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累积、远距离迁移等特性,严重威胁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水体是POPs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其在水体中可通过迁移、吸附、沉降等作用及食物链对不同种类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生殖产生影响。作者整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水域中POPs的监测结果,就此类化合物在我国水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综述。鱼类作为地表水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POPs对鱼类毒性数据的分析,评价了我国主要水域中POPs对鱼类的危害,旨在为揭示此类化合物的水生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 标签: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水体污染 水体分布 鱼类风险 鱼类毒性
  • 简介:水果和蔬菜在生产过程中,要多次使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剂等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又要使用保鲜剂;而在上市之前,部分水果、蔬菜又要喷施催熟剂。如今,人们开始关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但关注的主要是高毒农药杀虫剂,而除草剂作为低毒农药很容易被忽视。虽然它的毒性较低,但对大气、土壤、水体,尤其是饮用水等造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

  • 标签: 农药污染 农药杀虫剂 植物生长调剂 生产过程 运输过程 食品营养
  • 简介:1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农药的正确使用,以及释放在各种环境当中。所以在针对环境当中的虫子病毒以及另外的有害生物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对于空气、水源、农作物以及食物这些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 标签: 环境污染 农药 防治 有害生物 农作物
  • 简介:从“两会”上获悉,今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名为《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提案。据来自民革中央的政协委员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作用,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对生物农药使用者给予适当的补贴。

  • 标签: 生物农药产业 农业面源污染 政协委员 使用者 中央 资金
  • 简介:随着我国农业新技术的推进,农业经济在我国总GDP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也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了防止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农药成为了农业生产必须的用料,但是农药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对我们的饮食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人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对饮食安全方面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合理控制农村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性,减少农药污染

  • 标签: 农药污染 合理控制 农村 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新技术 农业经济
  • 简介:1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1.1化学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将农药施加在土壤;二是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不慎将其滴落在土壤中;三是农药喷洒在空气中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或是通过灌溉、施肥等。[1]这些化学农药一旦进入土壤后,会被土壤中的矿物或是有机质吸附,从而导致土壤酸化,

  • 标签: 化学农药 污染 防控对策 环境 土壤酸化 农药喷洒
  • 简介: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h,血药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h,约35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睾丸〉脂肪〉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 标签: 苯肽胺酸 毒物动力学 大鼠 组织分布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据悉,2月1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据介绍,当前,我国还没有土壤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关于保护土壤环境的规定散见于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该条例分为总则、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土壤污染的预防、土壤污染的治理、特定用途土壤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与社会参与、法律责任、附则,共8章65条。

  • 标签: 土壤污染防治 湖北省 土壤环境保护 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责任 环境保护法
  • 简介:近日,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农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若干单位征求意见。按照编写说明的要求,从2019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农药企业都要执行该标准。现有企业自2020年7月1日起也要达到标准表1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其他污染控制要求。为此,在阅读《征求意见稿》以及编写说明后梳理如下。

  • 标签: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农药工业 污染物排放限值 环境保护标准 编写说明 农药企业
  • 简介: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和菌落直径法,对采自山西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4个地区的188个灰霉病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表现型和稳定性进行了测定,旨在了解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状况和预测其抗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对多菌灵的抗性表现型可分为敏感(S)、低抗或中抗(RM)和高抗(R),对腐霉利和乙霉威可分为敏感(S)和抗性(R).以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抗性为序,检测出8种不同类型的抗性表现型,即RRR、RRS、RSR、RSS、RMRS、RMSR、RMSS和SSR.各表现型的分布频率随各地区用药历史和水平的不同而变化,并与抗性监测结果相一致.对55个不同抗性表现型的单孢菌株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继代无药培养10代后,以RRR和RSS型表现最稳定,而其余类型菌株均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异,尤其是RMSS和RMRS型菌株100%发生了变异,抗性表现型不稳定的菌株占52.7%.对多菌灵的抗性变化趋势是由敏感向低抗、再向高抗发展;对腐霉利的抗性变化主要是由抗性转变为敏感;而对乙霉威的抗性则相对比较稳定.

  • 标签: 灰霉病菌 杀菌剂 抗性表现型 稳定性
  • 简介: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用喷雾和灌根两种施药方法,测定了吡虫啉在植株内的分布动向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的防效。结果表明,喷雾后第2d,吡虫啉消解率为56.1%,第10d接近90%;灌根后第2~21d茎内持留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施药方法不同,吡虫啉对烟粉虱的防效不同。喷雾法施药对烟粉虱的短期防效好于灌根法(7d以内),但"持效期"较短,喷雾施药7d后,其防效大幅下降;而灌根施药后第7~21d内,吡虫啉对烟粉虱的防效一直保持在65%以上,在此期间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危害。模拟雨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在叶面的冲刷率始终在70%左右,表明吡虫啉叶面喷雾后没有或仅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叶片内部,因此,喷雾叶片在吡虫啉持留量略高于灌根的条件下,对烟粉虱的防效却不如灌根的好。

  • 标签: 喷雾法 灌根法 吡虫啉 烟粉虱 持留量 防效
  • 简介:为了评价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于西瓜移栽时施药,研究了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在瓜秧、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西瓜苗移栽时将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吡虫啉有效成分0.08g/株)施入其根部下方,施药后42d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为83.3%,基本可满足全生育期防治的需要。2012和2013年,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在西瓜采收期(药后/移栽后60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5%和32%。与吡虫啉原药处理相比,片剂中的吡虫啉在土壤中的迁移范围较小,药后30d,施药点下方10cm外、水平方向6cm外的吡虫啉残留量低于0.2mg/kg。此外,施药点下方2~4cm处、水平方向2~4cm处土壤中吡虫啉的残留动态基本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药后30d,分别为1.91和0.10mg/kg;药后120d分别为0.17和0.03mg/kg。基部瓜秧中(2012年:0~30cm;2013年:1~3节)吡虫啉的含量于药后14d检出,其余时期均未检出;2年试验中,西瓜果实中的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LOQ)0.05mg/kg,也低于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西瓜中最大残留限量(MRL)0.2mg/kg。

  • 标签: 吡虫啉 缓释片剂 西瓜 释放率 蚜虫 残留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等领导同志分别作出指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江苏省农林厅6月2日召开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太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会上,省农林厅与苏南五市农林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太湖流域 农药化学 氮肥施用量 苏南 整治
  • 简介: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主任郑永权研究员主持的2015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农产品病虫害残余物和致病微生物污染调查与产品安全性评估”启动会于7月5~6日在北京召开。

  • 标签: 农产品质量 安全性评估 致病微生物 污染调查 残余物 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