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9月27-28日,高原圣果达旗项目都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内蒙古达旗白泥井镇的敖包梁、盐店地区和东胜区109国道神山段,对沙棘林病虫害进行了认真的调查,通过取样分析、挖根检查,发现沙棘林有多种病虫害。

  • 标签: 沙棘林 内蒙古 虫害调查 109国道 技术人员 取样分析
  • 简介:沙棘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植物,可以作为药品、水果、饲料,还可以作为固土固沙植物。受到研究者、生产商、制药商的关注,沙棘在蒙古广泛分布在其他植物不能生存的地方,其分布广泛,种类较多。

  • 标签: 沙棘 蒙古 分布区 野生 应用 形态
  • 简介:利用微喷技术在日光温室嫩枝扦插俄罗斯沙棘,从苗床准备、插条的选择、生根粉应用及插后管理等各环节采用有效育苗技术措施测定其对成活率、生长势的影响,对于冷凉区广大苗木工作者迅速掌握新品种沙棘育苗关键技术、提高育苗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阴山北麓 俄罗斯沙棘 嫩枝扦插 微喷技术 日光温室
  • 简介:本实验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下对内蒙古不同产区沙棘果实总黄酮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内蒙古和林格尔、内蒙古东胜、内蒙古凉城所产沙棘果实总黄酮含量较高,其他产区次之。

  • 标签: 内蒙古 沙棘 总黄酮 含量测定
  • 简介:以砒砂岩区林龄为2a-8a的沙棘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沙棘群落根系改良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群落的根系可快速增加土体中〉0.01mm微团粒的数量,并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同时明显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N、P、K等化学元素的含量,从而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有效的改善了砒砂岩区的生态环境和减少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沙棘 砒砂岩区 根系 土壤特性
  • 简介: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土壤、不同层次、不同立地的沙棘及其植被群落的林冠截留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和截留量影响都很大,同时,多年生沙棘通过林冠截留,对砒砂岩地区土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 林冠截留
  • 简介:针对辽西地区现有沙棘资源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大面积沙棘人工林的死亡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将现有沙棘资源根据立地条件划分为不同林种,按不同林种进行分类经营的技术措施。同时,针对沙棘大面积死亡的经验和教训,对不同林种的更新改造及沙棘种植园和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及切实可行的方法。

  • 标签: 沙棘资源 经营管理 生态经济林
  • 简介:本文研究了高加索地区沙棘资源的分布、生物学特征、结果率以及生化性质。沙棘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河谷地带中。在此区域,具有工业开发前途的沙棘聚集区的果实产量超过500t。物候观测显示沙棘生长与繁衍受到生长地点与生长期的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结果显示,沙棘个体特性、生长地点、生态条件、光照方位、湿度、海拔高度等因素均会影响结果率、果实中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

  • 标签: 大高加索地区 沙棘 生态 特性
  • 简介:沙棘由于其有丰富的内含物和多方面的用途正被作为"新兴水果"而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在柏林Baumschulenweg的育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育成不同成熟期的5个雌性和4个雄性沙棘品种.更多的由欧洲和蒙古原生种产生的杂交选育工作仍在进行中.将这些无性系按照其生物学和果实性状进行评估.就单个性状来讲,各品种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比如维生素的含量在17~340mg/100g之间变动,胡萝卜素的变动范围为6.5~23.8mg/100g).这表明,进一步的育种改良完全有可能.所有用于比较的沙棘品种由在德累斯顿Pillnitz进行的育种工作获得,这些品种将被进一步研究.为了保险起见,以及为了解决后来有可能产生的育种及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可能保存现有的所有的某一品种的基因多样性.为此目的,由国家资助扶持的基因库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沙棘 品种 农业价值 内含物
  • 简介:2004年7月25~26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主持召开了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承担的”叶用型沙棘育种研究”成果鉴定会。鉴定会由水利部国科司陈明忠副司长主持,水利部国科司科技处和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的有关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鉴定委员会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铨研究员任主任委员,

  • 标签: “叶用型沙棘育种研究” 成果鉴定会 内蒙古 区域化试验
  • 简介: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海拨2900~3600m区域,分布着1.67万hm2的中国沙棘"原始林".其形态特性与国内外异地沙棘不同而独特.研究和掌握它的区域特性,对开发和发展沙棘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四川木里 中国沙棘 形态特性
  • 简介:本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Leh地区沙棘果油中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果油中脂肪(酸)含量为24.9%,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42.06%)、棕榈酸(28.11%)和油酸(12.29%).

  • 标签: 沙棘 果油 籽油 脂肪酸成分 沙棘属 气相色谱分析
  • 简介: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的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的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的3.68倍;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荒地的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的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生态工程 土壤理化性质
  • 简介:本文分析了印度Leh地区沙棘籽油中脂肪酸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沙棘种子含油量为17.61%,籽油富含油酸(23.012%)和亚油酸(30.162%)。

  • 标签: 沙棘 籽油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
  • 简介: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到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是以冻融风化非径流土壤侵蚀为主,以沟壑中暴雨径流形成的股流为动力核心搬运输移泥沙,重力和风力仅对非径流产沙起加速作用,人类活动对坡面起破坏作用.小流域上、中、下游冻融风化土壤侵蚀的分配比例是76.1%、17.5%和6.4%,说明支毛沟头是土壤侵蚀的关键部位,沟顶坡、沟谷坡和沟床面积分别为22%、75%和3%,沟谷坡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90%,说明沟谷坡是产沙的关键部位.针对该地区的产沙规律,试验证明在砒砂岩区支毛沟中以沙棘灌木植物作为拦沙的坝型框架材料是可行的,并给出了明确的物理图形,与沟道淤地坝工程相配套,使粗细沙分选、泄流、生态恢复于一体,发挥综合功能.

  • 标签: 黄土高原 砒砂岩地区 土壤侵蚀 植物"柔性坝" 拦沙机理
  • 简介:针对砒砂岩地区困难立地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2-10a的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砒砂岩地区人工种植沙棘后,随着沙棘林龄的增长,植物种类逐步增加。在造林初期,林下草本植物以一年生且旱生的植物地蔷薇为优势种群;造林3a后,以多年生植物赖草、阿尔泰狗娃花为主要优势种;造林8a,地带性植被—百里香和本氏针茅成为林下建群种,一年生草本所占比重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层次结构合理。

  • 标签: 砒砂岩地区 沙棘群落 植物多样性
  • 简介:2004年6月12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砒砂岩地区沙棘植物“柔性坝”试验研究成果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原总工程师徐乾清任任主任委员,黄委副主任黄自强任副主任委员的专家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课题组工作汇报、查阅技术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并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 标签: 砒砂岩地区 沙棘植物 “柔性坝”试验 技术鉴定
  • 简介:本文对陕西的宜君、黄龙、靖边、吴旗、永寿5地沙棘叶进行了营养分析,发现陕西不同地域的沙棘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粗脂肪、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优于或等于苜蓿草粉及白三叶干草等常规饲料,证明沙棘叶是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的优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 标签: 陕西不同地域 沙棘叶 营养成分 分析
  • 简介:大扁杏、中国沙棘和黑果腺肋花楸是辽西地区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3种灌木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分析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并结合3种灌木的叶性状研究,分析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个造林灌木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中国沙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大扁杏次之,黑果腺肋花楸最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位重量叶氮浓度(Nmas)、比叶面积(SLA)和全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叶氮浓度(Narea)和C/N呈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性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生理策略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 标签: 水分利用效率 单位重量叶氮浓度 单位面积叶氮浓度 比叶面积 C/N 全C含量