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简称:省资源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其前身是建于1975年的“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水稻‘三系’育种队”。1976年经自治州政府批准,定名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热带水稻品种研究所”,为自治州科委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1989年海南建省后,更名为“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为省科技厅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2002年转制为民营研究所。

  • 标签: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研究方向 研究进展 民营研究所
  • 简介:通过对天然白桦群体583株个体纤维长度测定,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100株个体,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差异分析,通过扩增条带与性状表现间的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白桦纤维长度显著相关的分子标记。经过20个RAPD引物筛选,有6个引物的7个片段与纤维长度显著相关,其中片段“BFL”与纤维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401,相关性达到5%的显著水平。对此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后,成功转化成与长纤维性状相关的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sequencecharacterizedamplifiedregion,SCAR)标记,此标记对长纤维白桦的鉴定效率达80%。

  • 标签: 白桦 长纤维性状 RAPD SCAR
  • 简介:本项研究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以改变花色为目的,对花卉进行遗传改良,以期产生新的花色品种,来改变现有花卉花色单一、品种缺乏的现状,丰富我市花卉品种资源。在应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定向改良花色的研究中用的最多也最成功的基因就是:查尔酮合酶基因。查尔酮合酶(Chalconesynthase,CHS)是花色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在植物中表达的量可能影响花的颜色。本项目以查尔酮合酶(Chalconesynthase,CHS)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以大岩桐为研究对象。具体从矮牵牛(Petuniahybrida)特定发育阶段的花瓣的cDNA中,克隆到查尔酮合酶基因CHSA,进行质粒的重组后,插入到含有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的植物中间表达载体中pBI121中,转化农杆菌LBA4404。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之叶盘法)遗传转化大岩桐,具体过程如下:农杆菌LBA4404pBI121chsA的培养→农杆菌与大岩桐叶盘共培养→脱菌筛选→抗性芽的扩繁与继代培养→抗性株的生根筛选→移栽成活。经过研究,成功地得到大岩桐转化植株,其中8个株系的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呈阳性,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入受体植物。有一株玫红品系植株的花瓣上出现了白色的不规则斑点。

  • 标签: 查尔酮合酶基因(CHSA) 大岩桐 农杆菌介导法
  • 简介: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稻区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稻褐飞虱抗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生物型的抗性鉴定,获得了30份抗性资源,其中6份对分布于世界主要稻区的稻褐飞虱生物型1和2、孟加拉、湄公河(越南)、九龙江(越南)、潘特纳加(印度)等6种生物型或其中5种具有广谱高抗性。遗传分析证明了这些种质对BPH生物型2和九龙江生物型的抗性受2对重复作用隐性基因控制,对潘特纳加生物型的抗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明抗源对不同褐飞虱生物型具有不同的遗传机制。普通野生稻材料2183存在的2对隐性基因很可能是新发现的基因,因为在这些染色体区域还没报道有BPH抗性基因,这两对基因暂命名为bph18(t)和bph19(t)。研究总共培育出143份抗性创新种质和6份抗性品系或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这些优良的抗性创新种质为培育抗性新品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更多还原

  • 标签: 普通野生稻 水稻 稻褐飞虱 抗性品种 基因标记 bph1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