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我国的养猪事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品种、饲养工艺设备、饲养管理技术以及疫病防制手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规模集约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头数,还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国外猪种的引入,国内各种猪场种猪之间的频繁调动与交流,猪病越来越复杂,大部分猪病由原来的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

  • 标签: 规模化猪场 疫病防制 综合防制措施 饲养管理技术 集约化程度 工艺设备
  • 简介: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投附着基开始到稚参附着后40天左右,经常出现稚参大量解体死亡现象,其中尤以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稚参变态初期即投附着基后的5~20天内发病情况最多,俗称“板”、“滑板”、“脱板”,死亡率常达50%以上,个别严重的池在数日内死产率可近100%。此病暴发快、传染性强、流行广,是稚参培育前期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我们存多年的育苗科研与生产中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找出了导致稚参板的主要原闲.初步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 标签: 稚参培育 滑板 防治 原因 育苗过程 附着基
  • 简介:集约、规模养猪在我国已经兴起,养猪区域、产业化生产日益明显,并不断涌现出现代的养猪企业。由于集约、规模养殖规模大、密度高,这就为猪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密集饲养猪只接触密切,一旦有疾病传人,就可能在猪群中很快传播。故应建立疫病的防制系统,即采取各种措施,如脱污、隔离、消毒、净化、免疫接种等手段,从环境、卫生、设备、营养、管理免疫等方面把病原体排除于猪场之外,同时还要防范存在于健康猪体内的条件性致病病原体于环境因素改变对猪群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 标签: 规模化猪场 免疫措施 传染病 规模化养猪 传染性疾病 环境因素
  • 简介:随着养猪生产方式的改变,家庭散养正逐步过渡为规模养殖。母猪子宫内膜炎是繁殖障碍中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对规模猪场影响很大,该病常带来配种受胎率不高、死胎多、产后母猪食欲不振、少奶,乳猪发生黄白痢等诸多疾病,如果发展成顽固性子宫炎后,则会增加生产母猪淘汰率,根据对2个猪场调查发现因子宫内膜炎原因占淘汰生产母猪比例达55%~60%。

  • 标签: 子宫内膜炎 规模化猪场 产后母猪 防治 生产母猪 规模化养殖
  • 简介:猪气喘病(猪支原体肺炎MPS,猪地方性肺炎EPS)是猪的一种直接接触、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hyopneumoniae,Mhp),主要通过鼻腔接触和空气传播,在猪群密集、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有利于本病的传播。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特征性的病变:肺的尖叶、心叶、膈叶的尖端及中间叶呈现肉样或肝样病变。本病以慢性病例多见。

  • 标签: 猪气喘病 规模化种猪场 净化措施 猪支原体肺炎 防制 呼吸道传染病
  • 简介:1.加强越冬前的饲养培育越冬的鱼种和亲鱼要强化秋季培育,以增强鱼类体质。2.清整越冬池排干池水,挖除池底过厚的淤泥;对越冬池进行消毒,如不能排干池水或不能消毒,则应当在池中多次拉网,清除野杂鱼。

  • 标签: 安全越冬 鱼类 越冬池 越冬前 野杂鱼 培育
  • 简介:在冬季,除大型水库、江河、较深的湖泊很少发生越冬死鱼外,一些中小型水域和池塘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死鱼现象。据统计历年来鱼类越冬死亡率高达20%以上。因此,鱼类安全越冬,是水产养殖业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要使鱼类安全越冬,必须掌握以下技术措施

  • 标签: 安全越冬措施 养殖鱼类 越冬死亡率 水产养殖业 大型水库 死鱼
  • 简介:母猪流产是指胎儿在母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受到破坏,而使怀孕中断,母体产出不足月胎儿或死胎的现象,造成母猪流产的原因多种多样,2005年,笔者对当地的21个瘦肉型猪场进行调查,根据引起的原因不同进行分类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流产原因 母猪流产 防治 生理过程 瘦肉型 母体
  • 简介:培育池塘水质是一个复杂又细致的过程,农谚有“看水养鱼”,“调好一塘水,才能养好一塘鱼”,总结了调节水质的重要性。特别是精氧池塘,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饲料投喂量的增多,在夏季高温季节,水质管理尤其重要。加强高温季节水质的科学管理,是提高池塘溶氧,促进鱼体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疫……

  • 标签: 高温季节 水质管理 池塘养鱼 增氧机 药物控制
  • 简介:近年来,我们应邀走访了郑州郊区、中牟县、洛阳吉利区、焦作武陟、新乡原阳等沿黄鲤鱼高产区,发现高产池塘水质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池水过肥偏老,透明度偏低,一般不超过20cm,有的甚至不到10cm,池水严重富营养,氨氮含量超标,水中鱼类不易消化的微囊藻等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导致鱼类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发病率上升,死亡率高。下面就引起池水恶化的原因及调控防病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广大渔农朋友参考。1引起高产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1.1池塘严重老化。大多池塘都属于使用8~15年的老池塘。池底淤泥较深,达0.5m以上,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腐屑,生产旺季水温较高,这些腐屑的氧化分解物溶入水中,极易引起池

  • 标签: 高产鱼池 水质恶化 鱼病防治
  • 简介:冬春季节由于受到北方强降温天气影响,对御寒能力差的鱼类的生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会引起冻伤甚至死亡。传统养殖品种中的鲮鱼是最怕冷的鱼类之一,引进品种罗非鱼、淡水白鲳、麦鲮、埃及塘虱等鱼类都是从热带、亚热带引进的品种,它们的御寒能力都较差,必须采取防寒措施,才能安全越过低温阴雨期,

  • 标签: 防寒防冻措施 水产养殖 御寒能力 养殖品种 降温天气 冬春季节
  • 简介:当前养猪生产中,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付伤寒等主要传染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出生后6~20日龄仔猪腹泻症的控制就极为重要。尤其春秋季节,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后半夜气温较低,加上饲养员经验不足,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善。或没有保温设备.仔猪直接卧在水泥地面上.断奶仔猪补饲不当。仔猪腹泻发生率可高达70%~80%以上。患猪体温不高.粪便稀薄,呈米黄色或浅色,重者如水样;早期精神正常,后期消瘦.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泽。不愿活动。常互相压挤一团.或卧在母猪身上,仔猪肛门失禁到处拉便,仔猪、母猪身上均粘有粪痂.治疗与管理改善及时可使仔猪死亡率减少,否则可使整窝仔猪死亡,损失惨重。为了提高仔猪成活率,必须首先控制仔猪腹泻症。引起仔猪腹泻症的原因很多,有病毒、细菌、毒素、寄生虫、环境污染,受寒受热等因素。虽然病因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防病措施,就可使发病率大大减少,其措施如下:

  • 标签: 仔猪腹泻症 防制措施 饲养管理 腹泻发生率 仔猪成活率 养猪生产
  • 简介:斑点叉尾鲴属鲶形目、鲴科,又称沟鲶,原产美国,它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易捕捞,肉味鲜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名贵养殖品种。根据斑点叉尾鲴聚群,易驯化,能食人工饲料等生物学特性,开发斑点叉尾鲴高密度养殖,易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池塘管理 斑点叉尾鲴 生物学特性 高密度养殖 养殖品种
  • 简介:当前,颗粒饲料高产养鱼技术正在逐步普及。如何降低饵料系数,降低单位养鱼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生产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1首先鱼类种类的优劣和放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饲料系数的高低。同一鱼类不同品种、放养密度及鱼种规格的大小都对饲料系数的高低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大规格、生产速度快的优良品种,以适中的密度放养,成为降低饲料系数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颗粒饲料 饲料系数 经济效益 养殖品种 放养密度 水质
  • 简介:仔猪腹泻是指由于仔猪生存条件(温度、湿度、饲料等)的突然改变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而导致的仔猪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理现象。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腹泻等。临床上这些病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出现,从而加重病情,若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会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仔猪腹泻 防治 原因 临床症状 病原微生物 细菌性腹泻
  • 简介: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逐渐向高密度、集约方式发展。养殖中各种病害危及到水产业的生产,影响产量和经济收入。鳃病是常见的鱼病。常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并发。发病严重的鱼类往往死亡率高达40%(草鱼达60%以上),严重影响集约、高密度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现就几年鱼类鳃病在我县内发生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 标签: 鳃病 鱼类 防治 水产养殖业 细菌性肠炎病 经济收入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规模猪场急剧增多。据统计,眉山市1998年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户数仅1021户,2005年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户数达到5395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户数达到1448户,规模猪场出栏生猪的量占到全市的34.30%。不难看出,规模猪场应对疫病防控,保持清净无疫,显得日益重要。笔者近些年对眉山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建场、定期消毒、有效免疫、科学饲养管理4个方面,现浅谈如下。

  • 标签: 规模猪场 防控措施 疫病 科学饲养管理 社会经济 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