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回填是再造梗丝工艺的关键质量指标,目前的测定方法费时费力。为了建立简单、快捷的再造梗丝回填测定方法,本文考察了再造梗丝回填与其外观色差(基于空白梗丝)、白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线性关系成立,相关系数大于0.99,回填越大,外观白度越小,再造梗丝与空白梗丝之间的色差越大。建立的工作模型准确度、精密度满足检测需求。

  • 标签: 再造梗丝 回填率 色差法 白度
  • 简介:Tenax^RTA管富集采样,TurboMatrix热脱附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厂家生产的烟用醋酸纤维素丝束(醋纤丝束)成品的VOCs、丝束成品包装材料的VOCs、丝束生产车间环境空气以及丝束生产原料进行了化学组成和成分研究,共检出丙酮、乙酸、苯系物、烷烃等多种物质;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方法,对正常丝束VOCs中的主要物质进行了定量测定。为生产厂家评判正常丝束气味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甄别异味丝束及其来源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气味物质(VOCs)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 毛细管气相色谱 醋纤丝束 卷烟
  • 简介:为分析烟支含水对烤烟烟气成分的影响,通过不同相对湿度平衡烟支得到不同含水的试验样品,对卷烟样品主流烟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支含水对烟碱、甲醛、苯酚、挥发酸、丙二醇、丙三醇、柠檬烯、新植二烯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烤烟 含水率 烟气成分
  • 简介:通过对非牛顿高粘度二醋酸纤维素浆液过滤的研究,建立了等效过滤模型,实现了浆液的精细过滤,反映过滤质量的丝束断头降到了0.39次/t产品以下;通过对浆液喷丝的系统研究,成功研发出高温闪蒸高密度醋纤喷丝技术,解决了喷丝粘连问题,有效改善了单丝截面的异形度,滤棒吸阻稳定性提高了12.5%;自主研发的YH02型卷曲机,在传动结构等方面比进口的CP-8卷曲机有了较大改进,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丝束卷曲能稳定性提高了39%.

  • 标签: 二醋酸纤维素 丝束 浆液 过滤 喷丝 卷曲机
  • 简介:本文介绍了通过3年多系统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应用情况.经大量试验研究,开发了楔状二次导流槽喷丝孔结构的Ф54/350H喷丝帽,替代原来从美国引进的一次导流结构的Ф54/250H的喷丝帽;创造了低WOFA运行的恒流量恒压差浆液过滤模式及醋纤丝束高温闪蒸纺丝工艺,使新工艺条件下的纺丝断头从0.65下降到0.35;研发了8.0cc高黏度计量泵和YH02型卷曲机,使产出丝束加工成同规格滤棒吸阻的SD从8.46下降到7.70;在行业内创造性地应用和建立了PCS7及丝束管控一体化系统,提高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自动化水平.成果应用后,增强了国内烟用丝束的综合竞争力,使丝束生产能力提高20.7%,低旦丝束生产能力提高3.92倍,为卷烟企业降焦减害提供了更多的丝束选择范围.

  • 标签: 醋纤丝束 喷丝帽 浆液过滤 纺丝 计量泵 卷曲机
  • 简介:采用烟碱转化早期诱导方法,对白肋烟达所26及其自交后代不同烟株的烟碱转化进行了分析测定,以确定烟碱转化株鉴别标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烟碱转化低于2.5%的烟株自交后代株系稳定,株间烟碱转化变异小,且均低于2.5%,表明母代烟株为非转化株;烟碱转化介于2.5%和3%的3个烟株自交后代均表现株间烟碱转化性状的分离,变异幅度分别为0.439%-10.331%、0.466%-21.834%和0.394%-3.757%,表明母代烟株为转化株。烟碱转化大于3%的烟株自交后代烟碱转化株间变异性大,烟碱转化性状分离严重;烟碱转化大于50%的2个烟株自交后代烟碱转化也都较高,是高转化株的表现。因此,烟碱转化大于2.5%是确定转化株的可靠标准。

  • 标签: 白肋烟 烟碱 降烟碱 烟碱转化率 鉴别标准
  • 简介:采用烟碱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别方法,对白肋烟达白系列杂交种及亲本材料不同烟株的烟碱转化进行了分析测定,并配置了改良杂交种。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生物碱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达白1号和达白2号烟碱转化问题相对较小,但群体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转化株,总转化株比例分别为10.9%和23.7%,其中多为低转化株。达白3号问题比较突出,所测烟株全部为转化株,且转化程度较高,多为高转化株,平均烟碱转化达到38.3%。达白1号的2个亲本MSKY14和达所26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转化株,对达白1号群体中转化株的产生均有贡献。达白2号的母本MSVA509多为非转化株,父本达所26对烟碱转化的贡献较大。达白3号父本达所27总转化株比例和高转化株比例都接近100%,是造成达白3号杂交种高烟碱转化株比例的主导因素。严格选择非转化株配置改良杂交种,群体中烟碱转化显著降低。

  • 标签: 白肋烟 杂交种 亲本 烟碱 降烟碱 生物碱
  • 简介:对8种葡萄糖苷配糖体化合物在红塔集团某牌号卷烟主流烟气中的转移进行了测定。通过收集主流烟气中的粒相物,并用二氯甲烷萃取粒相物中的配糖体,然后进行GC-MS分析,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测定各配糖体的含量,进一步计算配糖体的转移。结果表明:①用所建立的测定方法测定的8种配糖体回收率在81.31%-89.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14%,线性相关系数(r)大于0.9995;②8种葡萄糖苷配糖体化合物向主流烟气粒相物中的转移为0.43%-2.37%。

  • 标签: 葡萄糖苷 配糖体 卷烟 主流烟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为探究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各阶段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贡献,通过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与评吸质量间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探索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间的关系。通过对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建立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评价模型,再根据烘烤各阶段关键点测定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分析各阶段对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贡献。结果表明:整体的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变片、凋萎和变筋阶段对常规化学成分的贡献相对较大,分别为0.56、0.21和0.15,而干片和干筋阶段的贡献相对较小;在变片、变筋和干片阶段对致香物质的贡献相对较大,分别为0.52、0.33和0.17,凋萎阶段贡献较小,而干筋阶段的贡献为负值。由此得出变片、变筋和干片阶段是致香物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凋萎阶段影响很小,干筋阶段有不利的影响;而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在烘烤前期,烘烤后期基本无变化。

  • 标签: 密集烘烤 常规化学成分 致香物质 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