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采用2011年landsat遥感数据,对三亚市绿地系统进行分类总结,结果表明三亚的城市70%以上的绿地为附属绿地,以景观功能为主,其防护功能低下,而防护型绿地严重偏少,只占1.98%,不能完整的发挥森林在防御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根据现有的绿地基础,进行种类和群落结构调整,对三亚城区绿地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形成景观和防护功能为主的绿地,有效保护三亚市的绿地系统。

  • 标签: 三亚城区 防台风防护绿地 绿地规划
  • 简介: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杭州历年行道树受台风影响现状及行道树倒伏现象,提出了基于台风灾害的行道树树种选择原则并推荐适宜树种,探讨了因地制宜、增加间植方式、丰富配置结构3类配置形式;建议采取优化立地环境、强化行道树抗风能力、加强台风灾前预防与灾后救治3方面措施应对台风灾害。

  • 标签: 树种选择 行道树 应对措施 台风 杭州
  • 简介: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中心风力达到60m/s,是1973年以来登陆海南的最强台风。此次台风对区域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导致树木倒伏、折干和折枝,严重制约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持续发展。影响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抗台风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树种选择、森林结构、栽植方式、管理水平和树木健康状况等。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台风"威马逊"干扰后调査结果表明:树种选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抗台风能力最直接的因素,是决定沿海地区防护林、城市绿化和新农村森林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环节。该研究将为海南沿海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灾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 标签: 台风“威马逊” 森林生态系统 影响
  • 简介:科学家曾发现,100米宽的成林红树林,能把10级台风引起的滔天海浪轻而易举地化解掉。

  • 标签: 红树林 台风 科学家
  • 简介:广东省湛江市是个台风频发的滨海城市,三岭山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的肺,乔木树种的选择对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该文依据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登录湛江时森林公园内111种乔木树种抗风性的调查,分析其受损原因及提出相关对策,对以后华南地区沿海城市的乔木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三岭山 乔木树种 抗台风性
  • 简介:通过对海南三亚城市防台风试验示范林的10个参试热带树种从地径、树高和冠幅三个生长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各个树种的生长状况,综合比较其生长速度后,列出这10个树种的生长排序,并对各树种的早期生长特性及适宜种植模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格木、非洲楝、孔雀豆等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可以作为城市防台风林群落构建的中上层乔木或者早期先锋树种,而生长慢的长叶马府油、小叶杜英等则可以作为中下层和后期演替树种或防风林带前沿树种,研究结果可为三亚市防台风防护林建设和城市景观森林群落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防台风防护林 热带树种 早期生长 滨海城市 三亚
  • 简介:近年来,众多桉树学家对桉树的耐寒性进行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桉树抗风性的研究则进展甚微。实际上,避免或减轻台风对桉树的危害已成为福建省沿海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提出了采用大容器育苗、深挖穴、适当深植、双植、下足基肥、科学追肥、林缘木修枝、选择合适林地、考虑种植行向、适当稀植、馒头状培土、机械加固、控制生长、选择抗风品种、保留植被等15条主要技术措施,并阐述了灾后的补救措施,旨在为降低台风造成的危害提供借鉴。

  • 标签: 桉树造林 台风危害 技术措施 福建沿海地区
  • 简介:以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为主,对近65年来登陆福建省的台风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台风更经常地从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登陆;②登台入闽型是福建省台风最主要的登陆路径;③在4种台风登陆类型中,北部登陆型台风平均中心风力及最大风速均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④厦门、泉州、福鼎、福清、福州、蕉城、莆田、漳浦、诏安是福建省受台风危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⑤台风对林业的影响主要有导致林木折断倒伏,林内枯枝落叶增多,台风期间容易导致山洪、泥石流和大面积塌方等地质灾害,对台风的防范对策主要是建设与巩固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形成有效的防御屏障。

  • 标签: 台风 发生规律 登陆路径 频数 防范对策 福建省
  • 简介: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红外卫星云图等对2015年15号台风“天鹅”和2016年10号台风“狮子山”给双鸭山市带来的影响,从路径、环境场、水汽通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鹅”暴雨是受台风内部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产生的;“狮子山”暴雨不是由台风本身产生的,而是由台风外围和入海低涡共同影响产生的.

  • 标签: 台风 暴雨 环境场 水汽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