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深入广西蚕区,调研广西蚕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广西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建成了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首的蚕业科技创新平台,育成了一系列家蚕、桑树优良品种,集成了杂交桑密植技术,组建了八桂学者等科研团队,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发挥了产业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资金与平台建设不足、科研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仍不足、蚕茧品质与生丝等级还不够高、优势蚕区与新兴蚕区在产业发展上不平衡、种养机械与资源综合开发刚起步、蚕桑产业链条短与深加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加大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与平台建设、完善蚕茧收烘与缫丝工艺的改善、加快提升省力机具与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加快推进“东丝西移”和“东绸西移”、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品牌建设步伐等方面提升广西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

  • 标签: 科技创新 蚕桑产业 广西 强省
  • 简介:本刊讯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名单,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牵头组建的“重庆柑桔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在列。这是该所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强化农业社会科技服务体系的一大平台。

  • 标签: 国家科技部 科技创业 柑桔产业 评审认定 重庆
  • 简介:可河乡地处参鱼河下游,属干热河谷地带,光照充足,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辖4个村,30个社,1348户,5979人,耕地5846亩,年平均气温20-25℃,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更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发展。近年来,经过全乡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1998年在实现桑树资源、蚕茧产量、质量“三恢复”目标的指引下。乡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全乡广大干

  • 标签: 提高质量 蚕桑生产 共育户 大蚕饲养 干热河谷 管理实施细则
  • 简介:1回顾蚕业演变史持续发展在于“”成都为蚕丝绸的故乡,养蚕历史悠久,从锦官城丝绸为立足点形成的内外贸易丝绸商、作坊、蚕市、蚕农一个链条线,曾出现多代(次)蚕丝业的兴盛与辉煌。解放后,曾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而几起几落,在徘徊中发展,1980年发展较快,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过包产到户这一飞跃发展的阶段后,作为

  • 标签: 产业化模式 成都蚕业 蚕业产业化 产业化经营 优质蚕茧 农业产业化
  • 简介: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此期间林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一些制约的因素阻碍林业的产业发展。文章简要介绍了一系列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同时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林业产业的发展。

  • 标签: 林业产业化 资源分布 管理体制 科技力量 制约因素
  • 简介:游仙蚕业在“八·五”时期进人高速增长阶段,1994年产茧6000吨,但蚕茧生产遇到市场和价格不稳定,产品结构及质量不适应市场需要等问题,以致困扰蚕桑生产的发展乃至今后的前途.1产业是发展游仙蚕业的必由之路1.1蚕业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产业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创新,是农业商品化生产取得快速和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蚕业产业是以蚕茧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产业管理,从整体利益上对茧丝绸行业进行保护,从而提高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实行蚕业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分工,让

  • 标签: 蚕业产业化 产业化管理 茧丝绸 游仙 丝绸公司 蚕桑生产
  • 简介: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传统蚕桑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否有立足之地,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关键要看经济效益。要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必须走新型的蚕桑产业之路。本文就蚕桑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发展的要求,达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 标签: 蚕桑产业化 发展模式 研究
  • 简介:简要回顾总结了东台地区茧丝绸产业经营的做法和体会,提出进一步发展茧丝绸产业的规划和措施及推动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标签: 茧丝绸 产业化 经营实践 发展规划
  • 简介:1茧丝绸产业经营的实践意义茧丝绸业是重庆的传统优势产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在90年代中期后全面陷入低谷.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10月作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10个农业产业百万工程为载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融入了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和工程经济的丰富内涵.但该产业化工程自实施以来,在经营方式上,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实行产业经营方式,影响了茧丝绸行业的经济发展和整体效益.

  • 标签: 重庆 茧丝绸生产 产业化经营 业主制模式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集约化生产
  • 简介:由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完成的“优质蚕种繁育及随时孵化创新技术产业应用”项目成果,于2014年4月获得了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本项目是由林健荣教授和叶学林高级农艺师带领的研究团队,根据广东蚕区蚕桑生产的要求与特点,对传统的蚕种繁育技术、随时孵化供种技术及随时解除滞育孵化的机理进行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创建了一套适宜南方蚕区优质蚕种繁育的技术新体系。

  • 标签: 技术产业 蚕种繁育 孵化 创新 优质 应用
  • 简介:翁源县是我省的蚕桑基地县之一,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经济转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给该县的蚕桑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全县桑园面积由1466.7hm2跌至不足166.7hm2.2000年组建的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给翁源县的茧丝产业注入勃勃生机,公司成立以来,根据本行业特点,构筑"公司+科研所+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面推进茧丝产业建设,为茧丝产业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几年来,在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翁源县蚕桑生产者协会在发展翁源县的蚕桑生产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茧丝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县桑园面积迅速恢复到近1333hm2,年产鲜茧1500吨.

  • 标签: 产业化发展 作用促进 促进茧丝
  • 简介:涪陵区蚕茧产量位居重庆市首位,是川渝两省市蚕茧主产区,也是市政府实施"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的基地.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涪陵蚕桑产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在国内、国际占据一席之地,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是关键.为此,笔者就涪陵实施蚕桑产业的对策措施谈谈看法.

  • 标签: 涪陵区 蚕桑生产 产业化发展 现状 管理体制创新 产业布局
  • 简介:高县地处四川南缘,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高县实施“产业富民、龙头带动”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农业特色产业50强县”目标,把蚕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多元发展高县蚕业,不断优化提升产业水平,实现了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蚕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县“5+1”工业支柱和“5+1”农业产业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蚕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 标签: 多元化发展 特色产业 蚕业 高县 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
  • 简介:1蚕桑产业现状东兴区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沱江中下游东岸,幅员面积1181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街道),42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5万人,耕地面积62万亩。年均温度17.6cc,年降雨量1013毫米,年均日照1223.1小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蚕桑生产的发展。

  • 标签: 蚕桑生产 产业化发展 耕地面积 产业化现状 四川盆地 农业人口
  • 简介:涪城区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区依托龙头企业,紧扣市场需求,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桑产业组织、高效、多元高质量发展。以占全区20%耕地面积的“弹丸”之地,创造了农民年均茧款收入2.2亿元、蚕丝年均总产值达3.5亿元的骄人成绩,亩桑蚕茧收入比同业高出3000元以上,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涪城区蚕桑产业园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 标签: 蚕桑产业 涪城区 质量 龙头企业 市场需求 产业转型
  • 简介:翁源县委、县政府对茧丝绸产业的定位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不断扩大蚕桑种植规模,走“企农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茧丝绸产业道路,把茧丝绸产业打造成翁源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本公司秉承“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龙头企业带动、加强企农合作建设、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的作用,致力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茧丝绸产业建设,

  • 标签: 产业模式 持续发展 蚕桑产业 农业龙头企业 茧丝绸产业 产业化建设
  • 简介:目前我国蚕桑业的科技整体水平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大较大的差距.蚕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实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偏低,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我国蚕桑业抗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就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来提高行业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提升科技兴蚕的战略地位,提高蚕桑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 标签: 科技兴蚕 产业结构 实用技术 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