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为解决北票地区红辣椒栽培密度不合理的现状,以红辣椒新品种园艺5号为试材,每667m^2分别采用3700株、4400株、5500株、6300株及7400株5个种植密度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为3150穴/667m^2及每穴2株时的园艺5号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折合鲜椒产量最高达3005.1kg/667m^2,与其余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是该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

  • 标签: 辣椒 密度 产量 北票
  • 简介:针对3个不同类型的辣椒品种开展了剪枝再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苏椒958不适宜剪枝再生栽培;镇研早翠和镇研20号剪枝再生后病毒病发生率较低,产量比秋茬栽培增产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并均高于春茬栽培,始收期提早6d,适宜剪枝再生栽培,且镇研20号的果实性状变化不大.

  • 标签: 辣椒 剪枝再生 植株生长 产量
  • 简介:为筛选出防治辣椒疫病的高效低毒新药剂,以遵辣6号为供试品种,选择68.75%银法利、58%甲霜灵猛锌、69%烯酰吗啉·锰锌、72%霜霉疫净及70%安泰生5种药剂进行防效试验,并对施药后辣椒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8.75%银法利、58%甲霜灵锰锌、69%烯酰吗啉·锰锌、72%霜霉疫净及70%安泰生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12%、73.2%、59.84%、40.05%和19.88%,用药后辣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8.39%、15.33%、13.8%、8.05%和6.51%.这5种药剂的综合表现依次为68.75%银法利>58%甲霜灵锰锌>69%烯酰吗啉·锰锌>72%霜霉疫净>70%安泰生.

  • 标签: 辣椒 疫病 药剂 防治效果 农艺性状 产量
  • 简介: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品种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现实意义。从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的抗性机制、遗传规律、QTL分析、定位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辣椒 黄瓜花叶病毒 抗性机制 遗传规律 QTL
  • 简介: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tenyl-Transferasas,IPT),也称作细胞分裂素合成酶,是植物中细胞分裂素合成的限速酶。JPT在转基因植株中超表达后,会使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从而延缓叶片衰老。但过高对植物的生长和育性都是有害的。如果将衰老特异性启动子(PSAG)与J刀基因融合,在它的驱动下表达,只有在叶片衰老时才表达合成分裂素。既能延缓衰老又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以pCAMBIAl301-PMI表达载体为基础载体,用衰老特异性启动子驱动目的基因IPT.用辣椒Flamingobill外植体作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辣椒。并利用甘露糖筛选体系对辣椒转化体进行筛选.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和抗衰老检测。结果表明,共获得82株抗性植株,PCR检测的阳性率约为50%。而在对T1代的PCR检测表明该基因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这些经转化的植株具有叶片衰老延缓及植株生命周期延长等现象.花的衰老也有所延缓。T1的株高和侧芽萌发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辣椒 IPT基因 衰老特异性启动子 甘露糖 遗传转化
  • 简介:辣椒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其产量及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生物技术使辣椒育种由传统育种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发展。通过对分子标记在辣椒遗传图谱构建及其重要性状QTL定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详尽的概述,旨在为辣椒高产、高抗和优质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辣椒 分子辅助育种 遗传图谱 QTL定位
  • 简介:以线椒作对照,探讨了川农泡椒1号的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川农泡椒1号单果干质量低于线椒.但是单果鲜质量及单株坐果数均高于线椒。采用叶绿素仪SPAD-502和Li-COR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测定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川农泡椒1号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线椒,但是净光合速率以及对光照和CO2的利用效率都低于线椒。川农泡椒1号和线椒的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是0.046和0.051。羧化效率分别是0.027和0.056。但是,在1000μmol/m^2/s以下的非强光条件下,川农泡椒1号的净光合速率与线椒差别不大;这可能是川农泡椒1号单位面积产量高于或持平于线椒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泡椒 光合特性 产量 叶绿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