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为加速仙游县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引入云南竹在仙游县试验栽培,3年试验结果表明,云南竹具有生长迅速,发笋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引种非常成功,达到了试验和示范的良好效果。由于生长快、产(笋)量高、风味佳、深受食客欢迎,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发展。

  • 标签: 云南甜竹 生长表现 风味 发笋率 产笋量
  • 简介:用ABT、IBA、NAA三种生根促进剂对茶插条基部进行处理,经试验对比得出,用0.1mg/LABT1号生根粉处理48小时,扦插成活率可达31.2%,解决了茶扦插繁殖困难的问题.

  • 标签: 甜茶 扦插 ABT生根粉.
  • 简介:粗看丹佛市樱桃溪只是一条宽不足5m的小河,很不起眼,其实它是丹佛市阿拉珀霍县内一条著名的有几百年历史穿城而过的自然生态廊道。它发源于丹佛西南山区,流经本市第二大水库(现为樱桃溪州立公园),经市中心后汇入一条较宽河流,全长约33英里(52.8km)。

  • 标签: 生态廊道 樱桃 美国 西南山区 市中心
  • 简介:<正>日本的柿,果大、核少或无核,色泽艳丽,采摘即食,脆爽口,并且脆度保持时间长,具有商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在国际市场日渐走俏。河北省科技人员,结合太行山中部地区自然条件和柿果的生产实际,在广泛进行柿品种资源调查和筛选

  • 标签: 日本甜柿 太行山 品种资源调查 中部地区 保持时间 商品价值
  • 简介: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竹(Acidosasa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枝〉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黄甜竹 引种 海拔 坡位
  • 简介:从品种选择、砧木培育、嫁接与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大樱桃繁育技术,希望对本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寒地 大樱桃 繁育
  • 简介:对吊丝单竹、云南竹、大头典竹在相同抚育措施下出笋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出笋早、数量多,平均达37.05支/丛,但出笋总重量低,平均仅25.25/丛,云南竹、大头典竹出笋迟,但云南竹的笋总产量最高,达42.2/丛,大头典竹出笋产量次之,达40.1/丛。方差分析表明,吊丝单竹与云南竹、大头典竹间存在1%极显著水平。从出笋的月规律变化上看,7月下旬和8月中旬均是3种竹子出笋高峰期,而7月中旬和8月上旬均出现出笋低谷期,8月中旬过后均出现出笋逐渐减少趋势,吊丝单竹、大头典竹9月下旬产笋仅零星出现,云南竹出笋则在9月下旬仍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后出笋逐渐停止。

  • 标签: 吊丝单竹 出笋规律 调查 分析
  • 简介:采用4种不同抚育措施开展黄竹笋用林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出笋量以处理Ⅱ效果最好,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21.0%、52.8%、75.2%,新竹成竹率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2.0%,3.3%,4.5%。新竹平均眉围处理Ⅱ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6.3%、24%、28%。新竹平均高处理Ⅱ分别比处理Ⅰ、处理Ⅲ、CK高出9%、24%、35.8%。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抚育措施处理对黄竹出笋量和新竹平均眉围均有极显著影响,对新竹成竹率没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表明:处理Ⅱ增产效果最好,处理Ⅰ次之,处理Ⅳ增产效果最差。经济效益以处理Ⅱ的纯收入最高达8.1125万元/hm2。

  • 标签: 黄甜竹 抚育措施 增产效果
  • 简介:由西南林业大学孙茂盛主持完成的云南省地方标准:马来龙竹育苗技术规程DB53/T692-2015,巨龙竹育苗技术规程DB53/T693-2015,龙竹育苗技术规程DB53/T694-2015,通过了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组织的专家评审,已获准发布,发布日期2015-04-22,实施日期2015-07-22。

  • 标签: 马来甜龙竹 巨龙竹 地方标准 技术规程 专家评审 南省
  • 简介:根据笋用丛生竹引种要求,选择生长指标和抗性指标,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了6种丛生竹在浙江温州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黄麻竹的生态适应性最好,其次是勃氏龙竹,中等适应性的竹种为白绿竹、马来龙竹、青麻11号,沙罗单竹则较不适应。

  • 标签: 引种 丛生竹 生态适应性 评价 集对分析法 浙江温州
  • 简介:首次研究了低温锻炼对杨(Populussuaveotlens)幼苗抗冻性的效应,并对低温锻炼中的G6PDHase,ATPase及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另外,在低温锻炼前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对杨幼苗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低温锻炼可明显提高杨幼苗的抗冻性,但整个低温锻炼过程必须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10℃的温度下锻炼6天,虽对杨幼苗抗冻性的提高效应不明显,但它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为第二阶段的-20℃锻炼的进行及抗冻性的完全发育提供基础.伴随着幼苗枝条中蛋白质含量及G6PDHase和ATPase活性提高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幼苗的抗冻性;脱锻炼2天后,幼苗抗冻性下降到未锻炼水平,而枝条中蛋白质含量及G6PDHase和ATPase活性虽有下降但略高于未锻炼.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预处理则明显降低了幼苗抗冻性和蛋白质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现,低温锻炼中的G6PDHase和ATPase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幼苗抗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

  • 标签: 甜杨 低温锻炼 抗冻性 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