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已成为水稻分子育种的主要策略。明确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图谱定位与功能标记的开发应用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对已报道的40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分子标记详情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将31个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在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上进行定位标注;此外,本研究还归纳xa5、xa13、Xa21、Xa27四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新开发了抗性基因Xa10、Xa23的功能标记。本研究将给育种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与鉴定抗性材料提供便利。

  • 标签: 水稻 白叶枯病 抗病基因 物理图谱定位 功能标记
  • 简介:本研究拟采用香蕉芽体薄片为转化受体材料,建立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遗传转化体系。以巴西蕉组培苗的球茎横切薄片为起始材料,诱导获得多芽体,利用芽体薄片为受体,通过其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和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试验,以期找到适合的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巴西蕉球茎横切薄片在芽体诱导培养基(MS+6-BA10mg/L+PP3331mg/L+NAA0.21mg/L)上,经过4至5个月的培养,形成了花椰菜结构的芽体。巴西蕉芽体横切薄片对潮霉素敏感,最佳的潮霉素素筛选浓度是25mg/L,转化的最佳共培时间为4d。本研究从3次转化中的共300个薄片中获得抗性芽18个,经GUS检测和PCR鉴定,获得的抗性芽全部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以芽体薄片为转化受体的转化体系,为今后将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导入香蕉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香蕉 遗传转化 多芽体
  • 简介:为了优化玉米苞叶酚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研究其抗氧化性,本研究以酚提取率为指标,在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对玉米苞叶酚提取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设计实验,并以对·OH和DPPH·的半清除率(IC50)评价玉米苞叶酚的抗氧化性。结果显示,玉米苞叶酚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40(g/mL)、微波功率390W,微波时间60s。该工艺条件下,玉米苞叶酚提取率为2.647mg/g,与模型理论预测值(2.673mg/g)的相对误差仅为0.98%,表明该工艺稳定、可靠。玉米苞叶酚与BHT对·OH的IC50分别为4.28μg/mL和23.41μg/mL,对DPPH·的IC50分别为5.84μg/mL和27.57μg/mL,表明玉米苞叶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本研究为玉米苞叶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玉米苞叶 多酚 微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 抗氧化性
  • 简介:针对浆旱生植物霸王富含酚和多糖类物质的特点,在常规异硫氰酸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摸索出一种霸王叶和根总RNA提取的方法。本方法主要通过在提取缓冲液中加入4%β-巯基乙醇以去除酚物质的干扰;用2mol/L醋酸钠(pH4.0)、水饱和酚和氯仿:异戊醇(24:1)抽提以去除多糖和蛋白物质。采用该方法提取的霸王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电泳条带清晰,OD260/OD280值在1.8~2.0之间,其质量完全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 标签: 霸王 多酚 多糖 改进的异硫氰酸胍法 RNA提取
  • 简介:三结构域铜氧化酶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金属氧化酶,对机体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系统地了解水稻三结构域铜氧化酶基因家族的基本情况,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成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研究发现,以拟南芥三结构域铜氧化酶基因At5g21105为靶序列,利用BlastP为工具在水稻基因组中共搜索到38个同源基因;这些基因的蛋白产物都依次含有Cu-oxidase3、Cu-oxidase和Cu-oxidase2三种结构域,各结构域中含有铜离子结合位点,二级结构具有α-螺旋和β-转角等基本特征,特推断它们都属于三结构域铜氧化酶家族成员;进一步地,根据同源性程度将水稻铜氧化酶基因家族成员划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个亚家族,其中ClassⅠ包含31个基因,ClassⅡ包含7个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铜氧化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水稻 多铜氧化酶 基因家族 结构域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简介:为进一步研究血叶兰繁育生物学和杂交育种状况,本研究通过观察海南岛昌江霸王岭血叶兰开花动态,采用MTT法测定花粉活力及花粉寿命,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并对其杂交指数及不同授粉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血叶兰群体花期为1月至4月初,花苞出现在1月中旬,现蕾期在2月初,始花期在2月中旬,约3~5d后进入盛花期。开花整齐度高,3月中下旬花量大幅减少,4月初花期基本结束;(2)血叶兰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1天具有活力,花后2~6d花粉活力均大于85%,其柱头活力每阶段都高于花粉活力;贮藏温度和时间显著影响血叶兰花粉活力;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降低,贮藏60d后4℃的花粉活力为68.49%;(3)血叶兰杂交指数(OCI)为4,判断其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人工栽培与野外人工异花异株授粉结实率为57.5%与100%,野外居群自然授粉结实率为26.3%,表明血叶兰还是倾向于异交授粉,人工授粉可提高血叶兰结实率。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血叶兰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繁育系统,可为血叶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工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血叶兰 开花动态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人工授粉
  • 简介:双精氨酸蛋白转运系统(twin-argininetranslocationsystem,Tat)在伴侣蛋白的校正监控下将已正确折叠的蛋白通过细菌细胞质膜和植物叶绿体类囊体膜。Tat分泌产物的信号序列具典型的双精氨酸基序,包含拷贝的膜蛋白TatA、TatB和TatC。其中TarA和TatB基因在细菌中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植物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以茄科植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克隆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序列比对,通过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结合半定量RT—PCR来解析StTatA和StTatB的功能。结果表明:马铃薯StTatA和StTatB与大肠杆菌、衣藻、番茄具有高度同源性,且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基因StTatA和StTatB 全长克隆 VIGS 半定量RT—PCR 功能分析
  • 简介:出于对转基因作物中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考虑,植物转基因育种中标记基因的删除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之一Cre/loxP系统是目前在植物遗传转化中应用较多,较成熟的一个标记基因删除系统。为了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一种可调控的标记基因删除系统,本研究首先从拟南芥中克隆了逆境诱导型的启动子rd29A,同时从质粒pCre上克隆了Cre基因,构建了含有rd29A:Cre:Tnos表达元件的中间载体,将这一表达元件插入到另一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Ksb中,最终构建了含有loxP-Pnos—nptⅡ-Toes—rd29A—Cre-Tnos-loxP的可诱导型删除标记基因nptⅡ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 标签: CRE/LOXP系统 RD29A启动子 诱导型标记基因删除系统
  • 简介:本文应用CTAB法从37种竹类植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在GenBank中发表的5SrDNAITS和matK基因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结果表明:37种竹子5SrDNAITS序列PCR产物大小约为450bp,在刚竹属内部无长度上的差异,但是舒竹(Phyllostachysshuchengensis)与其他刚竹属植物相比,有一个位点的差异(由A变为C)。因此,5SrDNAITS在属下水平上无法提供较大的信息量,变异性较低,不适于刚竹属属下水平的系统分类研究。同样,选取37种竹子中3个竹种的matK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结果显示matK基因在竹亚科的属间长度上无差异,产物的长度约为1500bp,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对,在变异位点附近寻找多态性酶切位点,碱基序列上有一个位点的差异(BstNⅠ)。PCR-RFLP结果显示,共有3种竹子在此位点发生变异分别为: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meyeri)、安吉金竹(Phyllostachysparvifolia)和黄古竹(phyllostachysangusta)。刚竹属植物的基因序列相当保守,片段中刚竹属间的绝对核苷酸差异不到1个,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够充分。因此,叶绿体5SrDNAITS和matK基因序列不适用于刚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但其可能适合在属或属以上分类等级竹类植物的系统分类中应用。

  • 标签: 竹亚科 刚竹属 5S RDNA ITS基因 MATK基因
  • 简介:杂种不育性是繁殖隔离的一种主要形式,数年来,尽管繁殖隔离在广泛的生物体体的进化生物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但仅有几个基因在繁殖隔离中被鉴定。亚洲种分为两个亚种,籼稻(indica)和精稻(japonica)。这两个亚种的杂交种通常为高度不育,水稻胚的一个特殊种群具有广泛的亲和性,与籼稻和精稻进行回交时能产生高度育性杂交种。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

  • 标签: 繁殖障碍 杂交种 亲和性 籼稻 调控因子 杂种不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