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海水观赏鱼的刺激隐虫病又称白点病,对水产养殖和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危害很大。本文就刺激隐虫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点;生活史;感染的典型症状以及刺激隐虫病的治疗进行了描述。并对铜离子治疗海洋水观赏鱼白点病及剂量控制;淡水浴或低盐度溶液疗海水观赏鱼白点病;刺激隐虫不同株的研究和刺激隐虫的繁殖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引发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原因及机理以及水族箱中新进鱼和老鱼同时发生白点病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刺激隐核虫 白点病 海水观赏鱼 分类 生活史 症状
  • 简介: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不同浓度Cr6+(0.122、0.670、1.219、3.657、10.971和32.913mg/L)水体染毒鲤鱼种40d,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铬浓度的提高,其嗜多染红细胞微率相应提高.鲤暴露于Cr6+3.66~32.91mg/L时,铬处理鱼微细胞率较对照组鱼有明显差异.鱼肌肉、鳃、肝和肾组织内的Cr6+残留量同其微率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微核试验 诱变效应 重金属污染
  • 简介:“基因转殖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生物技术,可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生物改良上,而萤光基因鱼就是运用“基因工程”及“基园转殖”两项生物科技所完成的新鱼种.简单的说,就是把段组台完整的外来基因片断经显微注射方式迫使它进入胚胎的细胞或细胞质内,好让此外来基因片断能在鱼胚胎中继续复制,进而表现出该段外来基因的特性,外来基因可以来自同种的鱼或不同的物种,甚至可以经过基因工程组合过的DNA片断。显微注射法是将DNA液填注到一根毛细管玻璃管内,而该管的前端有个又尖细又快利的开口,所以,毛细玻璃管可以如细针般地插入鱼卵的动物极或胚胎细胞。

  • 标签: 基因转殖技术 生物技术 生物改良 萤光基因鱼 显微注射法 “TK-1夜明珠”
  • 简介:硬头鳟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三种红血细胞类型,圆形的幼体(L,在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椭圆形的成体(A,在椭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和近椭圆形的未成熟的成体(ImA,在近椭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L从胚胎早期发生(眼点期前后)至卵黄吸收完毕后(受精后65日,孵出后33日)消失,其间直径逐渐减少,减幅达29.7%。A从胚胎孵出时开始出现,至卵黄吸收完毕后,A基本取代其它类型,其间长短径持续发生变化。长径逐渐增加,短径逐渐减少,这种变化直至受精后99日才稳定下来,此时A长径增幅为43.1%,短径减幅为22.3%,长短径比率由1.11增至2.04。ImA在胚胎孵出时开始出现,但比例很少,尺寸变化不大,在卵黄吸收完毕稍后(受精后74日,孵出后42日,)可忽略大计(基本上转变为A)。在胚胎孵出前,红血细胞全为L;在卵黄吸收期间,L,A和ImA3种混合存在,大小及形状发生急剧变化,类型迅速发生转换,最终全为A所取代,这种变化和Ichiro(1974)所描述的虹鳟红血细胞的变化基本一致。在卵黄吸收完毕后(受精后74日),A尺度相对稳定。Wright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着色深,形状清晰,便于测量。所以,硬头鳟(虹鳟)早期发育中,这一阶段用红血细胞测量鉴别其倍性的合适取样时期。

  • 标签: 硬头鳟 核长径 核短径 核转换 红血细胞核 早期发育
  • 简介:鲩鱼绦虫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鱼病,在两广分布较广,感染率高。特别是对一些小规。格(1—2寸)的鲩鱼种,在越冬期间危害更大,死亡率高达80-90%.多年来,我们对防治鲩鱼绦虫病,采取过不少措施,但都不能彻底解决。1974年7月,我场三口鱼塘,20多万鲩鱼种感染了绦虫病,当时用槟榔粉、南瓜子,敌百虫等拌玉糠投喂治疗,

  • 标签: 绦虫病 治疗 鱼种 鱼病 鱼塘 敌百虫
  • 简介:尚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认真贯彻中央[2004]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渔民增产增收这一重要课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充分发挥渔业科技推广职能,加强技术服务工作,努力开创我市水产养殖业质量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市实现渔业养殖总面积60000亩;水产品产量5300吨;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34000亩;"名特优新"养殖面积23000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10000亩;渔业总产值5500万元,占全市农民多种经营总收入的5.1%,比2003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 标签: 渔业科技推广 水产养殖业 尚志市 养殖品种结构 水产品质量安全 技术服务
  • 简介:由广西水产研究所负责承建的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经过近三年的筹建,于2006年1月通过了农业部、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首次授权认可和计量认证现场评审,具备了渔业产品、渔业环境、饲料等四大类131个项目参数的法定检验能力。

  • 标签: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渔业环境 计量认证 农业部 专家评审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