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草莓为研究试材,对草莓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的若干影响因子如分离材料、酶液组成、酶解方式及时间、纯化时的离心力及离心时间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草莓原生体分离的最佳条件,为草莓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等研究提供大量优质的原生质体。结果表明:继代5d的草莓悬浮细胞系是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材料,其次是愈伤组织,而从组培苗叶片分离的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低。以悬浮细胞系为分离材料的酶液组成为CPW13%甘露醇+0.5%PVP+0.1%MES+0.5%~1.0%CellulaseOnozukaR-10+0.5%MacerozymeR-10+0.05%PectolyaseY-23;以组培苗叶片及胚性愈伤组织为分离材料的酶液组成为CPW13%甘露醇+0.5%PVP+0.1%MES+1.0%CellulaseOnozukaR-10+1.0%MacerozymeR-10+0.1%Pec-tolyaseY-23。分离草莓悬浮细胞系原生质体宜采用低速(30r/min)恒温(27±1)℃摇床振荡酶解,时间为12h。纯化时,适当提高离心力的短时间离心有利于原生质体纯化过程中产量和活力的保持,以80×g离心6~8min,效果为好。

  • 标签: 草莓 悬浮细胞系 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分离
  • 简介:龙血树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所特有的珍稀植物,是著名民间药物“血竭”的重要原料。该药在我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血竭的生产是从多年生的龙血树上取其带脂茎杆提炼而成,该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不断的砍伐已使其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现其己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龙血树这一宝贵的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和高效的利用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以经诱导物诱导处理刚产生血竭和未经诱导物处理的海南龙血树(DracaenacambodiannPierreexGagnep)组培苗为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了龙血树血竭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减cDNA文库,采用PCR方法筛选差减文库获得431个重组子。随机挑取200个克隆经ReverseNorthernBlot筛选剔除假阳性后,共获得59个差异较明显的阳性克隆,测序后得51条差异片段,通过BLASTn和BLASTx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与信号转导相关的cDNA片段5个,转录翻译相关蛋白cDNA片段5个,物质能量代谢酶类cDNA片段12个,另外有23个克隆在GenBank中均未发现显著相关的同源序列,推测它们可能是功能未知的新基因或是靠近3--末端的基因片段,因保守性较低,难以通过同源比较推测其功能。

  • 标签: 海南龙血树 血竭 抑制差减杂交
  • 简介:本研究以菠萝叶片为材料,从中克隆到一个可能与菠萝叶形成相关的基因AcSPL14(Ananascomosussquamosapromoter-binding-likeprotein14)。该基因cDNA全长为1330bp,开放阅读框为1086bp,编码362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AcSPL14蛋白序列具有SPL蛋白家族共有的功能结构域--SBP(SQUAMOSApromoterbindingprotein-like)结构域,且与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铁皮石斛(Dendrobiumcatenatum)、月季(Rosachinensis)和麻风树(Jatrophacurcas)的SBP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3%、51%、47%和46%。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pBI121-AcSPL14过表达载体,获得了工程菌。本研究为AcSPL14在菠萝中的生物学功能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入研究菠萝叶发生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菠萝 叶刺 AcSPL14 基因克隆
  • 简介:本研究于2014年采用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选育的YNN-N4(Y1)、YNN-N2(Y2)、V3-V1-1(Y3)、Y2F-10(Y4)、Y2F-15(Y5)、Y2F-1(Y6)、V3-2(Y7)、V3-7(Y8)、V3-8(Y9)、V8-10(Y10)、V8-13(Y11)、V8-6(Y12)、V8-2(Y13)共13个PVY品系作为材料,以推广品种K326和云烟97为对照,在PVY发病较重的昭阳区太平办事处石渣河社区作田间比较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各品系PVY抗性表现为抗病(R)至高抗(I)。综合各品系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原烟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含量、产量、质量的特征及抗病性等性状,决定选用YNN-N2(Y2)、V3-V1-1(Y3)、Y2F-15(Y5)、V3-2(Y7)、V8-10(Y10)5个综合特性较优的品系,在下一年度进行品系比较的小区试验和和小面积生产示范。上述PVY特性较好的各品系,一方面可作为抗病育种资源使用,另一方面可在不同环境气候条件下继续进行田间种植筛选,以加快PVY品种的适宜种植进度。

  • 标签: 马铃薯Y病毒 田间 比较鉴定试验
  • 简介:黄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常常给黄瓜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从感病品系‘早二N’上分离纯化得到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cumerinum),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及其间隔区DNA的相似性鉴定了病原菌的属性,发现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的相似性为99%。回接试验进一步确证了分离得到的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cumerinum)。以灌根方式对70个黄瓜自交系(含两个对照品系)接种此病原菌,通过调查接种后的病情指数分析不同黄瓜品系对枯萎病的感差异。结果表明:共有26个品系隶属抗病等级、42个品系隶属感病等级。其中'日节成'对枯萎病的抗性最强,‘Superina’抗性最弱。这一结果为今后选择感亲本研究黄瓜枯萎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分离鉴定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选择参考。

  • 标签: 黄瓜 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品种抗性
  • 简介:植物原生质体是进行细胞工程遗传操作和植物育种的的良好材料。由于部分植物的不亲和障碍和特殊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植物原生质体操作的相关研究变得独居优势。我们对近年来植物原生质体分离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原生质体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在植物遗传操作及育种等方面,植物原生质体研究将变得不可或缺。研究影响植物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可能是未来植物原生质体研究的重要方向。

  • 标签: 原生质体 分离 应用 进展
  • 简介:分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中的遗传学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进化动力。本文从生殖隔离因子、细胞质效应以及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雄配子体选择可能导致的遗传偏分离效应。研究证明,位于细胞核基因组上的生殖隔离因子如配子体基因、不育基因等遗传因素导致的雄配子体选择是引起遗传偏分离的主要原因;而细胞质核互作导致的雄性不育产生的雄配子选择同样可导致核基因发生遗传偏分离;非遗传因素如环境温度等引起的雄配子选择也会导致遗传偏分离现象。

  • 标签: 偏分离 配子体选择 生殖隔离 细胞质效应 环境因素
  • 简介:为筛选出与黄瓜枯萎病相关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以对黄瓜枯萎病为单显性基因的母本WIS2757和感枯萎病父本津研2号及其F1、F2分离群体为试材,通过构建、感池对黄瓜枯萎病抗性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27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在双亲间存在多态性的引物102对,进一步通过、感池筛选,获得感池DNA间有差异的引物10对。经F2感病群体验证,共获得9个与黄瓜枯萎病抗性基因(Foc-4)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并初步将Foc-4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两标记SSR17631和SSR00684之间,距基因Foc-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cM和0.9cM,为进一步开发枯萎病分子标记及克隆黄瓜枯萎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黄瓜 枯萎病 抗病基因 SSR系列标记
  • 简介:为探索适于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样品制备最优方法,本研究以Rht10鲁麦15开花后第31天的籽粒为材料,采用4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TCA/丙酮法、尿素/硫脲法、酚提取法Ⅰ和酚提取法Ⅱ,对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蛋白量以及蛋白分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CA/丙酮法和尿素/硫脲法获得的蛋白点较少,分别为484个和489个,蛋白质损失较大,蛋白质在碱性端(pH7附近)堆积严重;酚提取方法Ⅰ得到的蛋白点709个,部分蛋白点弥散,碱性端蛋白轻微堆积;酚提取方法Ⅱ得到的蛋白点866个,蛋白点清晰,无碱性蛋白堆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籽粒蛋白质组的研究中,酚提取方法更为适合小麦籽粒蛋白的提取,同时方法Ⅱ优于方法Ⅰ。

  • 标签: 小麦 籽粒蛋白 蛋白提取 双向电泳
  • 简介:本文在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研究了Rf-1位点上PCR标记M45461的遗传分离比例,结果显示M45461的遗传分离与提供雄配子的杂合体的细胞质背景有关。粳稻细胞质不影响M45461的遗传分离比例,而籼稻细胞质会导致M45461极显著偏向籼稻或具有籼稻遗传成分较重的亲本。在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杂合体的花粉育性分别为半不育和正常可育,而小穗育性均正常。说明M45461的偏分离与雄配子选择有关,而与雌配子关系不大。该结果还揭示粳稻细胞质可以与籼稻细胞核和谐共存,籼稻细胞质则与粳稻细胞核存在不谐和的遗传互作。这一结论可以为籼粳分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为籼粳杂交父母本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水稻 籼粳分化 偏分离 细胞质 Rf-1位点
  • 简介:为了明确黑龙江主栽水稻品种及骨干育种亲本中稻瘟病基因的分布情况和利用价值,本研究对102份水稻资源中的稻瘟病基因Pid2、Pid3、Pi9、Pi2/Pizt、Pita、Pi5及Pib进行了分子检测,并对他们的分布情况和抗病效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02份水稻资源中,Pita和Pi5检出率相对较高,为31.37%和29.41%,其次是Pib、Pi2/Pizt、Pid2和Pid3,检出率分别为18.62%、9.8%、1.96%和1.96%;本研究中没有检测到Pi9。同时,我们发现多基因聚合的品种较携带单基因或不含抗病基因的品种抗性强;其中龙粳41携带稻瘟病基因最多(4个),表现为抗病。在被检测基因中,Pi2/Pizt、Pita和Pi5对黑龙江水稻稻瘟病抗性贡献都较大,但当Pita和Pi5聚合时对黑龙江省水稻瘟性改良最大。本研究为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基因聚合育种以及瘟基因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黑龙江 水稻资源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检测
  • 简介:对香蕉束顶病毒(BBTV)广州分离物MGHDNA组分6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并对来自广州、海南、台湾、澳大利亚及印度的BBTV组分6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BTV组分6都含有CR-SL(stem-loopcommonregions),CR-M(majorcommonregions)结构等典型的特征序列。BBTV组分6的核苷酸全序列、开放阅读框(ORF)核苷酸、CR-M核苷酸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BBTV分离物可分为2个组群:亚洲组和南太平洋组。CR-M结构在2个组群间有明显的差异,南太平洋组分离物的CR-M结构中有一段不完全保守的16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而在亚洲组的分离物中这个序列并不重复。对BBTV组分6蛋白质进行了二级结构预测和理化性质分析发现,这2个类群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有差异,但是理化性质无明显差异。

  • 标签: 香蕉束顶病毒 DNA组分6 克隆 分离物
  • 简介:鲜切果蔬因其新鲜营养、方便而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及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鲜切果蔬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控制鲜切果蔬的微生物污染能够促进鲜切果蔬加工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适当的调包装(MAP)技术能有效的控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延长其货架期寿命。本综述介绍了调包装技术以及调包装对鲜切果蔬主要病原菌控制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MAP技术在鲜切果蔬贮藏保鲜方面的发展趋势,为今后鲜切产业包装及贮藏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气调包装 鲜切果蔬 微生物
  • 简介:近年来,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述了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史以及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分别介绍了EPSPS抑制剂基因、ALS抑制剂基因、乙酰CoA转移酶基因、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原卟啉原氧化酶基因这6类除草剂基因的来源,抗性机理以及目前它们在转基因水稻上的应用。最后,对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转基因释放、飘移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转基因水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抗除草剂基因 研究进展 安全性与风险
  • 简介:用高感甘薯茎线虫病的甘薯品种徐薯18和高抗茎线虫病的徐78-1杂交,得到其F1分离群体。根据连续3年的抗病鉴定结果,从中挑选出8个高抗和8个高感茎线虫病的株系,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分别以感池基因组DNA为模板,用225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其中77对引物组合在、感池间表现出多态性。通过一组小群体的进一步筛选,有4对引物组合被认为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这4对引物组合分别对2个亲本、感池和F1分离群体中的65个抗病株系和79个感病株系基因组DNA进行SRAP分析,有2对引物组合(a5b12和a9b11)各获得1个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P1和SP2,它们与甘薯茎线虫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6cM和4.17cM。获得的分子标记对克隆抗病基因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甘薯 茎线虫病 SRAP技术 分子标记
  • 简介: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来自苏云金芽胞杆菌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酶aiiA基因导入花魔芋,以提高魔芋软腐病的能力。以花魔芋的茎为外植体,通过与含有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U1301的农杆菌EHA105共培养,将aiiA基因导入魔芋基因组。经过潮霉素两次筛选,得到9块独立的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生根,移入温室盆栽成活的抗性再生苗34株。对不同抗性愈伤来源的T0代再生苗进行PCR检测得到的阳性植株比例为62.7%,斑点杂交进一步确认外源aii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魔芋基因组中。Western杂交显示,aiiA基因在魔芋植株中能正常表达,其最高表达量占魔芋叶片总可溶蛋白的0.02%~0.06%。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酶活性检测表明转基因魔芋叶片的蛋白可以降解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信号分子。

  • 标签: 花魔芋 农杆菌 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基因(aiiA基因)
  • 简介:启动子是调控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开关”。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启动子来准确控制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使目的基因的“开”和“关”、表达的“多”和“少”、在“何地”和“何时”表达等。能够听从人的指挥,以实现植物育种的分子设计。因此,快速分离和鉴定植物体内各种特异启动子已经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互补末端连接反向PCR(CELI—PCR)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种快速分离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CELI—PCR进行染色体连续步移,获取足够长的目的基因及其上游基因组DNA序列,再根据转录起始位点是目的基因转录本和启动子的分界点,其下游转录本中的外显于可通过RT-PCR扩增,而上游启动子序列则不能被RT-PCR扩增这一特点,借助RT-PCR进行cDNA连续步移,直到获得全长cDNA,确定启动子基因5’非翻译区的位置,进而精确定位转录起始位点。从而获取目的基因准确的启动子序列和全长cDNA序列。因此,建立在CELI,PCR基础上的RITIS技术,可绕过繁琐的构建cDNA库和5'-RACE等方法快速分离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

  • 标签: 启动子 全长CDNA 转录起始位点
  • 简介:抗病品种的培育是防治青枯病、根结线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浙杂301’是以自育的兼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的株系‘T5678161—1—1—2—2’为母本,AVRDC引进的兼青枯病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T07-01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有限生长类型杂交一代番茄新品种。母本‘T5678161-1—2—2’系从‘HAWAII7996’与‘T9178’和‘斯特番茄’杂交分离后代中经10代单株选择而成。‘浙杂301’于2011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对‘浙杂301’进行农艺性状特征、生产力、抗病性、品质特征性状等研究,结果表明‘浙杂301’高产,品质优良,耐贮运,高抗根结线虫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青枯病和番茄花叶病毒病,平均产量可达8.627x10^4kg/hm^4。该品种适合中国长江流域、华南等青枯病、根结线虫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高发地区种植。

  • 标签: 番茄 抗病 杂交 黄化曲叶病毒 品种
  • 简介:白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一条安全有效途径。Pm21是目前最有效的白粉病主效基因之一,加快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将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92R137中的白粉病基因Pm21导入农艺性状好、产量较高、较易感白粉病的农大系列小麦品种中。在92R137与农大系列小麦品种回交一代利用Pm21的SCAR1265标记进行检测,筛选山含有白粉病基因Pm21的单株,进行辅助育种应用的研究,经两次回交和两次标记辅助选择,从农大3291/92R137//农大3291:组合后代中选出具有Pm21基冈且产量性状好的品系13个,从农大3214/92R137H农大3214^2组合选出9个,从农大3213/92R137//农大3213。组合选出35个,从农大3197/92R137//农大3197^2组合选出8个,从农大3383/92R137//农大3383^2组合选出15个,从农大3308/92R137//农大3308^2组合选出2个共计82个进入初步产量鉴定,根据初步产量结果和农艺性状表现选出9个优系参加2005年秋播产量试验。

  • 标签: 标记辅助选择 普通小麦 白粉病抗性 Pm21基因
  • 简介:本研究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C750的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感病杂交稻恢复系闽恢3139中。最后在回交后代中获得了4个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改良系ZR21-sk1、ZR21-sk2,ZR21—sk3和ZR21-sk4,且其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6%以上。用来自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24个稻瘟病菌株和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系P6对改良株系进行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23和pi9基因的改良系同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抗性与谱与供体亲本C750相似。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改良株系所配组合基本保持闽恢3139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抗性育种亲本。

  • 标签: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杂交稻恢复系 pi9/Xa23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