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研究4种市售流质果汁的基本成分、微观组织结构以及静态和动态流变学特性,与自制苹果汁的相关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温度与质量分数对自制苹果汁黏度综合影响的模型。结果表明,4种果汁均具有弱凝胶性,属于近牛顿流体,流变特性与其颗粒度有较强的关系;温度对黏度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方程,温度与质量分数对自制苹果汁黏度的综合影响可以用综合模型表达式来表达。结果表明,该综合模型的建立为果汁的生产、加工以及运输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果汁 流变特性 黏度 贮藏模量 损失模量
  • 简介: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对采自3个地区的核桃及核桃不同部位的多酚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线性回归方程为Y=0.113(41X+0.022,16,相关系数R2=0.997,96.结果表明,伊犁巩留野核桃多酚含量较阿克苏、和田的核桃多酚含量高,同一核桃的不同部位,核桃仁的多酚含量最高,核桃分心木次之,核桃壳最少.

  • 标签: 核桃 多酚 没食子酸
  • 简介:以13个荔枝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利用常规的加工特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果实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13个荔枝品种中妃子笑色泽较好,具有典型的荔枝风味、糖酸比适宜、热处理褐变程度轻,是最适宜加工果汁的优良品种。

  • 标签: 荔枝 品种 果汁 加工特性
  • 简介:通过丙酮沉淀法对甘蓝、萝卜和辣根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进行了提纯与活力比较研究。在相同提纯条件下,辣根中的黑芥子酶比活最高,萝卜次之,甘蓝最低;当V(粗酶液):V(丙酮)为1:1、提取时间2h时,辣根源黑芥子酶比活达到3.32×10^4u/g。综合考虑黑芥子酶比活、回收率和提纯倍数,辣根作为原料进行提取优于甘蓝和萝卜,提纯条件以150%丙酮用量、提取2h较为适宜,黑芥子酶活力回收率可达75.40%,酶比活达1.41×10^4U/g,酶提纯倍数为6.76。

  • 标签: 黑芥子酶 丙酮沉淀法 辣根 萝卜 甘蓝
  • 简介:以槐米为原料,分别采用纤维素酶法、果胶酶法、复合酶法、超声复合酶法提取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槐米多糖含量,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提取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率分别为纤维素酶法6.10%,果胶酶法6.29%,复合酶法6.54%,超声复合酶法7.42%,超声复合酶法提取率最高。

  • 标签: 槐米 多糖 酶法 超声复合酶法
  • 简介:以加工型金露桃、菊黄桃和晚黄桃品种为试材,在0~1℃,RH85%,90%条件下预冷24h,码垛后置于(1±0.5)℃、RH85%-90%条件下冷藏,研究其耐贮性。结果表明,金露桃营养物质代谢和硬度变化速度最快,果肉褐变程度最重,耐藏性最差,贮藏35天已没有加工价值;菊黄桃较耐贮藏,贮藏42天后仍有加工价值;晚黄桃贮藏效果最好,贮藏至第63天后仍适宜加工。

  • 标签: 品种 耐贮性 加工型桃
  • 简介: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检测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的传统国标法与现代快速检测法进行比较分析。在综述分析采用国标法检测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现代快速检测的技术原理及特点,该方法具有速度快、检测项目全、准确性高等优点,在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检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传统方法 快速方法 菌落总数
  • 简介:采用氨基酸态氮测定方法ZBX66038--87和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5009.39--1996分别对14种酿造酱油样品进行氨基酸态氮检验,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大体上差异不大。但由于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存在某些差异,难免会对处在关键区分点上的样品做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建议制定酿造酱油行业标准时,尽量使用与国家标准一致或要求更高的标准。

  • 标签: 氨基酸态氮 专业标准检验方法 国家标准检验方法 差异
  • 简介:测定分析迪西类型和卡布里类型鹰嘴豆微量元素含量。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分别测定新疆乌什县产的卡布里鹰嘴豆和木垒县产的迪西鹰嘴豆中的1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比较两种鹰嘴豆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两种类型鹰嘴豆都富含镁、铁、锌、锰、镉等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营养元素,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豆类作物,但二者的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从微量元素角度分析,两种类型鹰嘴豆均具有极高的开发推广价值。

  • 标签: 迪西鹰嘴豆 卡布里鹰嘴豆 微量元素
  • 简介:以海南省龙眼主栽品种"储良"(CL)和"石硖"(SX)为试材,比较了两种龙眼种子的大小、果皮和果肉厚度、果皮色泽等外观品质特性。并分别在冷库(6±1)℃、相对湿度75%、内衬有孔塑料袋纸盒外包装的条件下贮藏17d,测定和分析了2种龙眼的低温贮藏性能。结果表明,SX果实较小、果皮厚且粗糙、果肉清脆;CL果实较大,果皮薄且光滑,果肉绵软。采后低温贮藏期间,SX龙眼果肉可滴定酸(TA)含量变化较缓慢,贮藏17d时,SX龙眼果实好果率、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VC、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CL果实(P〈0.05),SX果实呼吸强度、果皮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果肉褐变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低于CL果实。综上所述,SX龙眼果实在耐低温贮藏方面明显优于CL龙眼果实。

  • 标签: 龙眼 果实 品种 贮藏性 品质
  • 简介:选择更加适合单增李斯特氏菌检测的固体选择性培养基,同时对国内及国际上常用的4种固体培养基进行比较选择。结果表明,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的选择效果较好,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具有特征性菌落形态,容易与其他李斯特氏菌相区别。建议在采用ISO方法检测及日常工作中增加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

  • 标签: 李斯特菌 培养基 结果比较
  • 简介:以绵核桃为试材.研究鲜食和干食核桃在低温(0℃)下贮藏4个月期间含水量、总酚、抗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鲜食核桃的还原与自由基清除能力约为干食核桃的两倍,在整个贮藏期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干食核桃;果实中与抗氧化相关的总酚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干食核桃;总体品质和口感良好。但鲜食核桃的酸值、过氧化物值和TBA值较高,在采后贮藏期间容易酸败和受微生物的侵染而发生霉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 标签: 鲜食核桃 总抗氧化能力 总酚 抗氧化酶 采后 低温
  • 简介:研究了影响甘薯护色效果的工艺每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甘薯护色效果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护色效果的影响顺序为柠檬酸〉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最佳护色工艺条件为A3B3C2,即复合护色液的各成分分配比为:柠檬酸0.8%,亚硫酸氢钠0.6%,抗坏血酸0.4%。此外,甘薯在贮藏加工中温度应低于25℃,护色时间为1h。

  • 标签: 甘薯 多酚氧化酶 褐变 护色
  • 简介:考察了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对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去除效率,从经济性、安全性和脱毒效果的综合角度确定r该系统的最佳工艺参数。

  • 标签: 亚麻籽 生氰糖苷 超声波
  • 简介:蒙古口蘑多糖是从口蘑中提取出的多糖物质,其具有抗肿瘤活性,是最具有开发前景的药品和保健资源之一。综述了蒙古口蘑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以及结构组成和生物活性等研究现状。

  • 标签: 蒙古口蘑多糖 提取 分离和纯化 生物活性
  • 简介:脆皮菜肴入口松脆鲜嫩,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一道工艺菜。其外壳呈半透明状,色泽金黄,其制作关键是在调制脆皮糊。研究了脆皮糊的制作工艺,对制作脆皮糊的原理进行探讨,并对操作要点进行了论述。研究了在制作脆皮糊中,生粉、色拉油及泡打粉的用量对制糊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制糊方法:面粉200g,生粉40g,花生油40g,泡打粉6g,清水400g。

  • 标签: 脆皮糊 制作原理 制作工艺
  • 简介:以月见草籽为原料,经打浆、调配、均质、杀菌等工艺,研制月见草籽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月见草籽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原浆70%,白砂糖10%,柠檬酸0.15%;乳化稳定剂为黄原胶0.25%,CMC0.30%,蔗糖酯0.30%,单甘脂0.25%。

  • 标签: 月见草籽 饮料 加工工艺
  • 简介:研究了采用LH-Ⅰ型烘房生产柿饼的加工工艺.柿饼的适宜加工工艺为:第1阶段烘制温度为35℃~40℃,烘制时间24h左右;第2阶段烘制温度为55℃~60℃,烘制时间12h左右,至柿子的水分含量降到45%左右为止;第3阶段为干燥完成阶段,烘制时间6h左右,烘制温度自然下降至40℃~45℃,然后维持该温度至烘制结束.柿饼的干燥程度以柿子水分含量为38%~42%时品质最佳.

  • 标签: 柿饼 加工工艺 加工设备 工艺参数 干燥程度
  • 简介:以枸杞鸡蛋为原料,生产卤味枸杞鸡蛋。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卤味枸杞鸡蛋的最终配方为食盐添加量3.0%,酱油添加量4.5%,白砂糖添加量1.5%,花椒添加量0.1%,八角添加量0.08%,干姜添加量0.02%,茴香添加量0.04%,桂皮添加量0.03%,陈皮添加量0.02%,料酒添加量1.0%。用该配方生产出来的卤味"枸杞"鸡蛋呈棕黄色,卤香浓郁,咸淡适宜。

  • 标签: 正交试验法 卤味鸡蛋 配方
  • 简介: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介绍在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中,“植物蛋白工艺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必要性,并对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措施等进行探讨,以满足社会迅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推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

  • 标签: 植物蛋白工艺学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