高且排列更为紧密。

  • 标签: 激发剂 磷石膏 有机硅 吸水率
  • 简介:拜耳材料科技于近日在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庆祝年产5,000吨玻璃纤维增强型聚碳酸酯生产线投入运营。这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首套同类生产设施。

  • 标签: 聚碳酸酯 玻璃纤维 拜耳 运营 混料 亚洲
  • 简介:在低温水热条件下,以柠檬酸为反应溶剂,制备了不同铯含量的CsxWO3(x=0.1、0.2、0.3)粉体,并以聚乙烯醇(PVA)作为成膜剂,在玻璃表面用辊涂法制备了CsxWO3薄膜,重点研究了不同铯含量的CsxWO3薄膜的近红外遮蔽性能和隔热性能。结果表明,CsxWO3薄膜的近红外遮蔽性能和隔热效果随着CsxWO3中铯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Cs0.3WO3薄膜的近红外遮蔽性能最好,隔热性能最佳,与空白玻璃相比,隔热温差可达到13.5℃。

  • 标签: CsxWO3 水热法近红外遮蔽 隔热性能
  • 简介:以KF、SbCl3和SnCl2为原料配制乙醇溶胶,通过在Ti基底上涂胶、干燥、预热处理和煅烧等工艺制备出了F—Sb-SnO2/Ti复合电极。以F—Sb—SnO2/Wi复合电极为阳极,镍片为阴极,施加恒电压观测甲基橙电解液的脱色变化,在正交设计试验基础上,考察溶胶涂层数、煅烧温度、掺杂F离子的浓度等因素对甲基橙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电解参数电压3V,甲基橙浓度50mg/L,添加荆h(Ⅲ)浓度110mg/L,溶液pH=l,优化的溶胶涂层数9,煅烧温度为773K,溶胶中维持Sn/Sb摩尔比9/1时,优化的KF掺杂摩尔比为0.5时,电解75min,甲基橙的降解率达93%。

  • 标签: 复合电极 二氧化锡 电解催化 甲基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