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实现了38CrMoAl钢的表面纳米化,并对表面纳米化后的样品进行了490℃离子氮碳共。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透射电镜、显微硬度仪等分析和测试手段,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观察分析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SMAT处理的样品实现了低温离子氮碳共,层中渗入较多的氮、碳原子,并析出大量细小的高硬度化合物,获得了较好的硬度分布。

  • 标签: 表面机械研磨(SMAT) 38CRMOAL钢 离子氮碳共渗
  • 简介:以中间相沥青浸渍整体碳毡发泡技术制备的一种新型多孔C/C泡沫复合材料为预制体,通过液相硅浸(LSI)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预制体不同孔隙率对si浸及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采用发泡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C/C预制体的致密化处理。预制体孔隙率为65.41%时液相硅浸处理后所得复合材料性能最好,密度为2.64g/cm3,弯曲强度为137MPa,弹性模量为150GPa。纤维未作表面抗硅化涂层处理以及复合材料中存在闭是C/SiC复合材料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

  • 标签: C泡沫 液相硅浸渗 C/SIC 孔隙率
  • 简介: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结构可调、水热稳定性好和独特的吸附性能,在烟草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总结了介材料的分类、合成以及在卷烟中选择性吸附特定物质的应用及相应的吸附机理,展望了介材料目前在卷烟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 标签: 介孔材料 卷烟 选择性吸附
  • 简介:无压浸法是一类先进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总结了无压浸方法制备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无压浸工艺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工艺的可能机理,并指出了该工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 标签: 无压浸渗 金属基复合材料 浸渗机理
  • 简介:以硫酸和草酸溶液为电解液,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出高度长程有序的纳米氧化铝(AAO)模板,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微观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观察和表征。通过研究不同的氧化电压和电解液浓度对AAO模板纳米形貌(孔径、间距、面密度和长程有序性)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氧化电压和电解液浓度。

  • 标签: AAO模板 二次阳极氧化 纳米孔 氧化电压
  • 简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材料摩擦学研究组在有序介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研究人员以具有立方介结构的二氧化硅(KIT_6)为模板,利用纳米浸渍技术制备出了高度有序的具有三维立方结构的介碳(CMK一8),并首次将这种立方介碳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所得CMK一8碳材料在2MKOH电解液中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值(176F/g);经硝酸处理后,其电容值可进一步提高~U247F/g,经2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仍可达185F/g,表明该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有序介孔材料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级电容器 立方结构 材料制备
  • 简介:据报道,继京东方液晶面板6线在合肥实现量产后,目前合肥液晶面板8.5线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准,该项目计划在2012年底实现量产。

  • 标签: 液晶面板 合肥 国家发改委 项目计划 京东方
  • 简介:近日,中科晶电忻州半导体产业基地砷化镓项目正式开业运营。忻州中科晶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布局的砷化镓晶体及晶片制造加工项目投资2.5亿元,以研发、生产、销售砷化镓衬底材料为主,建设有2英寸、3英寸、4英寸、6英寸砷化镓衬底材料大规模生产线,规划年产砷化镓单晶片折合4英寸200万片。

  • 标签: 半导体芯片 忻州 砷化镓晶体 中国 山西 衬底材料
  • 简介:巴基斯坦研究者报导,土壤中添加纳米颗粒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保留率和养分的释放特性。合成的肥料一直以来很受欢迎。自从1960年开始,世界范围内氮基肥料的使用增加了9倍,然而磷基复合肥的使用只增加了3倍。

  • 标签: 纳米复合材料 肥料 沸石 巴基斯坦 释放特性 纳米颗粒
  • 简介:<正>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电池,除成本占据全车七成外,还存在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和因进水引发爆炸等缺陷。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李宝胜博士和来自美国的合作伙伴龚伟成创建的极科公司,研发出新一电动汽车电池,其最大特点是全新的液态冷却系统,功能是防止电池

  • 标签: 汽车电池 电动汽车 新加坡国立大学 充电时间 宝胜 冷却系统
  • 简介:通过锻烧法除去结构导向剂制备笼型有序介二氧化硅,采用SEM、TEM/HRTEM等表征手段对各种材料进行了表征,说明水热晶化温度对材料的介观形貌影响起决定性作用,而水热晶化温度在150℃时所得介材料Si-150结构规则排列的笼型介孔道是一种理想的纳米反应环境。用透射电镜的表征手段证明了该种材料为三维笼型结构。

  • 标签: 介孔二氧化硅 Si-150 表面功能 氨基酸
  • 简介:据报道,继2009年10月启动的广州LGD8.5液晶面板线后,广东第二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线落定。11月17日,总投资达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542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运作主体为新成立的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TCL集团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各占50%股份。项目将于2010年1月动工,2011年底试产,预计年产液晶电视模组1400万块。

  • 标签: 液晶面板 深圳市 生产线 液晶显示器件 薄膜晶体管 TCL集团
  • 简介:相比传统的金属材料和其他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质量轻、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的特点,可比传统铝合金结构减重30%,对武器装备性能提升贡献巨大,被广泛用于制造航空器机体及发动机、导弹外壳等。美国F-22、F-35战斗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比例分别达到24%和36%,以A350、波音787为代表的新型大型民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比例分别达到24%和36%。

  • 标签: 碳纤维复合材料 第三代 武器装备性能 铝合金结构 用量比例 金属材料
  • 简介:材料是一种比表面积高、孔道规则有序、孔径尺寸在2~50nm之间的新型纳米材料,介薄膜材料作用于石材后没有裂缝的产生,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重点介绍了介氧化硅涂层材料和介硅钛复合涂层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展望了这两种介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介孔材料 石质文物保护 介孔氧化硅涂层 介孔硅钛复合涂层
  • 简介:以正硅酸乙脂(TEOS)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添加聚乙二醇(PE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合成了A1MCM-41纳米硅铝介分子筛,运用XRD、N2吸脱附、TEM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7DPEG和PVP均能显著改善A1M—CM-41纳米硅铝介分子筛的分散性,但是PVP的分散效果明显好于PEG,这是因为,PVP链上吡咯基中电负性的氧原子与分子筛颗粒表面的羟基形成氢键,更易吸附在颗粒的表面,提高颗粒的分散性。

  • 标签: 纳米 AlMCM-41 介孔分子筛
  • 简介:利用表面活性剂F127为模板,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介磷酸铈材料。利用XRD、TEM和氮气吸附脱附对合成的介磷酸铈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在丙烷氧化脱氢生成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完好的独居石矿型,比表面较高(152.5m^2/g),典型的介结构,介大小分布在4.6nm左右。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实验中,表现了很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转化率。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水热合成 介孔 磷酸铈 氧化脱氢
  • 简介:据媒体报道,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杜丽经过反复试验,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的介硅材料。在此基础上,她设想可以利用一种空心球状的介材料来储存药物,然后在空心球的孔道上增加智能纳米阀门,通过控制阀门的关闭和打开,用来实现对药物的储存与智能释放。

  • 标签: 介孔材料 硅材料 形貌 制备 华南 控制阀门
  • 简介:以廉价的工业级高模数比硅酸钠(Na2O·3.3SiO2)为硅源,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为模板剂,通过添加有机胺进行二次水热后处理,制备了掺杂V的介硅基分子筛。采用了XRD、SEM和低温液氮吸附脱附分析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有机胺溶液和后处理温度下,样品的扩孔效果差异显著,其中,以三乙胺(TEA)和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DMDA)在高温水热处理下的扩孔效果最优。TEA的加入能调变V-MCM-41分子筛的孔径从3.94nm扩孔到9.30nm,增加2.36倍,而DMDA的加入能将孔径从3.94nm扩孔到6.62nm,增加68%。

  • 标签: 介孔分子筛 V-MCM-41 模板剂 孔径调变
  • 简介: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棒状SBA-15,通过液相浸渍法合成负载钴SBA-15介分子筛,以负载钴SBA-15介分子筛为催化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碳纳米管。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Nz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负载钴SBA15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528.6m2/g,平均孔径为3.14nm;且合成的碳纳米管质量好,表面未发现无定形碳粒子。

  • 标签: 介孔分子筛 碳纳米管 纳米材料 水热
  • 简介:据悉,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孙克宁教授科研团队完成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集成研发”项目,近日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的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独立开发的“流延共烧结技术”,实现了我国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大面积电池基片制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

  • 标签: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烧结技术 第四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 科研团队 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